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室内大棚养殖场设计及养殖管理
基金项目:牛蛙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开发
_秦守旺
牛蛙养殖门槛低、利润高,在养殖量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高密度养殖下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提高,随意改造土地,破坏基本农田,养殖尾水不达标排放,污染水质等。在不同地区,牛蛙质量和产量有很大差别,其提升需要科学、完善的设施和养殖技术作为支撑。
一、养殖场的选择及建设
1.养殖场选址
养殖场选址首先应考虑气候及水质条件。牛蛙水陆两栖,喜欢在安静、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水质条件为pH 6~8、溶氧≥5毫克/升,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丁建发,2007),气候适宜、水源充足、雨量充沛为佳;其次,养殖场应该远离人居,方便蛙的活体运输。
2.养殖场布局
养殖场要布局合理,方便日常管理。养殖场内应设置多个区域,如养殖区、蓄水区、尾水处理区、仓库管理区、实验室以及生活管理区。其中,养殖区连接蓄水区和尾水处理区,养殖用水从蓄水区接入,排放到尾水处理区,经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循环利用。仓库管理区建在养殖区与生活管理区之间,饲料和药品的存放及进出库都有专人管理记录并录入数据库。实验室主要负责日常养殖用水的水质检测、病害防治,对饲料及动物保健产品的使用提出建议,确保养殖用水的安全、尾水的排放达标和牛蛙的健康养殖。
3.蛙池建设
蛙池设计应该尽量简单、易拆卸,以节约成本。许多养殖场分建各种蛙池,例如种蛙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商品蛙池等,功能单一,出现设施闲置现象。为减少盲目投资和资源浪费,要统一采用帆布建设养殖池(图1),规格为22米×4米×0.6米,框架由钢管焊接而成。进水口数量为18个,由1根进水管分流,分布在帆布池四周;排水孔数量5个,共用1根排污管道,分布在帆布池底部中线上;排污管道外接溢水管控制水位,一般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并视养殖种类更改深度。在蛙池顶部建设大棚,可以使平均水温提高2℃,从而增加牛蛙生长期。夏季温度过高时,可在棚顶搭设黑色遮阳网。
图1 牛蛙养殖帆布池
4.尾水处理
为节约牛蛙养殖用水量并使养殖尾水外排达到国家相关标准,需要设置尾水处理系统。尾水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养殖废水从牛蛙养殖池排水管道流入微滤机内进行固液分离,在微滤机和曝气池之间设置一级过滤坝。坝体内主要填充大颗粒滤材,拦截悬浮固体杂质如残饵、蛙皮。曝气池内设置曝气增氧装置和毛刷,定期向其中加入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在曝气池和生物净化池之间设置二级过滤坝,坝体内主要填充中小颗粒的滤材,过滤水体中未能完全沉淀的悬浮物,促进水体中有机氮、磷的分解,形成可被水生植物直接利用的无机盐。生物净化池内种植荷花、菖蒲和美人蕉等挺水植物,同时放养罗非鱼、草鱼等净化水质。尾水经净化后,一部分与蓄水池内水体结合进行循环利用,当水质达到外部排放标准时,向外部水域排放。
图2 尾水处理流程
二、蝌蚪放养及饲养管理
1.蝌蚪放养
牛蛙蝌蚪进苗时间集中在2月底-3月初,应选择同一批次刚孵化出的“牙签苗”或者“小圆头”蝌蚪苗。进苗前3天,使用有效氯30%左右的漂白粉10~15千克/亩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处理,排出废水,注入新水。放苗时泼洒维生素C以减少应激,放苗密度为 2 000 尾/米2 。蝌蚪养殖池水深30 厘米,24 小时循环流动,水质良好,溶氧充足。记录养殖池编号及投放数量,方便溯源管理和投喂量的把控。放苗后不着急喂食,待蝌蚪适应环境两天后开始喂食牛蛙蝌蚪配合饲料(粉料,粗蛋白质≥41%、粗脂肪≥4%)。
