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南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何四碗的手机在黑暗中连续响了几声,这急促的铃声让他马上清醒过来。“任务来了!”一位从日本探亲回来的居民刚刚抵沪正在返回小区的路上,需要第一时间到达小区门口待命。何四碗挂上电话、立刻动身,与社区卫生中心医生、居委干部、社区民警赶往小区门口迎候。

先做好自己再去服务别人(进来的人我们要管好)(1)

为防止境外疫情的输入,通过机场和社区两端联动,形成闭环式管理。而社区就是这闭环中的“最后一米”。

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该名居民到达小区。社区医生上前对其进行体温测量,居委让他填写好《承诺书》,同时叮嘱注意事项,此时天已经快亮了。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漕河泾街道全力做好来沪外籍人士和境外返沪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压实门岗管理责任、加强对隔离人员的管控服务,进一步筑牢防控安全网的同时,也将温情与责任传递给每一位居民。

要做好外籍人士的防疫沟通工作,首先要过得了语言关。

先做好自己再去服务别人(进来的人我们要管好)(2)

“返沪要登记、申报、测温……”保安人员、居委干部、志愿者常常需要一边中英文并用、一边手脚来回比划,向小区的外籍人士介绍各类防疫知识和措施。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漕河泾街道下发了多语种版本的防疫承诺书、登记表和健康提示,告知外籍人士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如有困难居委还可拨打12345志愿服务翻译,也可申请翻译机。

除了这些“规定动作”之外,仍有很多即时和复杂的问题需要面对面沟通,“自选动作”必不可少。

先做好自己再去服务别人(进来的人我们要管好)(3)

龙漕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颜佳奇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担负起为居住在小区的外籍人士讲解进入小区登记流程。“英语是通用语言,大部分居委干部多少也能说一些。居住在小区的外籍人士也会一点中文,交流下来还是比较顺畅的。”

为了更精确地开展疫情期间的沟通工作,龙漕居委干部还发动了在外企工作的居民来担任小区的翻译志愿者。遇到交流“卡壳”时,志愿者就“挺身而出”,向对方耐心解释社区防疫的举措。

除了语言畅通,精准的信息排摸也非常重要。在梓树园居民区,居委在大数据基础上,全覆盖、地毯式做好外籍人士信息排摸,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梓树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世庆介绍,“除了外籍人士,我们还排摸到了一位曾经飞过韩国航班的空姐,并及时跟进她的动态。”

“非常感谢,你们想得很周到,我们一定在家做好隔离工作。”在梓树园居民区,从加拿大抵沪的一家四口日前抵达小区,十分配合地签订了承诺书等。隔离家庭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资,以及每日的垃圾清运工作,居委都负责帮助协调解决。

每天,这户家庭的女主人会主动将一家人的体温上报给居委干部,居委干部通过微信“云问候”。

虽然大部分人对疫情管控持支持态度,但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习惯差异,在和外籍人士打交道的时候,也时有体现。宏润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艳艳就遇到过一次“闭门羹”。

先做好自己再去服务别人(进来的人我们要管好)(4)

原来,小区曾有一位外籍人士不戴口罩取快递,居委干部劝阻后,该名外籍人士表示,“我们的习惯中,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健康的人是不需要的。”

经过耐心劝说,该名外籍人士终于意识到戴口罩不仅与自己的健康有关,更是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考虑。最后,他主动戴上口罩对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您好,请问家里人都在吗?”金谷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松贤和几位志愿者每天一同上门,在安全距离内探望小区近日回沪隔离的韩国友人,关心对方的生活需求。

“如果需要我们帮忙送菜、拿快递,你们尽管提就好。” 门内的韩国友人带着口罩,不住点头,说着“康桑阿米达”表示感谢。

慢慢的,社区外籍人士对防疫工作的理解度、对居委干部和志愿者的配合度也在逐步提高。

除了返沪人员要管好,在南一居民区,最近还发生了一例“反向接送”的故事。

先做好自己再去服务别人(进来的人我们要管好)(5)

原来,居民区内有一位日籍华人于上周回沪探亲,但出于某些原因需要在隔离期内返回日本,于是街道社区护送组3人在给他测过体温正常之后,护送这位回沪后居家隔离期未满的日籍华人旅至浦东国际机场乘机回国。

同返沪人员的护送交接一样,按照事先制定的周密护送预案,确保该位日籍华人乘坐严格消毒的中巴,在一名民警、一名志愿者的护送下,顺利交接至机场工作人员处,进入专门的隔离等候区,全程避免其他社区人员、路人与该位日籍华人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