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

中国历史上,哪几个朝代的太监(宦官)最出名?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东汉、唐朝和明朝。

那么,哪个朝代的太监最有权,也最有钱?

是明朝。

明朝的太监不仅可以干预朝政,控制皇帝,而且非常有钱,有钱到了自己富裕而使国库亏空,以至于最终灭亡的地步。

明朝一共276年,太监群体一直活跃贯穿始终。直到明亡了,崇祯帝曾经的太监曹化淳都在上书请求清顺治帝妥善安葬遗体,让人唏嘘感慨。

被称为“太监帝国”的大明,有着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兴衰历史。

01

明朝太监控制朝政时间之长,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历朝历代都力拔头筹,汉唐两朝也只能自叹不如。要说根源,直接原因是皇帝在权力斗争中的信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明朝政治架构设置存在不足,废相集权却倚重内阁,导致政治格局不平衡,皇帝与文臣之间的斗争贯穿始终,而太监成为皇权的代言人。

“太监”一词本为官名,在唐朝时期,唐高宗将宦官充任宫中服侍的奴仆,随着充任太监一职的宦官越来越多,从此以后,宦官便又以“太监”著称,专指被阉割生殖器官后入宫服务的男性。

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天然地不信任外姓任何人,对太监也不例外,他十分重视对太监的防范和抑制。按照《明史》所载,朱元璋规定太监 “官无过四品”,“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为了限制太监的眼界思想,甚至不允许太监读书识字,在朱元璋时期,明朝的太监还是安分守己的家奴,并无过分举动。

三十分钟看懂明史(最残缺的男人却掌控了最大的权力和最多的财富)(1)

明代宦官在绘画中的形象

但仅仅过了二十年不到,从他儿子朱棣开始,就把他的“家规国法”抛之脑后了,开始大肆信任宦官,并在政治、外交、军事上委以重任。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史》(宦官传·序)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燕有内官狗儿者,亦敢勇,率千户华聚力战河北岸。百户谷允入阵,得级七,王亲率兵夹击,杀数千人,都指挥何清被执。"也有南京宦官献计的描述,“中官被黜者来奔,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

根源上朱棣“靖难之役”的胜利曾得到过朱允炆身边宦官的帮助,比如投诚和泄密,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朱棣对宦官视为“内人”,十分倚重和信赖,反而对手下的大将和文臣都不信任。他起兵时一直跟随在他左右的年轻宦官郑和(对,就是后面下西洋的他),头脑灵活,经常出谋划策,朱棣打仗一直带着他锻炼,甚至靖难之役中朱棣身边的宦官也有带兵打仗的记录,都显示出朱棣对宦官群体的信任,开创了后面200年宦官受重用的政治氛围。

三十分钟看懂明史(最残缺的男人却掌控了最大的权力和最多的财富)(2)

艺术画作里太监的形象

朱棣还专门设立了东厂进行刺探监视等特务活动,安排由宦官作为总管,极大地赋予了宦官(太监)群体实际权力。而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甚至还在宫内设立书堂,教授太监识字读书,打破了朱元璋立下的宦官不得识字的传统,为后来宦官专政的局面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根据记载,内书堂由司礼监担任重要的职位。在内书堂中,对入宫的小太监们进行优胜劣汰,在培养过程中,如果没有熟读《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四书》等,成绩差的只会成为普通的太监,成绩好的,会分配到许多重要的职位中去,比如御马监、内官监等等。

从此,太监群体成为明朝政治舞台上的关键角色,逐渐由受差遣参加活动演变为专政干政。

02

明朝有个特殊的情况,中间到后面几任皇帝都是从小宫中长大,长期有一个宦官陪伴,这样小年纪的皇子们,其实只是儿童,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完整的心性,再加之宫廷规矩森严,容易受到挤压和斥责,时间一长就会对身边的太监形成依赖心理。

一旦当上了皇帝,年轻的小皇帝往往是害怕大臣们的,这些大臣们有事没事就上奏章指责皇帝哪里没有做好,而且天下事务繁多,处理不妥就会引来非议,此时皇帝们更容易求助于长期信任和跟随的太监们寻求帮助。

