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雲之子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论道的视频,台上是主持人、学者(中国人)和《老子》海外英文版的翻译者(西方人),台下坐满了身穿道服的修道之士。分别以中西方不同的视野解释“道”是什么,中国学者以玄道的认识,诠释什么是“道”,台下是热烈的掌声;西方人则老老实实把“道”翻译为路(Road),没有掌声。感慨之余,犹豫再三作此文,谈谈老子视野中的四个“道”。

在《老子》对世界的认识中,有三个彼此相关、独立而行的道,按照事物规律在时间轴上的不变性,划分为“恒”道、“易”道、“常”道,分别为:1、不变的天地之道,2、变化的生生之道,3、常变的人之道。还有一个是人不可知其变化的“玄”道。

一、恒道,天地之道为“恒”

中华祖先,观天文察地理,对天地规律有了最早的天文认识。观日出日落,有了一天白昼变化的认识;观月亮阴晴圆缺,有了一月晦朔变化的认识;观天象,找到了“帝”星,即北极星,北斗和四大星宿一年中都围绕这颗“帝”星有规律运行,有了恒星年的认识。5000年前的中华祖先,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恒”,应该是当时人类的认识极限了。在今天,这个“恒”依然存在,可叹的是,今人居然是不知,愧对先祖啊。

老子是否对道有明确的定义(老子视野中的四个)(1)

北极星 帝星

恒道,是周而复始,岁岁重复,是有重复性的规律,即《老子》所讲的“一”,是个永恒不变的“一”。5000年岁月已逝,今人对“帝”星和“恒星”的认识还是如此,一万年后,还是如此,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恒道”啊,道家称之为“一周天”。天空中的众恒星以“帝”为中心,向左逆时针圆周运行,天道左旋、天道为圆,就是这个恒道。不懂天文的后世文人胡说的“天圆地方”,完全背离了中华先祖对天道的认识,读者可以回顾《元贞之道》前文。

二、易道,生生之道为“易”

中华先祖,在观察动植物生命体的生长和衍变过程中,认识到生命体的变化规律,即“易”的认识。天道是不变的“恒”,而自然生命体则是个有序生长变化的进程,是讲生命体变化之道,即“易道”。

《易系辞》:“生生之谓易”,这是《易经》的根本精神,是讲有生命的万物生化过程《易》以乾坤二卦为首,先讲天文的苍龙和月亮,以及与之相关的植物和动物的“生”。

乾卦,在讲春夏秋冬时节苍龙天象的变化规律,冬“潜”、春“现”、夏“飞天”、秋“有晦”到“无首”,是天文;元亨利贞是讲植物生长成正的过程,“贞”是可以育种的正果,讲谷物的生长规律,利于农耕文明发展。坤卦,在讲秋冬时节月相的变化,“含章”、“黄裳”、“玄黄”是描绘圆月之色,是天文;“利牝马之贞”是讲母马的生育规律,月亮上的兔子和蟾蜍是胎生和卵生动物的生育之王,都和动物的生育的规律有关,利于畜牧业发展。读者可以回顾《元贞之道》关于乾坤二卦的文章。

生命体的自然进化表面上看是“易”,但由于物种进化是个不可知的突变过程,没有重复性的“一”,《进化论》只是不可知的“道”,是一个纪录片吧,所以《物种起源》不是“易”之道。人类基因工程或许能改变这个世界。

老子是否对道有明确的定义(老子视野中的四个)(2)

乾坤二卦是在讲动植物的生生之道,均与天文的“恒道”密切相关。动植物生命体的生成,是有规律、有序的,是可以认知的变化。谷物生长一季又一季,兔子生崽一窝又一窝,具有重复性的规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中华先祖有了生生的认识,就具有了大批量驯化谷物和驯化动物的能力,提升了生产力,即人改造世界的能力。

尊天地之道,合于天地运行规律的生命体,才能不断繁衍,这是绿色的生生之道,同时,自然也是个充满危机,适者生存(丛林法则)的自然,“躺平者”必然会被“割韭菜”。如果人类科技或者自然突变出一种新的生命体(如病毒),又不符合天地之道的规律性,必然造成天灾人祸。

三、常道,人之道为“常”

中华祖先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观天察地,观鸟兽草木,同时也在认识人自己。对天地自然的认识相对比较简单,人对人的认识就复杂多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最后才是认识人自己。

老子是否对道有明确的定义(老子视野中的四个)(3)

70年代“多少条腿”,80年代“三大件”,90年代“彩电冰箱”,现在是“房子汽车”,这是人认识的常变性。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不断找到有序的规律性“一”,是人认识的进步,老子讲圣人的“无为”,就是去发现那个有序的规律性认识“一”。

