三 与丐为伍 童年发蒙扬雄后来成为孔子之后的一代大儒,他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一定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有人说,他一定上了全国重点学校,老师就是特级老师也有人说,他从小就经过父辈的精心培养,一定是在书斋里熏陶大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西蜀子云亭之杨雄往事第一章童年 西蜀子云亭之杨雄往事第一章童年?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西蜀子云亭之杨雄往事第一章童年 西蜀子云亭之杨雄往事第一章童年

西蜀子云亭之杨雄往事第一章童年 西蜀子云亭之杨雄往事第一章童年

三 与丐为伍 童年发蒙

扬雄后来成为孔子之后的一代大儒,他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一定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有人说,他一定上了全国重点学校,老师就是特级老师。也有人说,他从小就经过父辈的精心培养,一定是在书斋里熏陶大的。

其实,这些说法都错了。

青云白鹤先生首先带我们看一看他家的经济条件和他从小生活的环境。

前面已经介绍了扬雄的五代祖先扬季,虽贵为地厅级干部,但因为得罪了当地黑社会被人追杀而逃到郫县躲避的情况。他初时隐姓埋名,直到最近十来年听说朝廷一举摧毁了庐江郡那个黑社会犯罪集团,扬季的孙子,扬雄的父亲才公开了自己的真实姓氏。

扬季逃到郫县,自然沦为平民。躲避在农村,自然沦为农民。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最苦最累最受欺凌压迫的就是农民。扬季沦落为旧中国最下层的农民,其经济条件就可想而知了。

《汉书·扬雄传》说:扬氏“有田一廛,有室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前面已经介绍了扬家小院那五间柴扉茅屋,就是“有室一区”,前面又说过“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无它扬于蜀”,“世世以农桑为业”的自然就是扬雄的祖上了。

扬雄老爹摸着扬雄的头说:“知子莫如父啊!我知道你聪明,读过的书记得牢;我也知道你读书很勤奋,不弄懂意思不肯放下书;我更知道你文思泉涌,作得一手锦绣文章。”

扬雄的奶奶在一旁说:“我的孙子就是乖,乡里的人都夸你是个小神童,还说要推荐你到县里去读书呢。”

扬雄老爹无可奈何地说:“只怪我这个当老爹的不争气,我哪里有钱去买入学指标啊,再说,我们又是外地人,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就是有钱我们也找不到哪个墙角落可以开后门,端着猪头找不到庙门敬菩萨,有礼也送不出去呀!我是没有脸见老祖宗了。”说完,蹬下身子,闷在一旁不吭气。

还是老妈心痛儿子,看到扬雄可怜巴巴的样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掉个不停,打了个折中说:“儿子做点守田吆雀雀、晒粮翻晒垫、割草放水牛的事。把书背起,还可以抽空读读。”

扬雄老爹终于下了决心说:“就照你妈说的,明天就去放牛。”

七岁的扬雄舍不得丢书,从此进入半牧半读的时期。

四  骑牛读书  种田作赋

据说,马无夜草不肥,牛要吃有露水的草才壮劲,所以天刚亮扬雄就牵着牛在那长满桤弯柳曲的河边沟边转悠,往往转个两三里路都不会遇到一个人。沟边河边,乱树横陈,荒草丛生,茅花和芦花掩映下的流水静静地流淌,树上的枯叶落下来,掉在水中,被流水冲得打旋旋。安静极了,清净极了,也寂寞极了。小扬雄每天就在这寂寞中度过,从早到晚都在这寂寞中度过。水牛偶尔“哞――”的一声,被他认作是朋友的招唤。以致他常常有种莫明其妙的感觉:究竟是他在放牛,还是牛在陪伴他。小时的孤独和寂寞,养成了扬雄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的性格。然而正是这种安静和清净的环境,造就了扬雄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分析、勇于归纳和精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扬雄放牛陪伴小扬雄的水牛在沟边度步,遇到它喜欢的野草时,就把头伸过去,长长的舌头一卷,就象小扬雄用镰刀割草一样,青草嚓的一声就断了。长长的一卷草在牛嘴里翻了几翻,随着腮帮蠕动几下,便下肚了。水牛又向有嫩草的前方走去,扬雄也就跟着移动。