三十分钟看懂明史(最残缺的男人却掌控了最大的权力和最多的财富)(3)

明朝太监服饰

同理想想没错啊,我们如果小时候有个从小玩到大的伙伴,肯定是老铁,更何况是陪伴着一起走上皇位,这中间多少生死不明的瞬间,这种天然的信任感,不是普通的主仆感情可以比拟的。实际上很多掌权的太监自己,对皇帝也是非常呵护和关爱,像冯保,陪伴了万历整个童年,尽心尽力保护小皇子不受伤害,感情情同父子,万历也唤冯保做“大伴”,依赖如父辈。

所以到了明中期,太监作为皇帝平衡文臣系统的政治产物,地位和权力日益加重。太监专政,控制朝政主要事务,甚至控制皇帝的情况已经不可逆转了。

最早的宦官专权,通常被认为出现在明英宗时期,也就是著名的大太监王振。王振凭借幼年时期陪伴的功劳,以及明英宗对他的宠爱和自身的算计,顺利坐上了司礼监提督太监这一宦官之中权力最大的职位。随着王振对幼小的明英宗进行暗自调教和操纵,也就是现在俗称的“PUA”,王振渐渐为自己树立了威仪,并借机打击不满之人,开启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他还一手策划自导自演“返乡秀”,结果玩脱了,导致了明军土木堡大败,主力覆灭,多名重臣战死,明英宗被俘。此事事发后,于谦等大臣都对宦官群体充满厌恶,明景帝对太监也一直保持警惕,宦官地位一度跌落谷底。

直到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由于他本人耽于玩乐,厌恶处理公务,宠信身边的太监,再次给了宦官可乘之机。此时明宪宗设立西厂,便全权交由太监汪直统领,自己从不过问,导致汪直飞扬跋扈,嚣张极盛,对自己阿谀奉承、行贿博欢者则升官加爵,忤逆反抗者则乱杀滥捕,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和政治腐败。

三十分钟看懂明史(最残缺的男人却掌控了最大的权力和最多的财富)(4)

电影《龙门飞甲》里的西厂诸太监

这一段,著名电影《龙门飞甲》曾刻画过,陈坤饰演的西厂首领雨化田就是指汪直,那句著名的“西厂算什么东西?”也是指西厂当时权势压过东厂的情况。

在明武宗时期,正德帝又荒唐任性,贪恋“豹房”。此时又冒出了以刘瑾为首的太监集团,刘瑾利用正德帝无心政务、贪玩好色的毛病,进奉各类奇珍异宝迷惑皇帝,进而控制和垄断政务,甚至包揽了批阅奏章的权力,上朝时如果底下有奏章,要先交由刘瑾过目处理,再由刘瑾草拟意见报皇帝御笔朱批。当时民间除了知道“朱皇帝”,还知道有一个“刘皇帝”。

三十分钟看懂明史(最残缺的男人却掌控了最大的权力和最多的财富)(5)

影视作品里的魏忠贤

到了明朝末期,明熹宗干脆直接不上朝,所有大小政务一律由“内臣”魏忠贤处置,宦官专权达到顶峰,魏忠贤的势力权倾朝野,死党遍布,贪污枉法,大兴牢狱。当其极胜之时,百官阿谀攀附,称其为“九千九百岁”,各地献媚主动建造生祠,一度到了知忠贤而不知皇上的地步。

而这样的局面,也正是当初开创明朝的朱元璋所未曾设想的,最忌讳宦官专权的人,所开创的朝代最终却落得“太监帝国”这样的耻笑。

03

明朝太监对国家最大的负面影响,是控制了帝国经济。

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层,自幼看尽人间的苦难,为了赢得“轻徭薄赋”的口碑,稳定统治基础,他于经济恢复,因而明初对于农民税负的收取是很克制的,朝廷制定的税率之低,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据统计大约在4%左右。(唐、宋、元、清四个朝代的农业税率大约都在7%左右。)

三十分钟看懂明史(最残缺的男人却掌控了最大的权力和最多的财富)(6)

