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丈夫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外出务工,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身上。几十年中,因为家里有妻子在,丈夫能安心赚钱养家,儿子也从小向妈妈学习,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泸州杨洁慧家庭被评为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杨洁慧说,百善孝为先,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她不过是尽力去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和应负担的责任。

家风家训温情故事(家风永流传这件事她一干10多年)(1)

24小时照顾病重婆婆,一干就是10多年

“救命呀,快来人呀”……一天凌晨3点,江阳区茜草街道毗卢寺社区连心花园A区8栋2楼传出老人的呼喊声,这样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屋里的灯光亮起来,过一会儿又熄灭了,屋里又恢复平静。

其实,在小区里住了10多年的老邻居们都知道,这是杨洁慧家婆婆的喊声,大家都知道这位已101岁的老人,患有比较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深夜里时不时喊叫,近几年更加频繁起来。有了杨洁慧在夜里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很快又会睡着。

“我嫁进这个家,就从没有和婆婆红过一次脸,即便是生病这10多年,婆婆心里也知道我对她的好,不愿意离开我身边。”杨洁慧说,婆婆简贵清一共有4个儿子,丈夫黄光明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几个儿子都非常孝顺,但这么些年,婆婆就只喜欢和小儿子住在一起,说这个家住着顺心也安心。

杨洁慧说,几年前,老人的病变得严重起来,常会突然喊叫、发脾气,很多时候也会像个小孩要人哄,即便是自己24小时贴身陪护,也感觉很是磨人。

杨洁慧和丈夫多次带老人去医院住院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好。杨洁慧说,婆婆这样的病,连护工都不好请,即便请了人,也担心没有自己照顾得那么周到。于是,她开始没日没夜地守着婆婆,白天陪她聊天、找机会带她外出遛弯;夜里搀扶她起床散散步,每天换着营养做饭菜,并一勺勺喂给婆婆吃,这样一坚持,就是好多年。

言传身教传家风,孝顺老人重家德

“我都是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不需要刻意去说,孩子自然会明白。”杨洁慧说,自己从小就看到妈妈在家照顾外婆、姨婆和姑婆三位老人,耳濡目染,感觉孝顺老人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所以,她在生活中,一直把老人所需所想放在首要位置去考虑。

正因如此,儿子黄浩宇也从小就孝顺老人。以前,杨洁慧临时有事要出门,读小学的儿子就在家给奶奶做饭,搀扶奶奶去上厕所。丈夫几个月回家一次,到家后立马就开始做家务、买菜做饭,还常在外夸赞:“家里有个好妻子,是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

杨洁慧说,因为家里注重孝顺老人的美德,儿子渐渐也成长为一个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暖男”。她听别人说起,儿子在机场工作时,看到抱着孩子的旅客、行动不便的老人都会主动上前帮忙提行李和搀扶;公交车上,也看到过儿子主动给老人让座,她从心底里感觉儿子做得对。

杨洁慧在照顾家庭之余,还热心公益。她经常积极参加社区志愿者行动,帮小区物业管理,有空时,就到小区做义务劳动,走家串户入户调查。疫情防控期间,还加入小区门卫管理,向居民做好耐心解释工作。

杨洁慧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选择,但多为家庭考虑,主动去分担家庭责任,能让家庭更加和谐和幸福。每一个人终有一天会老去,也会有需要家人或是他人帮助的一天。所以,关爱老人的优良传统应该被传承,从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传承百善孝为先的人生道理。(川江都市报记者 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