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峰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1)

12月6日晚,《国家宝藏》第三季在央视综艺频道正式播出,当第一期播出后,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金嵌珍珠天球仪和午门三件国宝,分别由靳东、张子枫、冯小刚三人为观众们呈现出来后,观众再次被丰厚的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折服。

作为3300年华夏文明的载体,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也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按照惯例,哪三件文物会亮相节目?12月7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从官方渠道获悉,陶三通、亚长牛尊和YH127甲骨窖穴将成为本季《国家宝藏》的“河南嘉宾”。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2)

与《千里江山图》、妇好鴞尊、贾湖骨笛、云梦睡虎地秦简、越王勾践剑等名声炸裂的文物相比,这三件文物貌似平平无奇,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看来,殷墟博物馆选择这三件文物大有深意,能够以点带面,向观众讲述文物背后故事的同时,展现中国考古学的成长史。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3)

(图源自:“河南安阳殷墟”官网)

一号嘉宾 陶三通

1972年,陶三通出土于安阳殷墟白家坟,水管每节长42厘米,管外径21.3厘米。出土时三通水管呈“T”形,南北一条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一条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两者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连接,表明当时铺设地下排水管时已形成网络分支。

选择理由:

何毓灵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陶三通能够入选《国家宝藏》可能大家感到比较意外,很多人认为把它当做殷墟博物馆的国宝是否有失水准?但选择哪件文物参加节目,一个主要的落脚点是想通过它来表达哪些主题。

陶三通其实就是下水管道的一个组件,如今是很普及的东西,人们普遍认为是现代产物。何毓灵介绍,事实上陶制水管在考古中发现得很早,比殷商早近一千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发现。通过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以点带面的去讲述殷商时期城市规划理念,从而呈现商代王朝都城的面貌,人们会发现当时的城市文明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4)

(图源自:“河南安阳殷墟”官网)

二号嘉宾 亚长牛尊

2000年寒冬,有安阳当地村民向考古队反映,在殷墟宫殿区迤南约500米的麦地里,夜间有人行动诡秘,很可能是盗掘古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工作人员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并于当晚就派五个人在墓口上面搭建工棚,轮流看守,经过发掘后,发现这是一座长方形竖坑墓,墓主人头向正北。墓口南北长5米,东西宽3.3米、深7米有余,在墓中发现了截至目前,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牛尊。

牛尊呈写实的牛形,保存完好,体态健壮、肥硕。牛抬头前伸,微张口,口内中空。背微下凹,上有长方形口,有铜盖扣合其上。腹部浑圆,四腿粗短。臀部上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注口长12.9厘米、宽9.1厘米,重7.1千克。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5)

这座墓的主人身份是谁?判断墓主人身份,最直接的线索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妇好墓一样,这座墓共有131件青铜器上铸有铭文“亚长”二字。“亚”字可能专指带兵打仗的武官;“长”是墓主人家族的姓氏。经过对比分析,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亚长的地位可能仅次于武丁王的王后妇好,与另一位叫亚址的贵族地位相当。

所以该牛尊也被称为“亚长牛尊”。

选择理由:

首先可以通过亚长牛尊来考证殷商时期的畜牧业状态,据研究,牛尊的横截面呈三角状的短角、短粗有力的四足、浑圆的体态,生动展现了一头成年水牛的雄姿,从此可以推断,殷商时期的水牛与黄牛不同,仍为野生,尚未驯化。甲骨卜辞中常常记载商王外出狩猎,捕到一种叫“兕”的动物。法国甲骨文研究者、汉学家雷焕章指出,“兕”不是犀牛,是野生水牛,而甲骨文中的“牛”字应专指黄牛。家养水牛很可能是公元前1000年前后从南亚西北部首先传入中国的,中国本土水牛从未被驯化。

何毓灵介绍,亚长牛尊呈现了殷商时期青铜铸造的顶峰状态,选择它一方面是因为文物本身保存状态和价值比较好,另外墓主人亚长很有故事性,他的墓葬没有被盗掘,而且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光是玉器、青铜器就有200多件,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大体上了解亚长应该是35岁的男性,死亡原因是战争,所以关于他的故事延展性应该很好。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6)

