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鹿鼎记》的鳌拜,一点都不符合清朝“第一巴图鲁”的气场。

“巴图鲁”是一句满语,意思是勇士,英雄,为满洲传统封号之一。

而被称为满清第一巴图鲁的,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鳌拜。

鹿鼎记皇帝为什么要杀鳌拜(鹿鼎记鳌拜为何是)(1)

在《鹿鼎记》的小说或电视剧或电影中,鳌拜被刻画成满洲第一勇士,孔武有力,战功赫赫,武功无敌,总舵主陈近南武功高强,带着一伙武林高手,也不是鳌拜一个人的对手。

可以说,在《鹿鼎记》中,鳌拜就是像项羽、吕布一样的无双战将,神挡杀神,魔挡杀魔,秒天秒地秒空气的主。

所以,他从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虽然鳌拜对清朝有莫大功劳,但对康熙帝来说,他对自己的威胁太大,所以一直想找机会将他除掉。

鹿鼎记皇帝为什么要杀鳌拜(鹿鼎记鳌拜为何是)(2)

于是康熙联合小桂子韦小宝,加上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决定豢养一批同龄人,天天练习摔跤和角斗,最后将鳌拜擒于武英殿,最后死在了囚牢之中。

当然,在正史中,没有小桂子韦小宝,但是索额图是真实存在的,康熙帝扳倒鳌拜的过程也大致相同。

在正史中,鳌拜的称号的确是清朝“第一巴图鲁”。

鹿鼎记皇帝为什么要杀鳌拜(鹿鼎记鳌拜为何是)(3)

但是咱们不禁冒出一个疑惑,《鹿鼎记》毕竟只是小说,它可以把鳌拜刻画成无双战将,但是真实历史可不会。

清朝初期战功赫赫的将领,数不胜数,怎么轮到鳌拜这个在关外从来没有名气的人得到这个“第一巴图鲁”的称号?多尔衮呢?多铎呢?实在不行,吴三桂也能算一个候选人吧?

难道鳌拜的战功能排在清朝初期那些真正的开国元勋之上?

鳌拜何德何能能成为清朝“第一巴图鲁”?

鳌拜在明清战争(1642年入关之前的战争)中,的确多次荣立军功,为此当时的清太宗皇太极亲自授予“巴图鲁”称号的嘉奖,这就是鳌拜“第一巴图鲁”最早的来源。

然而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权,鳌拜也只是清朝众多猛将之一而已。

鹿鼎记皇帝为什么要杀鳌拜(鹿鼎记鳌拜为何是)(4)

直到顺治末年,康熙初年。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看了以上数据大家就会明白,到了顺治晚期,清朝真正的能打的开国将领和功勋基本都死绝了。

鹿鼎记皇帝为什么要杀鳌拜(鹿鼎记鳌拜为何是)(5)

后来,连二流水平都算不上的济度(济尔哈朗之子)多尼(多铎之子)都开始带兵出征,可见到了顺治晚期,清朝将领实在是派不出人去了,

清朝真正的能打的开国将领和功勋一个接着一个挂了,就产生了两个深远的能响。

鹿鼎记皇帝为什么要杀鳌拜(鹿鼎记鳌拜为何是)(6)

于是后来洪承畴出任五省经略,也是因为清朝会打仗的将领基本上都死光了,只能让汉官洪承畴出山带兵。

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朝入关之前,鳌拜没有什么名气,到了顺治晚期,鳌拜突然变成“第一巴图鲁”,因为清朝真正能打的将领都死的差不多了。

这也是顺治帝任命鳌拜为四大辅政大臣的重要原因之一。

鹿鼎记皇帝为什么要杀鳌拜(鹿鼎记鳌拜为何是)(7)

到了康熙时期,鳌拜就已经越来越居功自傲,以前皇太极、多尔衮、济尔哈朗、博洛等人还能压制他,这些人死后,孝庄皇太后和顺治帝已经开始压制不住鳌拜。

顺治帝死后,康熙帝继位,鳌拜被任命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的权势进一步膨胀,鳌拜彻底无人能压制,开始专横跋扈,网罗党羽,排斥异己。

他的弟弟穆里玛,侄子塞本特、讷莫和当时的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等人,都是他的心腹死党。

鹿鼎记皇帝为什么要杀鳌拜(鹿鼎记鳌拜为何是)(8)

在四辅政大臣中,鳌拜虽然排位在最后一名,却事事都要凌驾真正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之上。他也丝毫不把当时年纪轻轻的康熙帝放在眼里,经常当面顶撞康熙帝。

《清实录》记载鳌拜在年幼的康熙帝面前“施威震众,高声喝问”“稍有拂意之处,即将部臣叱喝”“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且将部院衙门各官,于启奏后常带往商议。"以至当时“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俨然成了当时的太上皇。

这也坚定了康熙帝要扳倒鳌拜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