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的冬天还没来,但俄欧“斗气”愈演愈烈,欧洲多国不免气“短”心慌,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原胸闷气短怎么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原胸闷气短怎么弄(气短心慌)

高原胸闷气短怎么弄

北半球的冬天还没来,但俄欧“斗气”愈演愈烈,欧洲多国不免气“短”心慌。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7日称,将提议对俄罗斯天然气设定价格上限,以削减俄财政收入。同一天,俄总统普京回应称,如果西方国家实施限价措施,俄可能切断所有能源供应。

按计划,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将于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如何应对不断飙升的能源价格。

有评论称,能源危机是欧洲胡乱挥舞制裁大棒的反噬。如今,凛冬将至,“北溪”停运,通胀爆表,民怨上升,欧洲要如何咽下自己播种的这颗苦果?

欧洲怎么了

最近几日,从捷克布拉格到德国莱比锡,成千上万民众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集会,抗议能源价格上涨,反对对俄制裁。在英国格拉斯哥市,民众聚集在能源监管机构大楼外,当街烧掉电费账单,抗议生活成本飙升。

人头攒动,怨气弥漫,外界不禁要问,欧洲怎么了?

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欧盟出台6轮对俄制裁措施,俄对欧能源出口骤降,欧洲各国能源价格飙升。8月底,德国与法国明年交付的电力价格首次冲破1000欧元/兆瓦时,与去年约85欧元/兆瓦时的水平比,处于失控状态。

9月5日,受俄罗斯此前宣布“北溪-1”天然气管道将完全关停的影响,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10月天然气期货价格开盘暴涨31%,欧元对美元汇率5日跌破0.99美元,创20年来新低。

“北溪”的阀门再次挑动欧洲神经,并不让人意外。但这次停气距离冬季更加迫近。很多人担心,欧洲部分地区这个冬天可能会被迫进行能源配给制供应。

不过,也有报告给出较乐观的评估,认为欧盟国家填补储气设施进展顺利,目前天然气储量已达到82%,提前、超额完成了欧盟此前设定的11月前达到80%的目标,预计欧洲大部分地区将能度过寒冷季节。

欧洲能源危机究竟有多危险?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霞指出,按照能源安全的定义,欧洲能源危机可从两方面观察。一是价格上的可负担性,二是供应上的可获得性。目前来说,两方面都面临挑战,前者更为突出。

“按照德国和其他国家的说法,已储备足够的天然气库存来越冬。但储备量能否坚持整个冬天仍然存疑,区域性短缺风险犹存。”孙霞说,更严峻的是,欧洲电价眼下已涨至罕见高位。即便多国政府拥有足够储备,但很多钢铁厂、小企业还是因付不起电费濒临倒闭。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又会使得危机加剧。有观点认为,这次的价格危机比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更严重,而且可能会持续到明年,甚至更长时间。

欧洲怎么办

身陷“气荒”,冬天近在咫尺,欧洲该怎么办?

从欧盟方面的表态看,妥协并不是欧洲的选项。

冯德莱恩7日在记者会上称,欧委会将提议对俄罗斯天然气设定价格上限,因为“必须削减俄罗斯的收入”。冯德莱恩还表示,具体事宜将由欧盟能源部长商定。

按计划,欧盟能源部长将于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如何抑制能源价格。据欧洲媒体披露,欧盟正在研究多项提议,将交由能源部长们讨论,其中包括:在欧盟范围内设立高峰时段强制性节电目标(减少5%用电量),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商的超额收入设置价格上限并征收“暴利税”,转移化石燃料公司获得的“巨额利润”,向陷入困境的公用事业企业提供国家援助等。

有批评称,欧盟此前在欧洲能源危机中反应迟缓。也有评论称,基于诸多现实利益考量,欧洲此前相对克制。如今,在美国不断挑唆和“恐俄症”驱使下,欧洲似乎拿出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勇气。

不过,鉴于成员国对俄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同,欧盟内部围绕对俄天然气限价问题分歧明显。波兰认为,欧盟应对所有非欧盟国家的天然气设定价格上限,而不是只限制俄罗斯。捷克工业和贸易部长认为,限价提案应从9日的会议议程中删除,它是“政治工具”,无法解决问题。德国也持怀疑态度。

普京7日在东方经济论坛上回应称,对俄天然气限价“绝对是个愚蠢决定”,一旦欧盟做出“有悖于俄方经济利益”的决定,俄方将停止供应一切能源,包括天然气、石油、柴油或煤炭,一概停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俄欧“斗气”呈现升级迹象,可从几个角度观察。

