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黄朝耕

刘树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大树是须根系还是直根系(大树的根系)(1)

刘树滋

他是根植于生活的摄影家,是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担任着廊坊市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

他拍摄的《我在画中添异彩》《大海、沙滩与人》《黎家秀女跳丰年》曾经入选1990年第三届幽燕十县区书画影联展;《黎家秀女跳丰年》还入选了1990年河北省第12届摄影展览;《万人大战红娘港》曾经入选1990年河北省第10届新闻摄影展览。

他拍摄的画册《燕郊开发区投资指南》,1995年获廊坊市对外宣传品制作一等奖。

他拍摄的折页《三河市》1993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廊坊市对外宣传品制作二等奖。

他拍摄的折页《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1996年获廊坊市第二届外宣品评比二等奖。

他拍摄的《军民共建文明城》获2000年河北省新闻摄影奖一等奖;《三河市百家重点项目开(竣)工》获2001年河北省新闻摄影奖一等奖;《耕耘》获2004年廊坊市第二届“可爱的廊坊”摄影作品展览优秀奖;《投入》入选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河北省政协珍藏书画展暨全省政协系统书画摄影作品展。

他还曾于1999年入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家全集》;在200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能鉴定,获高级摄影师职业资格证书;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杂志社评为2003年度“中国优秀摄影家”。

大树是须根系还是直根系(大树的根系)(2)

刘树滋

他是文笔精致的作家,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担任着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京东分会会长的职务。他创作的散文诗《归去来兮》2009年获北京市第7届“心作文杯”写作文化节作品评比一等奖;散文《大地之子》《灵魂深处的和谐》《雨后观山色》《夏日颂歌》2011年分别获得北京市第8届“苍生杯”写作文化节作品评比一个特等奖、三个一等奖。

大树是须根系还是直根系(大树的根系)(3)

采访浩然先生

他是占有丰富第一手资料的浩然研究专家,仅浩然从童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的生活照、工作照他就搜集了一万多张。

大树是须根系还是直根系(大树的根系)(4)

领奖

他是颇有建树的电视制作人,2015 年,由他协调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大地之子》获第19届中国行业电视节目展评专题类三等奖;2016年,由他监制的微电影《五色羊》获第4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好作品奖;2017年,由他监制的微电影《有鬼》获第22届河北省影视艺术“奔马奖”微电影类一等奖;2018年,作为监制,他参与了由河北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广传媒、三河市文联、中共三河市委组织部联合出品的大型史料纪录片《寻访平北铁骑兵》的拍摄工作。这部作品是国内第一部反映察蒙支队骑兵部队抗战经历的纪录片,不仅在题材上具有开拓性,而且在纪录片的叙述方式上也多有创新。他还是航拍专家,在河北电广传媒与中共三河市委组织部、中共三河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答卷》《西柳韵致》《乡村十月》《毛坟故事》等几十部电视专题片中的航拍画面都是他拍摄的。

刘树滋,1961年出生于河北省三河市泃阳镇北关村,1977年高中毕业,1999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大专学历,2004年获得河北省委党校大本学历。1987年入党,同年,调入中共三河市委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宣传部干事、市委外宣办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等职务。2003年4月-2017年1月任三河市文联主席、《苍生文学》主编。2017年1月后任中共三河市委宣传部主任科员、三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大树是须根系还是直根系(大树的根系)(5)

参加文化活动

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成就一行,是刘树滋一贯的人生态度。

在任中共三河市委宣传部干事、市委外宣办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期间,他撰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被聘请为《廊坊日报》《中国城乡开发报》《经济周报》《中国国际农业影视》等多家报刊杂志的特约通讯员,多次获评《廊坊日报》优秀通讯员,还在1993年被中共廊坊市委授予宣传廊坊先进工作者称号,成为新闻宣传的行家里手。

在任三河市文明办主任期间,他主导了2001年燕郊镇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的创建工作。燕郊镇成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后,其“四优一满意”(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文化,全社会满意)的创建经验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01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授予三河市委宣传部“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工作座谈会优秀组织奖”。2002年,三河市文明办被河北省文明办评为全省文明办系统先进单位;三河市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市·区)”。

大树是须根系还是直根系(大树的根系)(6)

介绍经验

在任三河市文联主席、《苍生文学》主编期间,他是三河市文艺绿化工程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

他组织实施了多项出版工程,先后为40多名业余作者出版50多部个人专著;他带领《苍生文学》编辑部,连续办刊15年,发展壮大了1300多人的文艺创作队伍,培养推荐21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省美术家协会、河北省摄影家协会,9人加入了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42人加入了北京市写作协会;他宵衣旰食,奔走呼号,参与组织、策划、设计和建造了浩然文学纪念馆等文化设施,成功举办了“浩然文学奖”评选等一系列颇具影响的重大文艺活动;他开创性地与北京市写作学会合作,在三河市成立了北京市写作协会京东分会,较早地开启了京冀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

由于工作实绩突出,三河市文联先后获得了2006年第6届“廊坊文艺繁荣奖”集体荣誉奖,2010年第7届“廊坊文艺繁荣奖”集体荣誉奖,并连续15年被廊坊市文联评为先进单位、文化设施建设先进单位;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2016年首届“河北文艺贡献奖”,2016年第9届“廊坊文艺繁荣奖”突出贡献奖,2017年度北京市写作协会“特殊贡献奖”。

在获得2010年第7届“廊坊文艺繁荣奖”集体荣誉奖时,主办方曾经为三河市文联写下了这样一段颁奖词:“他们深深根植于泥土,迎接文学的灿烂朝霞;他们贴近大地,让自己长成一棵树,为广大渴望成才的农村文学青年撑起一片绿荫。”其实,这段颁奖词,又何尝不是对刘树滋15年文联主席、《苍生文学》主编生涯的精准描述呢?

如果我们把刘树滋视为一棵树、一棵大树的话,那么这棵大树的根系就是热爱事业、精研业务、甘于奉献。

正是因为这些粗壮的根系,才有了大树的郁郁葱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