看来这活路不难,只是占时间而已,但并不影响看书。而且看书时可以专心致志,无人打扰。扬雄放牛时,背了一个小背篼,里面总是背了一卷竹简。有时是《诗经》,有时是《礼记》,有时是《尚书》,有时是《周易》,有时是《春秋》,有时是《论语》……反正先祖留下的几大箱书,都被他翻出来。有什么读什么,什么赋哟、铭哟、箴哟、诔哟,各种体裁的文章他都读。遇到不认识的字,遇到不明就里的词,他便作上一个符号,回家去翻《尔雅》和《苍颉》。偶尔也去李财主家请教一下他们聘请的私塾先生。因为他很聪明,私塾先生很喜欢他,常常破例教他解词断句。

水牛、寂寞和书简成了扬雄儿时的全部生活。

就那几箱书,有些文章他是翻来覆去地看,大多的章句都倒背如流了。他常常躺在那乱葬坟堆的野花鼠洞间,任那鼠窜花吻虫鸣,任那水牛信步寻觅,任那四肢自由伸展,任那思绪海阔天空。

放牛的时光,给了他太多博闻强记的时间和认真思考的机会。

就这样,孤零零的小扬雄与水牛为伍,与割猪草的背篼为友,与圣贤之书终日相伴,在田边,地角,沟旁和荒凉的乱葬坟坝度过了寂寞而又丰富的三年。

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0044年)四月,为提倡经学,中央政府发布命令,晓谕全国,令老百姓中,有能够通一经者,免本身徭役。

所谓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儒家经典通常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西汉王朝第六任皇帝汉武帝刘彻即位(公元前0140年)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叫五经博士。初时每一经设置一名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员(学生)若干人(弟子员是有名额的)。因为是老师传弟子的方式传习经书,每一位博士称为一家(相当于一家政府办的学校),共五家。由于国家提倡,经学便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后来发展到七家。西汉王朝末期发展到十四家,弟子员有几千人,分成了若干流派。这是后话。

所谓徭役,是古代中国政府摊派给平民百姓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按人丁计算。小扬雄早已通读了五经,对于五经的理解,早已超过了中央政府官办学校的弟子员。根据中央政府的命令,经过郫县县长向成都郡守报告征得同意后,郫县免除了扬雄本人的徭役。扬家的负担有所减轻。

有读者给青云白鹤先生提意见了,说:你一会儿刘启皇帝,一会儿刘彻皇帝,一会儿刘询皇帝,一会儿刘奭皇帝,硬是把脑壳都给我们整昏了。今天早已不是青云白鹤先生读书时死记硬背的时代,而是快餐式的读图时代。究竟哪个皇帝在前,哪个皇帝在后,不如你给排一张顺序表,让我们独眼看图,一目了然。也免去你淘神费力地唠叨。

青云白鹤先生觉得这个意见提得很对,的确在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中,尤其在扬雄进京为官后,还会无数次地提到历届的西汉皇帝,莫如先在这里给读者朋友一个明白。

青云白鹤先生废寝忘餐,八方搜罗资料,终于列出了西汉王朝历届皇帝的朝代、年号和年限,大致如下:

第一任皇帝:汉高祖刘邦,公元前0256年出生,公元前0206年登基,公元前0195年去世,在位十一年。

第二任皇帝:汉惠帝刘盈,刘邦的大儿子,公元前0211年出生,公元前0195年登基,公元前0188年去世,在位七年。

第三任皇帝:吕后(吕雉),刘邦妻子,刘盈的母亲,公元前0241年出生,公元前0188年登基,公元前0180年去世,在位八年。在八年风光中,其实吕后仅是掌权而已,并没有正式当皇帝,正式当皇帝的叫刘恭,仅七八岁的光景,吕后首先杀掉了刘恭的亲妈,刘恭哭着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报此仇。”于是吕后下令把刘恭关在宫庭监狱里。重新立更小的刘弘当皇帝。刘恭被史书称为“前少帝”,刘弘被史书称为“后少帝”。因两位少帝都没有掌过权,实际上是吕后专权,所以有的史书便把吕后当成第三任皇帝。

