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忠诚度的具体表现(很多企业都热衷将敬天爱人纳入核心价值观)(1)

插图丨FREEPIK

南怀瑾先生说,大家都讲中国文化,甚至讲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最多三四句话把它答复清楚呢?几乎很难。因为前提没有一个定论。

所以,以下十大特点仅是个人研究传统文化所总结的浅薄观点,仅作参考。

①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可能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想要明白什么是“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天”。“天”本义指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我认为“天”的引申含义主要有三种:其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即自然;其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即天道;其三,造物主,俗称“老天爷”。如此,“天人合一”的含义,我总结如下,仅作参考:

其一、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周易》,本指“推天道以明人事”,亦即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认识并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现。

其二、顺应自然,依时而动。凡是农业文明,它必是靠天吃饭,寻求对自然的适应,不违农时而耕作,依据气候变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二十四节气就是指导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重要依据。

其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类仅仅是天地生养万物中的一份子,与天地万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认为,中国人的历史观是:“人可以认识自然与世界,却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结果是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中国上古神话中,万物皆为盘古所化,“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此又寓意自然为人所化。

因此,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限利用自然资源,给自然以喘息机会,而不可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吕氏春秋》上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其四、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特点就是与大自然特别亲近。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意思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叫做“人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叫做“天乐”。“天乐”就是“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亲近自然、恬静淡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

但天人合一并非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增加了神秘色彩,或者说迷信色彩,就有点扯淡了。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会又感应到人世间的事情?所以,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敬天爱人

近些年,“敬天爱人”这个词语非常受欢迎,被许多企业引以为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敬天爱人呢?

企业忠诚度的具体表现(很多企业都热衷将敬天爱人纳入核心价值观)(2)

何谓敬天?敬天本意应该是敬畏自然。远古先民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往往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归因于上天,认为冥冥中自有天神主宰着世间万物,从而对上天产生敬畏和崇拜。

《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祭天又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比如泰山祭天,天坛祭天等等。传统婚礼仪式中,“一拜天地”是必行之礼。在我老家,每逢春节或中秋,中午正餐之前,必然要先有一个简单的敬天仪式。桌子要抬到院子中间,放上酒和肉。父亲会烧一对纸元宝,用筷子沾点酒洒在地上。接下来全家人对着堂屋的方向逐个磕头,既是敬老天,也是敬祖先。

敬天,另有遵守天时、效法天道之意。农耕生活“靠天吃饭”,必须依天时而动。所以,《荀子·王制》上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此外,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推天道以明人事,即老子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此,我们可以将“敬天”通俗地理解为:依据显而易见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地做事。

何谓爱人?通俗地理解,即为“关爱众人”。但谁能做到墨子“兼爱”那般,无差别关爱身边所有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孟子评价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儒家讲究的是“爱有差等、礼有尊卑”。

企业忠诚度的具体表现(很多企业都热衷将敬天爱人纳入核心价值观)(3)

如此,我们可以将“爱人”通俗地理解为:在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单位里,成就客户,友爱同事;在社会上,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可见,敬天爱人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即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内核,敬天即老子所倡导的“道”,爱人即孔子所倡导的“仁”。

③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汇,也被很多企业引以为核心价值观。但“以人为本”并非外来概念,而是传统文化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最早典出《管子·霸言》,其中说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刘备也说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以人文本指的是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为什么呢?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间人最贵。《周易》中把人与天地并立,合称“三才”,寓意“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语出《孙膑兵法·月攻》),老子也有类似的说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所以,人与万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应当以人为中心。

人本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殷商敬事鬼神,行事无不占卜。商周之际,从神本文化逐渐过渡到人本文化,周人摆脱了鬼神崇拜,成为了以道德和礼制所构建的世俗社会。这在人类世界中,应该是最早的。

《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对于鬼神的漠视。如,“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等等。无神论也并不是今人的发明创造,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范缜就写过著名的《神灭论》一文,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人文文化,其实是因为它的农业生存结构完好地保留了血缘结构,然后儒家学说又把这个血缘结构普泛化、根基化,从而使得神根本没有立足之点,而且它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沟通至深,缠绵无尽,既温情脉脉又纠葛连连。”

“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一个紧密而庞大的世界观体系。包罗万象,它根本用不着鬼神,它根本用不着神学存在。它用不着脱离人类自身血缘关系的超拔之神,它只要在自己的血缘祖先里设定神位,它就足以建构完整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这就是中国非神学文化的人文关怀概念的来源。”

④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之一。学者华杉认为,“都说中国的文化是祖先崇拜,其实祖先崇拜没什么不对啊!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享受着前人奠定的基业,所以感恩先人,继志述事,是最起码的良知。”

我认为,没有祖先顽强求存的精神,血脉就不可能延续下来,但凡今日生存的人们,祖上没点本事能行吗?

什么是祖先崇拜呢?楼宇烈教授认为,“在中国的原始部落中,每一个部落都认为自己的祖先,特别是那些对部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祖先,去世以后就会在天上监视着子孙们,保佑着子孙们,所以他们非常崇拜这些祖先,认为他们能够保护自己。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下来,甚至在现代,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祖先会保佑他们。”

因此,祭祀祖先成为了中国人特有的习俗,祭祀不断,代表着家族传承不断。《朱子治家格言》也提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害怕香火断绝,总是期望子嗣绵延不绝、香火旺盛不灭。

但如今传统文化断层已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从农耕社会的家族群居,转向工业社会的城镇杂居。因此,一些传统习俗自然也难以延续。南怀瑾先生不无遗憾地说,“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连跪拜的礼都不会行。”

⑤亲亲尊尊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自古就有“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古训。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人天然有这样一种态度——宽容,友善,恭敬有礼,希望别人也报之以礼。”

古代的“礼”并非我们现在的礼节、礼仪,而是礼制。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总结的很好,“礼这个字在周代的含义,是国家政治法统到民间礼节礼仪的总和”。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石。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说的是周礼是在夏商之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非常细致完备,所以孔子主张遵从周礼。

春秋时代,“礼”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人们基本上是在“礼”的规范约束下生活的。《中庸》上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也就说,大礼三百,小礼三千。

然而,如此繁复之“礼”,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尊尊、亲亲。原文在《礼记》中多次出现,如:“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结合上下文,指的是牧野之战后,武王追封先祖,尊其尊者;分封子孙,亲其亲者。

后来,尊尊引申为由血缘关系衍生出来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即尊重身份地位尊贵的人;而亲亲单指血缘关系之内以血缘定亲疏的宗法制度,即亲爱与自己血缘亲近的人。这就是贯穿古代礼制的两条基本原则。比如,《淮南子》上记载: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

谈到“礼”,几千年过去了,今天的情况又如何呢?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上说,“几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后来慢慢改成鞠躬,以后再加上一点军事化的,将手举起掌近于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后改成两方面握手,又变成现在的点一个头,后来又变成翘一个下巴。现在我们中国人,见面施礼的动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

本期参考资料:

1.《道德经》,老子

2.《庄子·达生篇》,《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

3.《荀子·天论》,荀况

4.《吕氏春秋》,吕不韦等

5.《五运历年纪》,徐整

6.《漫谈中国文化》,《论语别裁》,南怀瑾

7.《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华杉

8.《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陈寿

9.《论中国》,基辛格

10.《中国问题》,罗素著,1922年出版;田瑞雪译,2019年9月第1版

11.《中国的品格》,楼宇烈

12.《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