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不管是短视频还是自媒体文章都在关注当前社会上最流行的割韭菜套路——卖课。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很多人做过很多行业之后,发现每个行业都特难赚钱。甭管是开实体店还是开网店,能不赔钱就算是好事。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赚到钱的行业,能把人累个半死。
兜兜转转之后,人们发现真正赚钱的人是那些教别人开店、创业的那些人,随随便便一个课程就要几千元,贵的则是几万元,一次课程招到上百人就能赚到数十万,这不比做生意赚钱的多?而且风险极小。
不可否认,在这个鱼龙混杂的行业里,有很多所谓的“大师”都是经过包装的普通人而已,最终教了一些看似有用、实际没用的课程,久而久之,这个行业就成了当下最具代表性的“割韭菜行业”。
那么问题来了,赚想赚钱的人的钱,到底算不算割韭菜?
我个人认为这个要分情况,不能一棍子全打死,否则的话,普通人更加没有翻身机会。
1
什么是割韭菜?
要想知道这个卖课程是不是割韭菜,那就要搞明白什么是割韭菜?
割韭菜原本是股市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那些信息不对称的散户被庄家拉高股价之后吸引进去,然后庄家获利出逃,让股民买在股价相对高点的行为。
后来割韭菜就已经不仅仅限于股市,而是只要跟钱有关的行业都有可能跟割韭菜扯上关系。比如说:P2P是割韭菜,比特币是割韭菜,健身房会员卡是割韭菜,股权众筹是割韭菜等等。
后来的后来,就连开课教人赚钱都成了割韭菜。
之所以人们越来越反感这类课程,则是因为这个行业出了太多太多的“大师”。这些“大师”别的能力没有,演讲的能力那是登峰造极。
前几年,自称国内成功学大师的陈某之风靡一时,想要成为首席大弟子就要交108万元。如此高的价格并没有阻挡一些失去理智的粉丝掏钱报名,最后成功没有学到,反倒是欠了一屁股债,搞的妻离子散。
几个月前,一个16岁的“天才少女”火了,据说一天可以写2000首诗。有人算过,就算每天不睡觉,也要40多秒钟写一首诗,这根本就已经超脱人类的范畴。
这位少女的演讲内容也多是围绕着正能量、感恩之类的主题,多多少少也有成功学的影子。因此,人们也将她的课程定为割韭菜。
另外近期还有一个名叫枭哥的人也火的不要不要的,只因为他的名言:背叛我的人,啪,我给他一百万,跟着我的人赚个几亿不是谈笑间吗?听懂掌声!
这种浮夸的语言风格在线下可能会忽悠到一批人,但是在线上则全部成了嘲讽他的人。
类似于以上这几种人的课程不得不说有割韭菜的嫌疑,毕竟他们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讲“相声”,逗大家一乐,没有实际的落地可能。
2
怎么区分课程是不是割韭菜?
也正因为到处都是充满了包装的陈某之、岑某诺、枭哥等人,人们才会感觉几乎所有的这些成功学或者靠课程赚钱的人全都是割韭菜的。
这其实是一种极为不正确的认知,因为有些经验教训只需要很低的成本就可获取,为什么还要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大量金钱去踩别人已经踩过的坑?
比如说,我们想开一家奶茶店,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向拿到结果的人去学习。比如说现在一点点奶茶的创始人或者蜜雪冰城创始人出来授课,从准备开奶茶店到成功开奶茶店全部教学,一个课程只需要999元,你感觉这是不是割韭菜?
可能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割韭菜,但是他们一定是值这个价钱的,大部分人是不会怀疑他们割韭菜的动机的。
反倒是那些从来没有自己做过奶茶店的人,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道理就来教别人开奶茶店的人更像是割韭菜的。
再比如说:现在马云开课教学创业途中该怎么避坑,课程费用1万元,报名的人恐怕会数不胜数,那么这个是不是割韭菜?
大部分应该不会说是割韭菜了吧?因为他的个人成长就放在那里,铁证如山。
因此,怎么区分这个课程是不是割韭菜呢?
首先,这个课程老师必须是拿到结果的人,如果没有拿到结果,那说个锤子呀?
如果我们想学习自媒体创业,那就向那些已经创业成功的人学习。虽然学习完之后我们不一定立马就能成功,但是至少可以站在更高维度来看一个事情。
千万不要花钱去学一些没有拿到结果的人的课,因为他赚的就是你的钱。
其次,这个课程落地的可能性是多少?
如果我们想学习成功的方法,那么一定是最落地的方法。如果不能落地,那么这个课程可能就不适合你。
比如,马云又开了一个商业思维的课程,此时,你学了这节课程之后依然很难成功,你能说马云割韭菜吗?
因为他的课程目的就不是奔着落地去的,而是重在启发。你却偏偏要落地,那肯定会出问题。
总结下来,想要不被割韭菜,那就去找拿到结果的人和落地性强的课程学习。
当然,也有一些并不是落地的课程也不能定性为割韭菜,比如说EMBA课程,很多人一年学费就要60万,但是人们争着去,这是为何?
因此,一个课程到底是不是割韭菜就要看我们去那里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抱着立马就能赚钱的目的去的,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割韭菜;如果我们抱着营销、提高认知、扩展人脉等目的去参加一些课程,可能本来是割韭菜的课程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篇文章可能需要大家多读几遍才能彻底明白,不过我相信多读几遍之后,会对大家以后的事业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