一是,欧洲天然气储备进度如期进行,一些国家甚至超额完成。按照欧洲的设想,储气量80%以上基本可以在俄完全“断气”的情况下支撑两个半月。因此,过冬无虞,底气增加。

二是,欧盟想通过最新举措来显示决心,也想尝试一些能源价格领域的改革。以前欧盟的主要思路是补贴,这次提出了给进口天然气设置限价、让电价与天然气价格脱钩等,以便更好地解决通胀等问题。

三是,从俄罗斯方面看,它可能认为可以拿“断气”反制欧洲。双方目前处于“对赌”“较劲”状态,都在拼谁能熬过这段时间。

孙霞指出,到目前为止,围绕能源危机,欧洲方面主要采取了开源、节流两方面应对举措。

就“开源”来说,一是寻找俄气外部替代来源,从美国、挪威、中亚地区等加大进口;二是找到其他替代燃料,比如德国可能重启煤电模式、瑞典核电站重新开放等。“节流”包括多种措施,比如提出强制性省电目标、设置电价上限、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救济等。

“这些措施能达到多大效果,仍有疑问。”孙霞说,比如美国、加拿大承诺要扩大对欧液化天然气和原油出口,但目前仍未兑现。这些国家因为政治、环保等原因,内部仍有反对扩大天然气生产的力量,液化天然气出口也受到成本、终端设施等限制。再如瑞士、意大利等国都推出较为严格的节电措施,但都存在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欧洲电力紧张在今年冬天将如何演变,会不会恶化为全面能源短缺,仍待观察。

危机怎么走

如果把视线拉远,过去一年多里,欧洲曾经历两轮能源危机。

去年冬季是第一轮,由于疫情导致产能不足、疫后复苏激发需求,全球供需失衡,欧洲能源价格呈螺旋式上涨。今年2月以来是第二轮,夏季破纪录的炎热干燥、水库发电量骤减,使得危机进一步加剧。

从中长期来看,能源危机只是一个风暴眼,会衍生更多问题。孙霞指出,目前,欧洲经历的危机正向多方面辐射。

经济上,电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压力转嫁给消费者、企业,欧洲正出现一波企业倒闭潮。近来,欧洲大型钢铁厂、玻璃厂、可再生能源原材料厂纷纷倒闭,可能导致投资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欧元区经济可能面临衰退。

政治上,经济萎缩可能引发国内抗议,社会分化加剧,引发政治动荡。

环境上,天然气短缺导致很多国家回归煤炭发电,碳排放率可能上升,可再生能源供应链可能发生中断。

崔洪建认为,能源危机会给欧洲带来怎样的影响,或可从正反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欧洲社会不稳定因素在上升。但一些国家的抗议活动构成复杂,参与者动机多样,不能简单解读为反对政府能源政策、反对北约等单一诉求。

另一方面,欧洲国家的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解决电价问题,比如发放补贴、限价、打击市场暴利行为以稳定价格等。只是,民众的不满和政府的应对正在“赛跑”,政策落实会有一定滞后性,尤其是在需要整个欧盟形成统一立场的情况下。因此,短期内,不排除一些国家会出现政局不稳、政治动荡,但也不至于剑拔弩张,可能更多会像意大利那样,多党联合政府因政策分歧垮台,然后党派重新排列组合。

两位学者都提到,欧洲能源危机带来不少值得反思之处。

“比如气候政策方面,欧洲过于重视能源转型,而对能源独立考虑不足,忽视化石燃料在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孙霞指出,就一国政府而言,首先应考虑本国能源安全。

又如,俄乌冲突以及能源危机下,欧洲暴露出自身能力存在的明显缺陷。

崔洪建说,欧洲在地缘政治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尤其是地理上相近、相关性较高的情况下,很难掌握事态变化的主动权,基本都是被动承受。究其原因,与多年来形成的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能源上高度依赖俄罗斯的生存局面有关,注定只能在大国博弈的罗盘中被动旋转。

那么,它有更好的选项吗?崔洪建认为,很难有选项。欧洲很多国家对乌克兰危机有种强烈的“移情”效应,中东欧、波罗的海国家对俄罗斯有种现实的恐惧。在此情况下,想让它们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简直是天方夜谭。

展望未来,崔洪建指出,今年冬天有几点很关键。一是欧洲将面临能源安全的极限测试,看它是否有能力摆脱对俄依赖。二是俄乌冲突战场上,乌克兰能否撑住、能撑多久,这将影响欧洲对俄乌冲突的立场。三是俄罗斯在经济、金融、科技上能否撑得住?这将影响外界对俄乌冲突持续时间的判断。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安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