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自7月22日正式开市以来,到本周已经“满月”。回顾这一个月科创板的表现,最大的特点就是各项机制初显成效。科创板推出各项市场化的机制,包括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停板,此后涨跌幅限制为20%等等,很多人担心的暴涨暴跌都没有出现,这一个月科创板总体运行平稳。实践证明,市场化机制会使资本市场更有效率,应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科创板开启新一轮牛市(科创板本周满月)(1)

来源/东方IC

一个月走势总体平稳

科创板交易规则有很大改变,主要是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停板,此后涨跌幅限制为20%,缩短了临时停牌时间等等。

从科创板一个月的走势看,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停板,让市场充分博弈,这一点在上市首日体现得非常显著,让股价一步到位。7月22日首批25只股票上市的时候,开盘价基本上都是涨幅翻倍,让大多数人感到意外,中签的投资者纷纷抛出股票,使得多数股票开盘后回落,不少股票触发较发行价下跌30%的临时停牌机制,但这次停牌时间很短,并不影响股价运行。停牌10分钟后,更多的抄底资金涌入,使得科创板股票开始一路上涨,涨速非常快,幅度也很大,很多股票从最低价到最高价涨幅翻倍。但随后股价再次回落,最终平均收盘价和平均开盘价差不多。

上市首日的震荡主要就是在开市一小时,此后走势就比较平稳,下午基本上就是一条横线了。开市后一小时充分体现了市场博弈,有意思的是,一个月的走势看,约八成股票价格基本上就是在上市首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偏离幅度不大。这说明开市一小时的市场博弈是有效的。

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停板,但有临时停牌制度,然而,实际上股价并没有暴涨暴跌,触及停牌的次数也非常少,除首日外,仅2只个股触发盘中临时停牌,多数情况下股票涨跌幅在20%以内。一些人担心没有涨跌停板,股价可能一天涨幅翻倍,第二天又腰斩,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不要说涨幅翻倍,就是20%涨幅也很少。

此后涨跌停板限制为20%,但实际上这一个月来,个股涨跌幅多数收窄在10%以内,仅4只股票出现涨停,累计5次。总体看,一个月来放宽涨跌幅限制,并没有带来市场更大的波动,这说明市场化机制是有效的。我们看到,海外股市大部分都没有涨跌幅限制,但是,每天涨跌幅超过10%的股票数量非常少。A股担心市场波动过大,用10%涨跌幅抑制波动,但实际上涨停跌停股票每天都很多,尤其是新股,由于上市首日起都有涨跌幅限制,反而容易扭曲股价。

科创板走势证明,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股市波动反而小。科创板是试验田,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相信未来条件成熟时,这些经验可以在A股推广。

发行定价体现差异化

科创板另一个市场化的改革就是发行定价制度,不是清一色的22倍市盈率定价,而是根据行业、公司特点,由机构询价产生,体现了定价的差异化。

一开始很多人觉得发行市盈率偏高,这是因为大家习惯了目前新股的定价方式,其实,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科创板总体上定价并没有高得离谱。

从静态市盈率指标看,28家公司2018年扣非前摊薄后市盈率区间为18-269倍,中位数45倍;扣非后摊薄后市盈率区间为19-468倍,中位数48倍。从动态市盈率指标看,28家公司按照2019年预计每股收益计算的动态市盈率中位数34倍。绝大部分公司发行市盈率低于可比公司,也基本落于卖方建议估值区间内,符合市场预期。28家公司发行市盈率高低有别,体现了市场对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差异化价值判断。

上交所表示,从28家公司的定价情况看,科创板市场化发行机制初步显效。通过提高网下机构占比、试行跟投制度、投价报告约束机制、剔除最高报价机制等措施,形成了相对理性、独立判断、压实责任的发行承销环境。

从上市后的股价来看,科创板没有股价破发,反而都是大幅上涨,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定价是有效的。至8月21日28家已上市科创板公司股价全部上涨,较发行价平均涨幅171%,涨幅中位数160%。分行业看,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涨幅居前;中、小市值股涨幅高于大市值股。

科创板开市以来总体比较活跃,据上交所发布的数据,从交易活跃度看,前期偏高,随后趋于平稳。科创板首月成交额(含盘后固定及大宗)合计5850亿元,日均254亿元,占沪市比重为13.8%。目前换手率从开市首日的78%已稳定在10%-15%区间。从投资者结构看,近四成开通科创板权限的投资者参与首月交易。自然人投资者为科创板参与主体,交易占比89%,专业机构交易占比11%。

科创板首月两融业务运行态势良好,两融余额规模在逐步上升后趋稳。截至8月20日,科创板两融余额为60.32亿元,占上市可流通市值(922.86亿元)比例为6.54%。

股价正在回归理性

从二级市场走势看,一个月来经历了充分博弈、震荡上涨、回归理性的过程。

科创板上市首日经过充分博弈,为股价寻找到一个波动区间。随后,首批25只股票上市第二天下跌之后,进入一个震荡上涨期,大多数股票也就是上涨到上市首日最高价附近。涨幅比较小的股票如中微公司,从上市首日收盘价81.03元到8月5日最高收盘价99.37元,涨幅为22.6%,而且,该股上市第二天至本周,一个月来的最高价还是比上市首日最高价低了约20%。

当然也有股票涨幅很大,如福光股份,从上市第二天开盘价41元到8月16日最高价95.21元,涨幅翻倍;新光股份、交控科技也是如此;涨幅最大的是沃尔德,上市第二天报收52.19元,到8月14日最高价162.08元,股价上涨了2倍。应该说,这种涨幅总体还是比较理性的。

随着第二批、第三批新股上市,科创板股价出现理性回归,尤其是8月21日,出现上市以来整体大幅下跌的情况,科创板除沃尔德外27只股票下跌,24只股票跌幅超过5%,跌幅最大的航天宏图下跌10.34%。本周四科创板股价整体继续下跌。这样,很多科创板股票较最高价出现大幅下跌,尤其是后面上市的3只股票,其中,柏楚电子上市首日报收243.88元,周四报收171.86元,跌幅达30%;晶晨股份上市首日报收143.36元,周四报收101.59元,跌幅为29%;最惨的是微芯生物,上市首日开盘价125元就是最高价,当天就一路下跌报收95.31元,周四报收83.06元,即使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也下跌13%。

科创板的确初期股价偏高,目前正在回归合理估值,科创板上市资源很多,据上交所介绍,截至8月21日,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152家。总体来看,受理企业基本反映了我国科创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现代科技公司具有的高成长、强研发、稀缺性发展规律相吻合。未来,随着新股供给常态化、投资者参与热情趋稳,科创板估值将逐渐回归理性。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连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