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的一首《水调歌头 游泳》让武昌鱼为世人所知,而今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高泽霞教授又用自己9年来的研究成果再一次将“武昌鱼”推上了舞台。

高泽霞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历时9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无刺武昌鱼”,目前第一代的杂合体无刺鱼生长状况良好。鱼好吃,刺难挑,有多少人不吃鱼是因为懒得挑鱼刺,又有多少人因鱼刺卡喉而痛苦难耐,现在这一切都可能会成为历史。也许你会奇怪,鱼刺不就是鱼的骨头吗?没了骨头,鱼还能正常生活吗?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鱼刺和鱼骨还是有区别的。

武昌鱼有几根大刺(鱼好吃刺难挑科学家培育出了无刺武昌鱼)(1)

真正意义上的鱼骨与其它动物身上的骨头是一样的,是身体的架构,骨头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如果一种动物没有了骨头,那么它是无法存活的,除非它是软体动物。

鱼骨并不会给我们吃鱼带来障碍,真正影响我们吃鱼的是鱼刺,而鱼刺就是指鱼肉中细小且密集的小刺,这些小刺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肌间刺”。鱼骨是负责支撑鱼的身体的,那么肌间刺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个尚无确切定论,但大多数生物学家认为肌间刺是用来支撑肌肉的。由此我们就会发现,凡是鱼刺特别多的鱼,基本上都是进化程度较低的鱼。什么鱼的鱼刺多?鲤鱼、鲢鱼、草鱼、鲫鱼以及武昌鱼。什么鱼鱼刺少?鲈鱼、鳜鱼、黄花鱼和石斑鱼。

武昌鱼有几根大刺(鱼好吃刺难挑科学家培育出了无刺武昌鱼)(2)

将上述鲤形目的鱼和鲈形目的鱼进行对比后我们就会发现,鲤形目的鱼相对而言肉质比较疏松,而鲈形目的鱼肉质比较紧实。

肉质疏松说明肌肉力量较差,而肌肉力量差就意味着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游速慢、不灵活,所以为了提高游速,就必须要提升对身体的控制力,于是就需要肌间刺的帮助。而鲈形目的鱼由于自身肌肉力量比较强大,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所以就不需要肌间刺的帮助,这就是鲈形目鱼刺少,而鲤形目鱼刺多的内在原因。既然肌间刺只是负责提升肌肉控制力的,不会影响到鱼儿的生存,那么就可以将其剔除。

武昌鱼有几根大刺(鱼好吃刺难挑科学家培育出了无刺武昌鱼)(3)

如何才能将多刺的武昌鱼变为无刺的淡水鱼呢?

这就需要进行基因编辑了,而要进行基因编辑,首先必须得找到控制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要知道,鱼儿体内的基因数以万计,想要在其中找到控制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无异于大海捞针。怎么办呢?高泽霞和她的团队将武昌鱼身上所有的鱼刺小心翼翼地挑出来,快速从中提取RNA并进行基因表达,在历时三个月之后终于在其中筛选出了50个与鱼刺相关的基因。之后,科研人员一个一个将这些基因依次敲掉,并观察鱼的生长情况。由于武昌鱼生长速度较慢,所以使用了斑马鱼进行实验,整个验证过程足足花费了7年。

武昌鱼有几根大刺(鱼好吃刺难挑科学家培育出了无刺武昌鱼)(4)

在编辑淘汰了40多个基因之后,研究团队终于找到了主效基因,在将主效基因剔除之后,斑马鱼身上的鱼刺减少了70%,只有尾部还保留有少许的鱼刺。

又经过了一年的实验观察,无刺的斑马鱼生长状况非常良好。之后研究团队分别在武昌鱼、草鱼和鲫鱼身上敲除了相应的基因,获得了第一代杂合体无刺鱼,而且这些鱼的生长情况全都十分良好,最终科学家们确定,不管是什么鱼,只要敲除了相应的基因,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无刺鱼。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肌间刺是帮助鱼儿支撑肌肉、控制身体的,没有了鱼刺之后,鱼儿的游速和身体灵活性是否会下降呢?这是必然的。

武昌鱼有几根大刺(鱼好吃刺难挑科学家培育出了无刺武昌鱼)(5)

失去了肌间刺的确会使鱼儿的游速下降,在自然环境下,这可能会给鱼儿的生存状况带来危机,但如果是人工养殖环境下则完全没有必要担忧,而这些无刺鱼本来就是要养来吃的。

高泽霞教授对于她和她团队9年的研究非常有信心,她相信一旦无刺鱼从实验阶段进入到市场化养殖,那么很可能会给大宗淡水鱼产业和家庭饮食结构带来一次升级。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吃上这无刺鱼?如果顺利的话,可能还需要6到7年,因为现在得到的只是第一代杂合体无刺鱼,要进行市场化养殖必须要等到第三代无刺鱼长成,所以说6到7年还是比较乐观的,前提还是不受到“反转基因人士”的抵制,毕竟无刺鱼是通过基因编辑获得的,本质上属于转基因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