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
四川新闻网策划团队出品
统 筹: 楚 彦
播讲者:邹 辉
编 辑: 王雪意
制 作: 王雪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作中关于武侯祠的千古名篇。位于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因为他生前曾多次被册封为武乡侯,所以被人们称为“武侯”。实际上,武侯祠原本是诸葛亮侍奉刘备的庙。刘备在去世前两年称帝,死后谥号昭烈皇帝。虽然祠堂门口一直有“汉昭烈庙”匾额,但人们却习惯叫它武侯祠。
除了成都武侯祠外,河南的南阳也有一座武侯祠,那二者有何区别呢?南阳武侯祠初建于魏晋,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当年诸葛亮出山之前隐居的地方。而成都武侯祠内有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合祀,并同时祭祀关羽、张飞、赵云等其他蜀汉英雄人物。又因为诸葛亮在四川声望很高,民间便渐渐以“武侯祠”来统称刘备与诸葛亮的祠堂。简单的来说,成都是当年诸葛亮工作的地方,南阳是当年诸葛亮生活、学习的地方。成都武侯祠是蜀地三国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君臣同庙,极为罕见,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究竟有何渊源呢?
公元207年的冬天,一位年近半百的将军,因屡屡受挫,壮志难酬,在好友的举荐下,冒着寒风,一次又一次地来到隆中的草堂前。直到第三次,他才见到了草堂的主人----一位比自己整整小了20岁的年轻人。他来这里,是为了向这位年轻人寻求成就霸业的锦囊妙计。这位将军就是刘备。茅屋里的那个年轻人,便是时年27岁的诸葛亮。
面对三顾茅庐的刘备,诸葛亮深受感动。他在分析了天下大势后,为刘备提出了先夺取荆州,建立根据地;再和孙权结盟;然后北伐中原,成就霸业的三步战略构想。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隆中对》,也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刘备听后非常赞同,力邀诸葛亮出山相助。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当了丞相。没想到刚过了两年,刘备就生病去世了。临终时,他把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这刘禅可不是个省心的主儿,他不仅毫无雄心壮志,就连他爹身上的那点英雄气也没有,简直一个窝囊废。他一生的贡献,大概就是为人们留了个“乐不思蜀”的成语吧。
面对仆强主弱的形势,诸葛亮仍然忠心耿耿。为了先主的嘱托,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亲自南征平定四郡,北上征战司马,尽心尽力辅佐那位扶不起的刘阿斗。公元227年,诸葛亮亲自挂帅北伐中原,临行之前不放心刘禅,于是便情真意切地给后主呈上一份奏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刘禅好好治国的期望,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几十年岁月磨砺,几十载共赴梦想,刘备和诸葛亮修成了君臣关系最为信任的典范,于是在身后君臣同庙延续情谊千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虽然君主、丞相同祭在一处,实际上却是丞相人气更高。“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的诗作已流传1200余年。我们现在看到的武侯祠是清朝康熙年间重建的,比起杜甫看到的,规模已经小了许多。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 4500岁老成都,我想讲给你听,明天我们将为你讲述相传供奉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光寺。
注:喜马拉雅搜索专辑“冷历史会说话:你不知道的老成都”即可收听节目,关注“西蜀草堂”和“成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可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