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朝的“悼亡诗”,很多人都会想到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来比喻他和妻子无与伦比的感情,浪漫又深情。

然而即使他的悼亡诗写得再好,也改变不了他花心滥情的本质。

他这一生负过很多女人,初恋崔双文,发妻韦丛,红颜知己薛涛、刘采春……

尤其是韦丛,嫁给他七年,本是出身名门的千金大小姐,却跟着他吃尽了苦头。

不仅为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甚至连他狎妓喝花酒的钱,都是韦丛典当首饰而来,“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元稹的悼亡诗确实很出彩,但是只要一想到他的花心,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就大打折扣了。

最难懂一首诗李商隐(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1)

而除了元稹以外,唐朝还有一位诗人,在妻子病逝后,写下很多悼亡诗。

他就是以“无题诗”闻名后世的李商隐。

其实李商隐一生也有过很多恋人,女道士宋华阳,洛阳富商之女杨柳,青梅竹马的荷花,但为什么后人却不觉得他“花心”呢?

我觉得大概是因为他的每段感情都以悲剧收场,而造成这些悲剧的大多数是外力因素,而非他的负心薄情。

在他经历的几场爱恋里,他也是一个受害者,所以才会写下那么多痛彻心扉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最难懂一首诗李商隐(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2)

而他这一生最爱的应该是他的妻子王氏。

王氏出身名门,才貌双全,秀外慧中,两人婚后感情甚笃,可惜一场疾病夺去了王氏的性命。

王氏病逝后,李商隐悲痛欲绝,写了很多首悼亡诗,其中最出名的是《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这首诗写于公元851年,就在那年的夏秋之际,王氏突然病逝。

当时他还未从妻子离世的悲痛中走出,又收到了西川节度使柳仲郢的信函,邀请他到四川任职。

他安排好家里的事后,便独自一人上路了。

当时正是隆冬腊月,途中又遇上大雪,想起妻子,心中悲痛到了极致,便写下了这首诗。

最难懂一首诗李商隐(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3)

“剑外从军远”,诗歌开门见山,点明了他此次的目的地——剑外,所要做的事——从军。

“剑外”在唐朝就是指剑门以南的蜀中地区,相对京都长安而言,它位于剑门山外,故而有此称呼。

而“远”字,不仅是指路程的遥远,环境的苦寒、旅途的艰辛,诗人内心的愁苦,都是由这一字引发而来。

“无家与寄衣”,往日里出门,妻子都会为他打点行装,到了地方,又时常给他寄信寄衣,可是如今妻子不在,又有谁为他寄衣呢?

第二句通过“寄衣”这一件小事,不仅突出了这一路的风霜凄苦,更暗含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最难懂一首诗李商隐(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4)

“散关三尺雪”,这一句是环境描写充分表现了天气的阴冷恶劣,让人不禁想到了崔涂的一句诗“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大雪纷飞,李商隐孤身一人,在旅途中奔波,这样的情景想想就十分凄凉。

这一句其实算是全诗最精要之处,既点明了标题,照应了第一句的“远”,和第二句的“寄衣”,又引出了最后一句“回梦旧鸳机”。

正因为积雪太深,以致道路阻绝,诗人夜里留宿在大散关的驿馆里。

那个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中的妻子就像平常一样,坐在织布机前,为他赶制棉衣。

诗歌到此结束,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梦醒后,面对伊人已逝的事实,诗人该多么悲痛。

最难懂一首诗李商隐(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5)

全诗只有20字,却环环相扣,层层铺垫,通过描写旅途的艰辛,把诗人深沉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强调得异常鲜明突出。

一字一句,仿佛是从肺腑镂出,令人不忍卒读。

后人评价这首诗“情深语婉,意味不尽,义山五绝中压卷之作”,我深以为然。

不知你们认为李商隐这首悼亡诗写得如何?是否比元稹的《离思》更深情?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