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1)

深圳前海片区。 南都拍客 林建玲 摄

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2)

珠海AG600飞机总装生产线。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在时代聚光灯下,越过“不惑之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带领全市人民,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赛道上敢为人先、奋勇争先,跑出这一程的“加速度”、跑好这一棒的高质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张绚丽画卷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春天故事”。

更实 工作做实 发展向实

“奔!”是最近这个月深圳市、区领导班子的关键词。

8月22日至23日,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带队赴北京走访9家中央企业,交流对接深圳市与各相关央企的下一步务实合作。同一时间段,深圳各区领导带领的招商团,奔赴各地招大商、招好商、招优商。

这应该是近5年来,深圳集中揭起的最大规模招商行动。

从辗转多地城市,到密集安排座谈,再到对话世界500强,站位高、行动快、落地实是此次行动的特点,深圳走出去、引进来的脚步迈得更快、迈得更高、迈得更实。

一位招商专员坦言,此行不仅打开城区规划的视野,也让更多企业理解深圳“内核”,“很多优质企业愿意投资深圳,把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放在深圳。”

这是一座大湾区创新引擎城市与全球优质资源的“双向奔赴”。

42岁的深圳,正在“熬一锅创新的浓汤”,优质企业、研究机构、资本、人才“星耀鹏城”,市场活力与创造力迸发。招商硕果累累,城市“引力”更强劲,正是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最好体现。

“闯”是深圳的独特基因,“创”是深圳的鲜明品质,“干”是深圳的优良传统。深圳要更好承担重大国家战略,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取得更大成效,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向实。

稳经济、促发展,深圳也频出实招,力推发展向实。今年以来,深圳坚持在经济运行中抓经济运行,出台纾困30条、工业稳增长30条、推动经济稳增长30条等300余条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150余亿元。

数月来,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密集调研检查“双统筹”工作,听取企业建议,全市坚持供给需求齐发力,投资、消费、出口一起抓,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

全方位、多层次、全周期、精准化政策举措“连环拳”,推动深圳经济运行呈现“稳、进、好”。

今年上半年,深圳GDP达15017亿元、增长3.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7%,全市11个区上半年GDP增速相比一季度均有所提升。深圳产业向实的奋进步伐中,蕴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前沿脉搏,成为“双区建设”中的最坚实力量。

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深圳抢抓发展黄金期的“奔跑姿态”。

深圳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夯实制造业“基本盘”,全力以赴“扩投资”,抢抓机遇“促开放”,用好政策“组合拳”,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当前,深圳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敢为善为的姿态,真抓实干、加力奋进。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这是深圳整个党政机关系统的集体心声。

每一项工作都有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工作要求快、反馈机制快、处理问题快……干部队伍作风更加扎实,深圳正形成“全市一盘棋”联动高效、协作有力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早行动早见效。

更新 布局新产业 指引新未来

日前,工信部开展了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深圳共有276家企业入选,数量为历年之最,成为全国入选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专精特新企业是深圳未来产业链的重要支撑,是强链补链的主力军。作为创新之城,深圳不仅培育出华为、比亚迪、迈瑞等一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头部企业,更拥有影石创新、瑞声科技等一批创新优质股。这些企业你争我赶,共同跑出了深圳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璀璨地位。

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让深圳经济保持韧性。今年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发布,布局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并从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政策等方面,形成系统化促进深圳产业发展的体系。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目标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已成为深圳充沛的发展动力。

今年上半年,深圳20个产业集群合计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五成,以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海洋经济为代表的部分战新产业集群增速较高。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口碑、销量都令全球瞩目;深知未来实验室的全球顶尖AI全彩夜视技术,让工业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在黑暗中无惧前行……

前沿科技的迭代创新,成为深圳制造强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今年,深圳计划建成投产中芯国际12英寸线、华星光电T7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10个三十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强力激活深圳产业的发展潜力。

深圳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在调研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时,孟凡利指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要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平台,需要汇聚一大批创新企业、机构和人才,为合作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新动能。欢迎各类企业继续扎根深圳、投资深圳,把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放在深圳,持续 深化科技创新,面向全球加强市场推广,把企业做大做强。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看到人才、金融、大学、公司等创新要素在土地空间上充分互动;思谋科技创始人贾佳亚在深圳看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行业或将迎来万亿级市场机遇;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则看到合成生物学的未来。

循“新”出发,向“新”而行!

深圳不断提出城市发展新目标,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

更向前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辉煌

42年前,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经济特区跑出了“深圳速度”,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如今,时代再次选择了深圳,并赋予了深圳新的崇高使命任务。

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深圳谋划推动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立足全局思考,都会想清楚能为全国大局、全省大局带来什么、发挥什么作用。

当前,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截至目前,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部署的56项重点任务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4项已经完成,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42项取得重大进展,5方面47条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深圳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做强做实深港这一极。

过去经过多年努力深港合作已打下了坚实基础。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和口岸建设成果丰硕,“深港通”“跨境理财通”“港澳药械通”等顺利落地,广深港高铁、莲塘/香园围口岸建成开通,这些都为新一轮深港合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深化深港合作,要有具体的载体、生动的实践,这个载体就是重大合作平台。

今年以来,深圳加大力度建设好自己的重大平台,包括前海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口岸经济带等,全力做实做强。另一方面,深圳积极对接香港的重大平台建设,比如香港北部都会区、香港科学园等,一起共赢发展。

西有“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中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东有“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如今,深港全方位合作的新一轮格局正悄然兴起。

城之大者,为国为民。为了国家,深圳要比全国提前15年打造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样板,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为了人民,深圳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拿出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前人没走过的路,深圳要率先走;改革碰到的阻碍,深圳要率先突围。

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强合力把各项工作向前推进,深圳正一天当作两天用、两步并作一步走。

新时代新征程,更新更大的辉煌正在等待着深圳去创造。

42岁的珠海:

锚定远大目标 携手共赴未来

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迎来了42岁生日。42年前,历史选择了珠海,珠海书写了荣光。

1980年8月26日,《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由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通过。

那一年,珠海360余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划出了一块6.81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特区”。

彼时的珠海,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境农业县,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亿多元,人口只有36万,财税2000多万元。

虽默默无闻,却踌躇满志。

一系列“首个”“首办”“首创”“首推”,成为珠海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而生的注脚,也凝聚了特区建设者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担当——

在全国率先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开全国重奖科技人才先河,引领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时代风潮;创建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园区、启动全国第一个“一岛两制”新区,为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支撑;开创中国举办航展之先河,搭建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与空军实力的重要展示窗口;率先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行“三个零”(零跑动、零收费、零罚款)政府服务;率先出台地方“两法衔接”条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出台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城乡一体化全民医疗保险……

42年过去了,春天的故事,书写至今——

港珠澳大桥飞架伶仃洋,连通珠海和港澳三地;25岁的中国航展,见证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格力电器、金山软件等高新企业成长壮大,创新成果丰硕;小岛横琴蜕变为粤澳深度合作区,在“蕉林绿野”上奏响粤澳和鸣新乐章。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创业者、大学生奔赴而来,成为珠海特区“合伙人”,为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带来澎湃的活力。

今天的珠海,正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抢抓“四区叠加”发展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省委、省政府赋予珠海“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的战略定位,支持珠海打造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的样板城市。

如今,42岁的珠海已经锚定远大目标,坚持“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

珠海,正与所有珠海人一起,奔赴未来!

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为这片生活、奋斗的城市献上一声:

特区珠海,生日快乐!

策划:甘雪明 曲广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崔璨 戴晓晓 张秀娟 蔡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