《老子》中有些反智的论述,本意是对人无序认识的批判,老子是再三强调有序的认识“一”,即人对事物有规律性的认识,才是指引人类社会实践的明灯,而无序的认识会搞乱人的思想,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危害。

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化体系,是人类在产业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有规律性的认识,已经得到产业界的普遍认同,是统一的产业标准的“一”,如ISO、TS等产业标准化体系。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将为产业重构统一的互联网时代的运作流程和标准,这是人类的未来。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个不断再认识的过程,如理论物理: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是不断再认识的“常”道,要常与时俱进的,这就是《老子》讲“执今之道”和“道纪”的意义,是对人认识的再认识之道。软件升级迭代,是个再认识的过程,现代企业讲“不断改善”和“学习型企业”,都是一个意思。《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是指理论的每一次升华改变(道之动),都有一个“反者”证伪的过程,科技创新的变革思想,是推动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红色力量。创立新学说(常道)的科学家和理论家们是当代圣人。

《老子》坚持“执今之道”,“以知(智)古始”,是历史唯物观。不懂得《老子》关于古今之道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旦陷入“厚今”的“疑古”,或“厚古”的“薄今”的二元对立思潮,人类的认知就不能“统一”,社会的纷争必然肇起,这是社会动乱之源。人类的认识自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即使是错误的认识,也会传承,这是历史观;人类的认识经历一代又一代不断实践的检验和总结,依时代和地区的不同,是不断变化的“常”,这是唯物观。坚持历史唯物观,坚决摒弃沉积了2000多年的错误认识,才能重回中华文化的正道。

人对世界的认识,即人之道,是“常道”,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会迭代升华,不是永恒的,有别于天地之道(恒)和生生之道(易)。今人却把三者混同在一起谈“道”,必然造成认知的混乱,这是今人读不懂《老子》的根本原因。

《老子》的5000字,大部分是讲人认识之常道,即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由于篇幅有限,《元贞之道》后续从“道”和“德”二字的起源,谈谈人之“常道”,以及《老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思想。

四、玄道,不可知为“玄”

既然不可知,又何必要说?只是太多人游戏其中,所以不得不说。原本只想谈人可知的三个“道”,老子也只是告诉我们后人有个不可知的“玄”而已,但后人竟大张旗鼓,游戏其中,自得其乐,中华文化偏离了正道。

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不可知性。人未认识到的事物规律性,即未知之“道”,是永远存在的,这是“玄”存在的必然性。人类面对的世界,既有已知的自然规律,也有未知的偶然性,人类认识的每次进步,是从偶然性中寻找出事物的规律性,这是玄的作用,类似今天的科幻小说。占卜是古人应对玄不可知的方法,不可知未来结果怎样,先按占卜的建议做一次,失败是成功之母,用实践来检验。所以占卜也有意义,干了再说,而不是停留在嘴上和想法上。关于占卜,读者可以看看《尚书》,古人占卜不是迷信,是实践论。与小时候玩的抓阄,是一个意思,今人不懂,弄成了糊弄人的迷信。

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走一次就知道了,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道”。西方人老老实实把“道”翻译成“路”,其实不错,应该鼓掌。人对事物认识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初期很少人认可,后来认可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人之“常道”。

结 束 语

央视把恒星绕北极星运转的天象,作为电视台宣传的背景画,非常好,中国人要坚守住这个中华恒道,这是中华文化的初衷。

《老子》对世界的认识,有四个不同意义的道,恒道、易道、常道和玄道,“恒”是中华文化之源。解老注老者如果缺乏这个认知,只会是越解越乱,还不如“守静笃”不说。

再看看“道可道,非恒道”的两种不同解读:

1. 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都是人的认识之道,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常常变化的,相对于天体运行的恒“道”而言,是“常道”,是常识,非恒道。老子以对天体恒道的认知,再类比人的认识之道,人之道的可变性太大了。人太聪明了,是最难管的,养只狗多听话,植物播完种,坐等收获。

2. 可以用人言语描述的“道”,都是人的认识之道,但由于人的认识局限性,并不是那个人类永远不可知的,“玄之又玄”的道。人类认识世界是个无止境无休止的探索之“路”,永远也走不到那个源头。

“恒”与“常”是两个完全不同意义的字,《道德经》避讳将“恒”改为了“常”,与《老子》的本意就差得太远了,严重误导后人的认知。上述两种对道不同的解读,不知道老粉们是选择1,还是2。

5000年前的中华先祖,就已经认识到恒星绕“帝”星运转的规律,这个认识是有源的,不是空想出来的,是实事求是的,这个上古的认识代代相传到今天,形成历史悠远的中华文化,只要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万年后,这个认识也不会改变,是永恒之道。

愿中华后人能跳出那个不可知的“玄”,冲破黑暗,光明就在眼前,这是本文的初衷,愿《老子》真意早日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