第四任皇帝:汉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公元前0202年出生,公元前0180年登基,公元前0157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

第五任皇帝:汉景帝刘启,刘恒的儿子,公元前0188年出生,公元前0157年登基,公元前0141年去世,在位十六年。

第六任皇帝:汉武帝刘彻,刘启第九子,公元前0157年出生,公元前0141年登基,公元前0087年去世,在位五十四年。

第七任皇帝:汉昭帝刘弗陵,刘彻幼子,公元前0095年出生,公元前0087年登基,公元前0074年去世,在位十三年。

第八任皇帝:汉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刘彻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公元前0091年出生,公元前0074年登基,公元前0049年去世,在位二十五年。

第九任皇帝:汉元帝刘奭,刘询儿子,公元前0075年出生,公元前0049年登基,公元前0033年去世,在位十六年。

扬雄被免除徭役的时间,就是第九任皇帝汉元帝刘奭当政时期。故事本来应该继续发展下去。不过为了使读者对西汉王朝的皇帝的顺序有个完整的印象,青云白鹤先生借这个机会把后来的皇帝一并介绍如下:

第十任皇帝:汉成帝刘骜,刘奭儿子,公元前0052年出生,公元前0033年登基,公元前0007年去世,在位二十六年。

第十一任皇帝:汉哀帝刘欣,汉成帝刘骜的侄子,元帝刘奭的庶孙。公元前0026年出生,公元前0007年登基,公元前0001年去世,在位六年。

第十二任皇帝:汉平帝刘衎,元帝刘奭的庶孙,中山孝王刘兴的儿子。即位时九岁。公元前0009年出生,公元0001年登基,公元0005年被王莽毒死去世,在位五年。

第十三任皇帝:汉孺子婴,宣帝刘询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公元0006年登基,即位时才二岁。公元0009年,王莽自立,公元00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二十一岁。

王莽于公元9年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至此,西汉王朝结束了它二百一十四年历程。

这是后话。

扬雄的徭役被免除后,扬家的负担有所减轻,但扬家有上百亩的冬水田,依然要交田赋房税的,扬雄仍然要下田劳动。如果说过去扬雄爱读书一是凭兴趣,二是放牛时太寂寞了,借读书打发时间,那么,在政府给以的通“经”者可以免除徭役的政策激励下,扬雄读书就更用心了。遇到农闲时,下雨天,他会一整天伏在那张斑驳陆离摇摇欲坠的旧书案上铺简而读,泼墨而书。他不光读书,还要写书。他把读书中的疑虑、感想、体会写下来;把生活和生产遇到的事情写下来;把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所历也一一记录下来。好在川西坝子农家小院的特色就是环绕了一大圈竹林,写文章的竹简随时可以就地取材,倒也方便,而且不用花钱。

扬雄仿照前人的诗、词、歌、赋、骚、铭、箴、诔、记、传的格式写了很多的练习文章。因为文章是有感而发,有血有肉,文字清新,说理透彻,针对性强,乡土味特别浓郁,非常符合农民的生活需求和感情需求。这些文章便在乡里不胫而走,小小扬雄成了方圆一二十里的平民知识份子。那些乡里乡亲们有什么需要用笔的事都来找他。他也乐于助人,有求必应。

一年一度的雨水节到了。隔壁的曾大哥来到扬雄的家里,说道:“扬小弟,我请你帮个忙。”

扬雄客气地说:“有什么事尽管说,能帮忙我决不推辞。”

曾大哥说:“今天是雨水节,我准备给犬子撞拜继一个干爹,你是个有文化的人,我请你跟我一起,一是帮我写一个拜继契约,二是帮我主持说几句四言八句。”

