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过去已近10年在这期间,全球各国央行使出浑身解数,帮助本国逐渐走出危机的阴霾2017年,全球经济终于迎来了复苏,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企稳向好,而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日本央行为代表的全球重要央行,也在依照各自的经济复苏情况,对当前的货币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英国央行退出宽松对市场影响有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央行退出宽松对市场影响有限(美欧英央行缩表退出)

英国央行退出宽松对市场影响有限

国际金融危机过去已近10年。在这期间,全球各国央行使出浑身解数,帮助本国逐渐走出危机的阴霾。2017年,全球经济终于迎来了复苏,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企稳向好,而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日本央行为代表的全球重要央行,也在依照各自的经济复苏情况,对当前的货币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在这一年里,美、欧、英、日四大央行一直在与市场“玩着猜谜游戏”,市场不断从央行措辞的细微变化中,捕捉货币政策变化的可能性趋势。而2018年,这场“游戏”或将继续进行。在2017年即将落幕之际,回顾过去一年四大央行的政策调整以及关键事件,大体可以勾勒出其货币政策变动的脉络。

简而言之,当前美、欧、英三大央行已是渐唱“鹰”歌,唯独日本央行始终独守“鸽”声不变。从日本方面近期的表态来看,日本央行或将在宽松道路上继续前进,颇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势,而这也令四大央行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分歧和背离,使得日本在其他三大央行集体转调趋向“紧缩”之时,显得格格不入。

美联储:加息缩表换帅齐上阵

2017年,美国迎来了经济的复苏,尽管通胀率仍未达到目标水平,但GDP增速、非农就业以及失业率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在此背景下,美联储开启加息模式的底气也更足了。截至今年11月,美联储已实现两次加息,市场普遍预测,美联储即将于12月再次加息,完成年内加息3次的目标。

除加息外,美联储在前期的多次沟通中,逐渐令市场对其开始缩减庞大的资产负债表的行动形成预期,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目前,美联储已于10月份启动了“缩表”计划,最初的缩减规模为国债每月60亿美元,机构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每月40亿美元,在未来的12个月内,每3个月两项债券分别增加60亿美元和40亿美元,直到债券规模分别达到3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

另外,除货币政策本身的变动外,美联储即将在明年2月迎来一位新主席——现任美联储理事鲍威尔。由鲍威尔接替现任主席耶伦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会令市场出现过大波动。

鲍威尔日前出席参议院确认提名听证会时表示,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好转,12月加息的理由正在逐步增强,并且逐步加息也是维持复苏的最佳途径。而对于“缩表”问题,鲍威尔则预计,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最终将缩减至2.5至3万亿美元左右的水平。

欧洲央行:经济回暖下的谨慎态度

回顾2017年,欧洲央行似乎是在以不变应万变。纵使美联储已两次加息并且开始缩表,但在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看来,谨慎再谨慎才是“上上策”。2017年,欧元区经济的强势复苏已是有目共睹,欧洲央行也承认确实看到了经济的回暖,对经济复苏充满信心。

然而,在退出当前量化宽松政策(QE)的问题上,德拉吉一直以来都是十分谨慎的,并且一直为进一步加码QE留有余地。他曾表示,一旦经济环境出现不利变动,将不排除继续延长购债期限或是扩大购债规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德拉吉一直并未松口退出QE,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近几次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欧洲央行渐渐释放出了偏“鹰”的信号。

在6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德拉吉表示,将随着经济复苏调整政策工具的尺度,这一表态也在当时被市场解读为欧洲央行或将开始缩减其购债计划。然而,之后欧洲央行并未采取进一步的行动。9月,欧洲央行在维持三大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透露出其或将在10月对QE作出调整的信号。终于,在10月底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欧洲央行宣布,从2018年1月起,将月度购债规模由当前的600亿欧元缩减至300亿欧元,时间持续至2018年9月。虽然此番决定被市场解读为“鸽”派紧缩,购债计划何时结束依然是“未解之谜”,但不可否认的是,偏向“鹰”派的态度已渐起。

英国央行:脱欧不确定性中的强势加息

自2016年6月公投脱欧以来,英国再次成为了全球的焦点。伴随脱欧而来的是英镑一度出现“断崖式”下跌,英国央行于2016年8月降息25个基点以支撑经济,并且国内通货膨胀率节节攀升,远超2%的目标水平。目前,脱欧谈判风波不断,不确定性挥之不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央行却在今年11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完成了自2007年7月以来的首次加息。

事实上,英国央行早已在此前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唱出了“鹰”歌。英国央行在6月的会议上维持政策不变,但却有3位委员投票赞成加息,而这也是6年来央行内部分歧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次。随后的9月会议声明则显示,大部分央行政策委员均认为,如果经济增长和潜在物价压力继续上行,未来几个月内或将加息。最终,加息于11月落地,物价持续高涨的压力成为了促使加息的重要因素。另外,失业率降低至40年来最低水平的“佳绩”也为英国央行加息增添了一分信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1月底,英国与欧盟仍未就脱欧过渡性协议达成一致,脱欧谈判的不确定性将继续成为困扰英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也是英国央行下一步利率决议的关键考量。未来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何去何从?是继续走在加息道路上还是调转方向回归宽松?当英国脱欧前景逐渐明了之时,或许能从中寻找到线索。

日本央行:继续高举宽松大旗

相比美欧英央行或多或少的“鹰”派态度,日本央行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到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都是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者。作为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中的一支,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日本得到了贯彻执行。

在2016年9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央行正式推出“新QQE”政策,引入收益率曲线控制和通胀超调承诺两项新的核心措施。而黑田东彦则在不久前表示,日本央行将继续坚持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以支持通胀向目标水平前进。另外,黑田东彦强调,目前尚未到讨论退出宽松的时机,若现在讨论或将向市场传递错误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安倍也认为,当前2%的通胀目标是合适的,没有必要进行调整,并且希望日本央行继续实施大胆的宽松政策。另外,安倍还宣布将推出价值约为两万亿日元的一揽子刺激措施,提高生产力,对经济予以支持。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