(图源自:“河南安阳殷墟”官网)

三号嘉宾 YH127甲骨窖穴

YH127窖穴是殷墟考古工作最伟大的发现,1936年6月12日,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的第13次殷墟发掘中,发现了殷墟小屯村编号为“YH127”的甲骨窖穴。这个窖穴里出土卜辞甲骨共17096片,其中完整的龟甲300多片。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这些甲骨上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YH代表殷墟灰坑,127是编号。所谓灰坑是考古学术语,表示古代人类留下的一种遗迹。窖穴里除了有大量的甲骨外,右边还有一具人的遗骸,考古人员推测,人骨可能是管理甲骨文的人员,他与这堆甲骨一起被埋葬了。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7)

选择理由

何毓灵介绍, YH127甲骨窖穴是解放前开始发掘的,现在仍未停止对其中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对YH127甲骨窖穴的介绍,把整个殷墟发掘史呈现在观众面前,“殷墟的发掘史也是中国考古学的成长史,我们想让观众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考古学,”何毓灵说,“另外,YH127甲骨窖穴的发现是在解放前,那个年代还有很多人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发掘YH127甲骨窖穴的学者,都很有故事性,我们也想通过这些角度讲述历史故事。”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8)

节目组已去殷墟拍外景,明星都有谁?

据介绍,11月中旬,《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摄制组已到殷墟博物馆拍摄外景,但用怎样的故事呈现这三件文物,有哪些明星出演?会不会有河南籍明星演绎中原文物故事?目前还处于保密状态,何毓灵说:“按照播出顺序来看,第一期播出的是有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拥有3300年历史的殷墟博物馆是历史最悠久的,应该是最后一期压轴亮相。上个月拍摄外景时,明星也还没有来。”

谈到殷墟博物馆和《国家宝藏》的结缘,何毓灵介绍,这是一档有历史,有温度的节目,第一季走遍华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看遍五千年孕育的生机,第三季侧重于遗址性博物馆,“《国家宝藏》的收视率非常高,我们想与这个好平台合作,把殷墟博物馆做一次很好的宣传推介,所以在前期候选时,殷墟博物馆就与节目组积极沟通,争取亮相的机会。”

殷墟博物馆和综艺节目的结合,对如何让文物发挥价值、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探讨殷墟大遗址保护等工作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能够让殷墟、甲骨文更加广为人知,带动古典文化“活”起来、“潮”起来。殷墟博物馆党总支委员、副馆长韩晓红介绍,“《国家宝藏》走进殷墟,将对殷墟的保护、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提升殷墟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及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作为,让更多的历史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9)

通过综艺吸引青少年,博物馆成为大课堂

和往季相比,《国家宝藏》第三季最大的变化是“主角”变了。九位“主角”选择的是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六百年的紫禁城、九百三十年的西安碑林、一千年的苏州园林、一千三百年的布达拉宫、一千七百年的莫高窟、两千两百年的秦始皇帝陵、两千五百年的孔庙孔林孔府、三千二百年的三星堆、三千三百年的殷墟。

据节目组介绍,这季节目聚焦的不是某一个博物馆建筑的室内空间,而是从博物馆里的文物出发,聚焦遗址和遗存,如此可以完成一种更具文化场景的时空穿梭体验。同时,因为每期节目的三件文物都来自于同一个遗产,因此它们之间是彼此关联、相互映照的,讲述的是同一片土地甚至是同一个时间上发生的故事,彼此有延续性和交互性,会让观众产生看“连续剧”的奇妙感。从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看,中华文明到底为世界贡献了什么;何谓华夏?何以中国?这样的疑问,将由亿万观众和九座历史文化遗产联袂“解题”。

多件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10)

据统计,《国家宝藏》观众的主体构成人群集中在20岁到25岁之间,15岁到20岁的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年轻观众的追捧使得《国家宝藏》充分爆发“网红体质”和“裂变属性”。“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已达成共识,博物馆蕴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重要阵地。

2015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博物馆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向孩子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讲述着文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使青少年在文化的熏陶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从而坚定了文化自信,这也是包括《国家宝藏》在内的文博类综艺节目的最终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