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全看破。走哇走,乐呀乐。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哪里有不平哪有我!”相信这首歌,每个80后都能张口就来,童年时期的电视剧《济公》曾火遍大江南北,让一个疯疯癫癫、嬉笑怒骂的济公形象出神入化,深入人心。
济公的嫉恶如仇、伸张正义,在历史上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进而被神化,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济公是一个神话人物,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且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01“富二代”李修缘,缘归何处?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朝代,蒙古铁蹄踏过去,处处狼藉。
在这样的时代,有一位京营节度使名叫李茂春,罢官后回到老家浙江台州,和夫人王氏一直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扶危济困。一日,李大人闷闷不乐,对夫人说:“我在街市闲游,人都称我为李善人,但有人说我不是真心为善,不然不会年近四旬还没有儿子。”
夫人劝慰一番,随后商量决定斋戒沐浴三天,到天台山国清寺拜佛求子。到了国清寺,二人各处拈香祷告,叩求神佛保佑其生子。等到了罗汉堂拈香时,说巧不巧,忽见神像从莲台跌落下来。寺中性空长老捂得禅机,说:“善哉善哉,大人定生贵子,过日我给员外道喜。”
果然,王夫人回家不久便有了身孕,十月怀胎,终于生了一个公子,李府上下张灯结彩,喜出望外,李大人自然捧若明珠,取名李修元。此时,性空长老如约而至,说公子与佛有缘,随即,李修远改名为李修缘。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修缘长到了7岁,父亲李茂春便请了先生教他读书,没曾想其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到12岁的时候,四书五经早已记熟于心。可惜的是,苦读寒窗十多年,18岁的修缘科考时虽考取高分,却被京城子弟所取代,无缘仕途。
屋漏偏逢连夜雨,修缘又忽然痛失双亲,家宅被恶管家霸占。突遭变故,三观尽毁,一声长叹,貌似疯癫,一把火烧了自家宅院。其中滋味,未经历过谁能体会?
待孝满脱服,修缘已看破红尘,到了父母坟上,烧了些纸钱,给家舅王员外留下一纸书字,便杳无音讯。王派人各处寻找,不见外甥。自己拆开字来一看。上面写着:
“修缘去了,不必寻找。他年相见,便知分晓。”02.世上多了一个“颠僧”离家后的李修缘,竟然径直去了国清寺,并正式剃度出家,法名“道济”,师傅期望他能够普济天下众生。
然而济颠天性好动,不喜念经,更不爱打坐,经常和顽童厮混在一起做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被其他僧人告到方丈处,慧远大师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被人们称他为“颠僧”。
从此世上便多了一个浪荡不羁、疯疯癫癫的济颠和尚,他不仅喝酒、吃肉,还逛青楼,全然不顾世人眼光。
《济颠禅师语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济公和朋友喝醉了酒借宿青楼,老鸨给安排了两个青楼女子大姐和二姐前来服侍。二姐和朋友睡去了,大姐拥着济公来到房中,坐在床上,关了房门,就开始给济公脱衣服。
济公一个激灵清醒过来,连道:“罪过!罪过!”于是赶紧逃出房外,看见春台畔有一大火箱,有些热,便扒上去倒头睡了。
第二天,济公醒来以后,留下一首诗以明心志:
暂假夫妻一宿眠,禅心淫欲不相连。昨宵姑顺君台意,多与虔婆五贯钱。所谓“禅心淫欲不相连”,说的就是济公身在青楼楚馆,但是能够做到禅心似铁,“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03.济颠真的疯癫吗?但是,济颠真的疯颠吗?当然不是。
唐伯虎《桃花庵歌》里有这么一句,“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用在济公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生就一个自由的灵魂,希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处处受阻,总是遭人阻拦,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装“疯癫”,这样他做的很多事情就合情合理了,于是他喝酒吃肉,游逛歌楼,流连酒肆,看上去疯疯癫癫,好没个正行。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是我们经常拿来调侃的一句话,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世人只看到他的表面,殊不知——
他虽喝酒吃肉、逛青楼,但是禅心比谁都坚定。他精通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除暴安良,“戏弄秦相”、“古井运木”、“棒打寿联”等故事传为美谈;有人问济颠:“藉酒装疯因何而醉?”他答:“众生已醉,我若未醉,如何醉里度他。” 他看似颠狂,实则是以颠的方式证明自己不颠。
著名作家熊召政说: “与其说他是一个和尚,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披着一袭袈裟的游侠。”
的确,他追求自由,释放自我,借着“疯癫”的幌子,行侠仗义,救危扶贫,像是一个穿越历史,生活在古代的现代人。
04.看似疯疯癫癫,实则侠骨柔情除了行侠仗义,游戏人间,他还舞文弄墨,用文字来告诫世人,人生不过一场梦,何必过得如此严肃与沉重?
他曾写《西湖》的系列诗,一副夕阳下,悠然荡舟的景象跃然眼前:
几 度 西 湖 独 上 船,篙 师 识 我 不 论 钱。一 声 啼 鸟 破 幽 寂,正 是 山 横 落 照 边。他还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 镌峰语录 》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对济公赞赏有加:“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
宋嘉定二年(1209年),济公预知自己的时限已至,便沐浴更衣,端坐而化。死前作诗一首,将一生轻轻注销: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济公的一生,世间褒贬不一,赞他的人,将他捧上天,贬他的人,将他摔下地。
但世间褒贬任由他,他只管做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也仿佛看到济公活佛透过历史的长河,用他经典的表情向我们侧目微笑,并教导我们:
生命虽苦,但需要我们自己寻找自由和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