影视作品里明朝太监形象

然而,这么低的农业税率,又打压工商业发展,后面还搞禁海,无疑会让整个明朝财政捉襟见肘,整个明朝的财政制度体系都是畸形得,最终明朝也亡于羸弱的财政体系。

财政不给力,君王的生活也不给力,皇帝就很苦恼。

原因也很简单,历任明朝皇帝的吃喝拉撒以及游玩赏赐兴趣爱好,开销都不小,相应的,国防开支,政府运营成本也不会少。 国库也不可能优先满足皇帝的需求而压缩的,那样会被朝臣们喷死。

因此明朝皇帝只能在规定的税率之外,另想办法。

随着时间的渐进,还有人口、农业和贸易活动逐渐恢复,各级地方政府不约而同的进行了额外税赋的增收,这在明朝也是公开的秘密,地方到中央皆如此。

可是皇帝如果想单独加税负,这是皇帝家里的私事,绝对绝对不能让文臣们知道,那么怎么办?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太监了。宦官因为这需要,不仅是皇权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也成了皇权在经济领域的代言人,进而在皇帝指派之下,绕过了国家财政机构,在各个关口获取财富。

三十分钟看懂明史(最残缺的男人却掌控了最大的权力和最多的财富)(7)

内宫太监陪伴玩耍投壶游戏

这里面的套路花样也是各式各样。太监们触手遍及沿海关税,内地路税,到盐税矿税、织造局营生,应有尽有,甚至开始管控起军需品采购,还有对外朝贡贸易事宜,中间涉及倒买倒卖,利润不计其数,让国家无数财源地,成了皇权的财富来源。太监成了和地方甚至中央政府客观事实抢钱的存在,可以说,这时候的太监们已经成为明朝一种特殊形态的官僚集团。

到明武宗时期,太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直接负责税务征收,不断增加课税科目,如在长江及运河上设置“钞关”征收往来船只税费。除此之外,太监们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超额超量完成任务,如嘉靖年间,御用太监黄锦以修造龙床为名义,对芜湖一次索取二十万两买木费用。

《明史》卷304这样记载:“通都大邑皆有税监,两淮则有盐监,广东则有珠监,或专遣,或兼摄。”

三十分钟看懂明史(最残缺的男人却掌控了最大的权力和最多的财富)(8)

经过秉笔太监批红的奏章

地方太监们将搜刮的财富,通过进献给皇室和掌权太监行贿的方式回流给帝王和高级太监,形成了一条特殊的产业链条和利益链条。 地方太监赚的盆满钵满,高级太监拿孝敬眉开眼笑,皇帝也不愁银子用,这群人过的都很滋润。

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专恣骄横”,权倾天下,据说刘瑾因谋反罪被抄家时,抄出家中“金共一千二百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共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八万三千八百两”(《继世纪闻》),其它珍贵物品不在其内。如果所记不虚的话,数额堪称贪污史上绝无仅有的例子。

那么皇帝知道太监这么为非作歹、危害社会吗?皇帝难道不怕太监这么胡来搞得天下大乱,统治受到威胁吗?

其实从历史记载来看,明朝的皇帝们显然都是厚黑学的高手,都知道太监们不是什么好人,也都知道太监们出去胡作非为会引发非议,但他们自始至终都把太监视为自己的家奴,历任皇帝都选择用太监做代言人,一旦出现严重情况就把为首的太监推出去斩了平息众怒。这一来二去,钱出来了,名声也好了,国内舆论也转移了,万民高呼圣明了,帝位也安稳了。

这套路,在明朝中期到末期,一直在反复使用。比如正德帝时期宠信的大太监刘瑾,前期风光无二,但最终舆论重压导致皇帝不得不痛下杀手,刘瑾以谋反罪名被抄家,并判以凌迟处死。最后家中搜出财帛无数,财富都超过了同时期整个大明国库,这仅仅金银还不包括其他古玩珍宝。

着实让人可悲可叹。

这样的套路玩法一直持续到了崇祯皇帝,此时崇祯醒悟过来处理了魏忠贤,但国家的经济形势已经一塌糊涂,辽东局面危若累卵,财税体系濒临崩溃,再加上自然灾害不断出现,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明朝也就灭亡了。

兴亡皆苦百姓,徒留人间教训。也许再来一次,明朝依旧会沉迷于太监之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