2.饲养管理
蝌蚪养殖前期投喂量不应太多,以驯食为主,当蝌蚪适应粉料后,根据天气及水温情况更改投喂量及投喂次数。蝌蚪孵化后10天左右,尽管消化功能仍不够强大,但发育迅速,需要充足的营养,应提高投喂量,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待蝌蚪长至3~4厘米时,需要进行 1 次分池,密度为1 000尾/米2 ,此时投喂量增加到体重的6%~8%,同时亦可投喂颗粒较大的膨化饲料,提高蝌蚪摄食活力。在养殖过程中,蝌蚪摄食粉料容易造成浪费、败坏水质、加速细菌繁殖,应该每周进行1~2次消毒,清理池底沉积的残饵、粪便,每天及时捞出死去的蝌蚪及表面浮膜。一般经过70天左右的养殖,蝌蚪长出前肢,应提前在养殖池放置泡沫板,长出前肢的蝌蚪会自行爬至泡沫板上,此时可减少或停止投喂饲料,依靠其体内营养完成变态发育。
三、牛蛙的养殖与管理
1.幼蛙放养
养殖池注水20厘米,用漂白粉消毒1天后换水,排水后再注水(循环两次),将残余漂白粉冲洗干净,最后注入新水,放入蛙垫(图3)。蛙垫是牛蛙栖息和隐蔽的场所,规格为200厘米×120厘米;蛙垫上的孔洞为椭圆形,规格为15厘米×5厘米。幼蛙集中至养殖池时应及时记录放苗日期、池号、重量、来源等信息,次日须及时打样,以便观察生长情况。
图3 蛙垫
2.饲养管理
大棚及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冬春季平均水温19℃,夏秋季平均水温30℃,pH为7.0左右,溶氧≥5.0毫克/升,能够满足高密度养蛙的要求。刚变态幼蛙规格 3~4 克/只,密度为 350~400 只/米2 ;规格达到 25 克/只时,密度为 200~220 只/米2 ;规格60克/只以上,密度为80~100只/米 2 。
牛蛙养殖使用膨化饲料,营养成分见表1。饲料粒径从1号到6号逐渐变大,以适应蛙的生长。
表1 饲料营养成分 %
刚变态的幼蛙入池后不投饵,待适应环境后使用1号饲料投喂驯食。幼蛙能正常摄食后,日投喂量为体重的4%~6%,每周停食1天,让蛙体排空,有利于提高牛蛙抗病力。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投喂时间,一般上午9点和下午4点各投喂1次,下午投喂量约占日投喂量的70%。随着牛蛙体重增加,要及时更改饲料的粒径,注意混合料号投喂。幼蛙生长发育快、个体差异大,要定期进行分池,防止大蛙吃小蛙。蛙的规格越小,投饵率越高,规格25~60克/只,日投喂量减少到体重的3%~5%;规格60克/只以上,日投喂量为体重的2%~4%。牛蛙养殖产生的蛙皮、残饵和粪便容易败坏水质,导致细菌滋生,应定期对养殖池进行底部清污及消毒,并换入新水。
四、疾病防治
一般而言,牛蛙养殖密度高,水质容易变坏,再加上饲养管理不当,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工作人员要定期巡池,查看蛙的状态、肤色、行为等,遇到异常情况立刻做出应对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此外还需要根据季节、天气、养殖阶段等提前预估容易发生的疾病,并做好预防。对于疾病的发现和治疗需做到“三快三准”,即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送检、准确检测、准确诊断、准确用药。
五、总结
随着主打牛蛙特色餐饮店数量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加,牛蛙养殖前景广阔,高密度养殖是牛蛙养殖的必然趋势。然而,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水质条件难以稳定、投喂策略不科学、过度依赖抗生素等,这就需要养殖技术人员结合牛蛙养殖的实际环境和自身条件,对养殖设施和管理技术进行持续优化与完善,从多个方面着手,通过科学、有效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提高牛蛙养殖质量。牛蛙养殖应建立起一个行业养殖标准,规范养殖用药,发展“无抗蛙”养殖,养殖业和餐饮业结合形成品牌效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