“好吧!”扬雄便与曾大哥一家人往走马河走去。

中国农历有二十四个节气,农民们根据节气的变化抛粮下种,施肥灌水。雨水节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表示春天到了,有春雨了。郫县地区的农民到了这天,要做几件事。第一是趁春雨赶快移栽树子、竹子,嫁接果树。第二是在家里用土陶罐炖上一只肥母鸡,趁热给老丈母送上门,感谢老丈母把女儿嫁给自己,因为当年老丈母生女儿辛苦了,送只肥母鸡表示慰问慰问。所以这天路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过去因为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性,母亲十月怀胎容易,但一朝分娩困难,所以俗话说“有命喝鸡汤,无命见阎王”。即使有命喝了鸡汤,但小娃娃的身体弱,抵抗力差,成活率也较低。人们便认为小娃娃成长,命中有“关”和“煞”,因此要有干爹干妈带着,过“关”闯“煞”。他们往往习惯在雨水节那天,给小娃娃拜继一个干爹,干爹越多,带的人就越多,小娃儿就没病没灾。可是找谁给小娃儿当干爹呢,人们都相信冥冥中有神主宰,老天自有安排,故不在左邻右舍给小娃儿找干爹,而是习惯于在桥头路口等待。为的就是能“撞”上个有福之人,给儿子带来好运气。这种形式称为撞拜继。撞上谁就是谁。

走马河在扬家院子的北边,有两三里路远,河对面属于安德亭管辖。河上有一座木桥。扬雄和曾大哥一家人走到桥中央,因为北边是上方,习俗中认为北边的人能带来好命。他们在等待北边的人过桥来。

第一个过来的是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按川西坝子的习俗,隔着辈分,应该放过。第二个过来的,是一个背背篼割猪草的大姐,因为是个女的,不符合干爹的条件,又放过了。扬雄说:“事不过三。就等第三个了。”

第三个终于来了,是一对小夫妻,恩恩爱爱地提着肥鸡婆罐罐到老丈母家送节。他俩衣着光鲜,身体健康。高高兴兴地走上桥来。

扬雄对小夫妻拱拱手说:“大哥大嫂你们好!小生这厢有礼了。”

小夫妻也客气地拱拱手说:“小哥有礼了!”

扬雄说:“你们的运气好,这里有个干儿子等你们哩!”

小夫妻也知道这里的习俗,高兴地答应说:“好吧,我们结婚两年了,还没有娃娃,有个哥哥正好给带一个弟弟出来。”

曾大哥一家人见小夫妻一副富裕相,高兴地叫儿子的小名:“狗狗,快过来拜过干爹!”

被叫着狗狗的娃娃赶紧给干爹干妈跪拜,磕了三个响头。曾大哥夫妻各拿一根红带子给小夫妻栓在腰杆上,带子,带子,意思就是帮忙带大孩子,不生疮,不害病,百毒不浸,健康成长。

扬雄在旁边随口编了句四言八句(顺口溜):“干爹拴上红腰带,保佑狗狗长得快。”

狗狗给干爹干妈敬酒敬菜,以表孝敬。小夫妻一饮而尽。扬雄又编了句:“干爹吃菜又喝酒,狗狗活到九十九。”

干爹拿起曾大哥事先做好的竹枝弓箭,朝天射去。扬雄又唱:“干爹射了将军箭,干妈笑脸很好看。”

干妈笑呵呵地给干儿子一个红包。扬雄又唱:“干妈红包沉甸甸,生个弟弟金不换。”

两家人喜笑颜开,请扬雄帮忙当中人,写了个拜继契约。干爹按自家的排行给干儿子取了个名字,叫陈体健。意思是保佑干儿子身体健康。

小夫妻问明了曾大哥家的住址,带着干儿子陈体健到丈母娘家送节去了。

曾大哥觉得今天撞拜继撞上个富裕的好人家,是扬雄的四言八句说得好,对扬雄千恩万谢。

像这样的忙,扬雄都是尽力而为,从不推辞。王家大伯修造新房子了,请他写赞颂文章,他便给写了《王家大伯新宇赋》。王家大伯听他念了赋,乐得喜滋滋的,心花怒放;李家太婆去世了,请他写一篇祭文,他便给写了《李老太婆诔》。当场念得条声吆吆,催人泪下,惹得满堂痛哭;沈太爷的幺儿不听话,经常去赌博,五百亩田就输去了两百亩,气得沈太爷捶胸顿足,死去活来,找人求扬雄规劝儿子。扬雄就写了《赌博箴》,硬把沈家小少爷从堕落的悬岩边沿给拉了回来,重新做人。沈家小少爷改邪归正,后来还继承了父业,扩大了家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