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美元的购买力(公元八世纪的这种奢侈品)(1)

丝绸在公元八世纪并不仅仅是昂贵的衣物,它还是东西方强国军事的计价基础,是富国强兵的保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算法和玩法。

晚清一美元的购买力(公元八世纪的这种奢侈品)(2)

最典型最直接的例子当然是唐朝,唐朝政府一年收取的丝绸是2345万匹,天宝年间更是暴涨到2700万匹,每年给士兵发工资的丝绸是639万匹到730万匹,每个士兵每年需要12匹丝绸和12石小米养活自己。在唐朝前期丝绸就是大宗货币,一匹丝绸在太平岁月等于300文到800文,铜钱在按时算时会暴涨到3300文钱,在一两黄金价格的二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徘徊(唐代是6000多文等于一两黄金)。

晚清一美元的购买力(公元八世纪的这种奢侈品)(3)

唐朝建造大型装备一般也都用丝绸定价,唐朝制造一艘大型战船的费用是2356匹丝绸,一般战船的费用是千匹丝绸左右,唐朝灭亡高句丽时动用了400艘战船,这对于唐朝的丝绸收入来说并不算太吃力。唐朝士兵的战马同样要用丝绸计价和购买,25匹丝绸就可以兑换不错的回纥战马(这是官方价格)。唐军用丝绸发工资,用丝绸计算装备价格,这在当时其他强国看来是土豪到败家的行为。

晚清一美元的购买力(公元八世纪的这种奢侈品)(4)

粟特商人是丝绸之路上的奸商,他们甚至伙同突厥人、回纥人贩卖丝绸,让合作伙伴武力逼迫中原王朝授予大量丝绸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隋代统一前,他们甚至可以空手拿到十万匹丝绸(这当然是要和突厥人分润的)。在粟特人的国度,丝绸是最重要的财富,粟特人的国家也以丝绸作为赋税标准,这些国度每年能收到3000、5000匹丝绸就心满意足了(瓦罕走廊的胡蜜国,每年收入就是3000匹丝绸)。粟特国度的主宰就是能从唐朝运丝绸的土豪商人,他们甚至可以在母国受到威胁时抛弃国家。阿拉伯大军攻克沛肯城时正好赶上粟特商人带货回家,仅仅一个粟特土豪就带了5000匹丝绸,价值是足足100万第纳尔。阿拉伯帝国驻河中地区总督的年薪不过是9000第纳尔,哈里发宝座不过价值500万第纳尔,因此阿拉伯军队把抢劫粟特人、攻克粟特人国度当做是第一任务,决心和意志远非唐朝可比。

晚清一美元的购买力(公元八世纪的这种奢侈品)(5)

粟特奸商把大量丝绸运到波斯,波斯的奸商秉承优秀传统会加价卖给拜占庭帝国。波斯奸商和罗马帝国的长期合作价格是每磅丝绸15索里德(也就是诺米斯马,这是它的希腊文名字),一枚“索里德”金币重4.48克(7个就等于一两黄金,能在唐朝买十几匹丝绸),72枚“索里德”正好等于一镑黄金。能够仿造丝绸后,拜占庭帝国专门组建了五个行会垄断丝绸生产和销售,丝绸专卖成了帝国的重要收入。在公元八世纪武装一个骑士全套也就需要26个索里德金(等于23头公牛或者500英亩土地的全部出产),能山寨丝绸的拜占庭帝国当时尽管手头很紧(和公元七世纪对比),也有190万索里德的收入,在整个西方还是头号土豪,查理曼大帝甚至愿意为了这些钱入赘拜占庭帝国。

晚清一美元的购买力(公元八世纪的这种奢侈品)(6)

精美的丝绸在公元八世纪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军备的保障,它在东西方都掀起了战争风暴。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