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始万物长莫负好时光(惊蛰万物始复苏)(1)

阳气回管律,百虫已惊蛰。彼虫尚有情,草木皆萌蘖。——节选于《新春写怀三首其二》

惊蛰始万物长莫负好时光(惊蛰万物始复苏)(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惊蛰的解释是这样的:“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昆虫入冬藏伏在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当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斗指丁、雷鸣动、蛰虫出、第三个节气“惊蛰”便就到来了。

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jiu)。”三候中所描写的是仲春初开,树上桃花夭夭,黄鹂鸣叫,还有布谷鸟口啄尚柔,不能捕食的画面,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就这样展示在我们面前。

惊蛰始万物长莫负好时光(惊蛰万物始复苏)(3)

惊蛰这个节气对于中国人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惊蛰和农耕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节选《观田家》

惊蛰被视为春耕的开始,到了惊蛰,我国除了还是银装素裹的东北、西北地区以外,其他的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春耕大忙季节。农谚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这时候华北的冬小麦开始返春生长,可是土壤仍冻融交替,对于相对干旱的华北地区,及时耙地减少水分蒸发是当地人民防旱的重要措施。而南方的气温回升十分明显,而日照时长也有明显的增加,温度保持在12℃以上利于水稻和玉米的播种。

正所谓“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也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生。春耕除了忙于播种之外还要注意预防虫害和清理杂草。

惊蛰和茶道
惊蛰节,春雷响,万物长,茶脱壳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但是无论是唐宋元明清,还是到现在的21世纪都有采春茶这个风俗。

采春茶之前都有惊蛰喊山唤茶的习俗,这习俗是希望得到神灵保佑茶事顺利,茶叶发芽茂盛丰收。武夷山的御茶园在元朝就已经把这个习俗演变为一种祭祀活动,现在是中国茶史上一大重要民俗活动。

采春茶需要在惊蛰前几天开始采摘,因为采茶最为适宜的是“薄寒气候”,畏霜的芽茶需要天气“阴不至于冻”,同时为了茶叶滋长得到足够的营养,又必须“晴不至于暄”。清晨露水未干时采的茶更加肥润,日出以后茶芽累积的养分会渐渐消耗,口味不佳。

惊蛰始万物长莫负好时光(惊蛰万物始复苏)(4)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为“启蛰”,后来因为汉景帝(刘启)的讳为“启”,所以为了避讳将“启”改为意思相近的“惊”字,惊蛰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今天惊蛰,昨晚开始就雷响不断,雨水不绝,今天早上出门还能看到几只蝴蝶,

真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在万物复苏的惊蛰,你春困了吗?

惊蛰始万物长莫负好时光(惊蛰万物始复苏)(5)

- END -

**欢迎分享

免责声明:

1、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2、文字与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3、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