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1633-1690)是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常州画派的创始人,诗为毗陵六逸之首,同时,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初名格,字惟大,后改名寿平,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号东园客、草衣生,又号白云外史,江苏常州人。精行楷书,得褚遂良神髓。中年时获得画坛宗主王时敏指导,得见宋元名迹,画艺趋于成熟,山水、花卉均成就不凡。他的诗、书、画时称“南田三绝”。不过,恽寿平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没骨花鸟画,创作以五代(公元907—960年)时徐崇嗣的没骨法为宗。其作画时以写生为基础,必对真花极力摹写,力求得其活色生香。他力主“惟能极似,才能与花传神”。其善于用色渲染,点染并用,创造出一种明丽淡雅,如笼薄纱,似沐雨露,赏心悦目的境界,让人心醉。晚年没骨技法愈臻完美,画风从工丽转向淡雅,神韵更加突出。恽生性豪迈,千金随手散尽,故遨游半世,而贫无以为家。寿平家有瓯香馆,诗文酬唱皆一时名士。著有《瓯香馆诗集》及《南田诗钞》等传于世。

恽寿平花卉作品:没骨花卉第一人(1)

恽寿平《花卉八开册》

据传,其初画山水,与王石谷有莫逆之交,相互常往来,切磋画艺,2017年嘉德上拍过王石谷和恽寿平庚戌(1670年)合作的设色绢本《桃源图》立轴,获价483万元。恽与王的交往中,他自以为不能超过王石谷,便曰:“是道让兄独步矣, 恪妄耻为天下第二手。”于是舍山水而专攻花卉,其实从他现存的《山水轴》等作品看,其山水画,笔墨洒脱秀逸也堪称大家手笔。但是其最拿手的还是花卉,在恽寿平的影响下,常州画派被奉为“写生(花鸟)画派”,与“娄东画派”和“虞山画派”并列,成为清代最有影响的画派之一。当时,他的清秀、明丽的特点,代替了浓艳富丽,大为清代统治阶层所欣赏,很快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同时也博得了众多的贵族和一般市民的爱好,可谓名盛一时。史载:“近日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另据中国绘画史载,常州画派达百人之多,且有不少女画家。恽寿平传世作品极多,主要有《红梅山茶图》《梅竹图》《玉堂富贵图》《桃花图》等。

恽寿平生前也以卖画为生,但为人清高,视名利如草芥,决不肯趋炎附势。遇到谈得来的,不论贫贱,求他作画,即刻挥毫;若遇见一些想用金钱来买画的势利小人,即使给他一百两银子,也不肯为他们画一花一叶。他每次出游,归家时,身上总带着许多银子,这是他作画得来的馈赠。他为人慷慨,喜欢周济别人,自己反而经常过着清贫的生活。晚年极其凄凉,他老来得子,大儿子却溺亡于水沟中,二儿子因天花夭折。为了偿还葬父所欠债务,他拼命地画画。1690年3月18日,这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了白云渡寓所,终年58岁。他的儿子当时只有5岁,连棺材也置不起一口,他生前好友王石谷等人,出钱代为料理了后事。

恽寿平的花卉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吴湖帆、庞莱臣、刘海粟等名家都临摹过他的作品。近现代的收藏大家像庞莱臣、吴湖帆、张葱玉等一批收藏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珍藏恽寿平的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得开拍中国书画后,恽寿平的作品就成为拍卖场上的固定拍品。1987年纽约市场推出了《花卉鸣禽图》,尺幅仅4平尺,上拍后受到热烈追捧,最后以6.6万美元成交,这个价格在当时已很理想。之后,他的作品在纽约市场亮相较多,且成交率较高,价格基本维持在1万-3万美元之间。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兴起艺术拍卖后,恽寿平的书画作品亮相较多,但整个90年代他的作品并不抢手,价格一般,特别是与清四王相比,有较大差距。步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书画价格大幅上扬,恽寿平作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扬,2004年恽寿平《花卉十二开册》在中贸圣佳以660万元成交;同年,嘉德隆重推出恽寿平精心之作《花卉八开册》,这本册页原为大收藏家庞来臣收藏,后转给了大藏家王南屏,上拍后以683万元成交,15年后,也就是2019年保利再推此作,尽管当年宏观经济形势不甚理想,但该册仍受到众多藏家的追捧,不少藏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最后以高达7475万元成交,不仅创下恽寿平花鸟画的最高价,而且15年价格翻了10倍多,原藏家获利极其丰厚。他的山水也有可观的市场行情,《载鹤图》手卷也是庞来臣旧藏,2006年在中贸圣佳获价1111万元;2008年嘉德再推此作,仍很受追捧,以高达3696万元成交,2年时间价格翻了2倍多。尤值得一提的是:恽寿平《仿古山水十开册》曾21次被出版,2007年嘉德上拍时,只以123.2万元成交,2016年保利再推时以高达8165万元成交,9年价格上涨了8千万元,轰动拍场。恽寿平的书法取法褚遂良、米芾而自成一体,作品瘦硬遒媚,别饶风致。目前市场上他的书作亮相较少,偶有露面也很受欢迎,2015年恽寿平1683年作《行书诗》立轴在西泠印社以112.7万元成交;2016年恽寿平《行书七言联》在西泠印社上以高达218.5万元成交。

总体来看,恽寿平书画价格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朱浩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