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

晚唐巨擘——宜春郑谷

作者:洞若(鄢文龙)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1)

最早接触到郑谷,是因为恩师的大作《郑谷诗集编年校注》。

后来,因为着手研究郑谷,便进一步细读了严寿澂、黄明、赵昌平《郑谷诗集笺注》的合著。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2)

最终历经朞年完成了专著《晚唐巨擘郑鹧鸪》。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3)

作为乡人,身为晚唐间“郑氏三父子”——郑史、郑启、郑谷享誉文坛,感到自豪。

三人中,最著名的是列入“咸通十哲”之一的郑谷,人称“郑鹧鸪”,又称“郑都官”。

纪昀等月旦其“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4)

他,凭一曲《鹧鸪》,名誉天下。

当年,满腔热情的郑谷道经湖北石城,仿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之体制,创作了《石城》诗,毕肖其貌,但心情更为郁结。

暮春时节,郑谷道次湖南潇湘,在黄芦竹间写下了成名作《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5)

他,与齐己共定诗格,切磋诗艺。

他的诗歌在晚年达到巅峰,引来不少仰慕者,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齐己。

《白莲集》中,齐己有17首诗赠给郑谷。陶岳《五代史补》载:“时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撰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6)

他,位列“咸通十哲”之一,常常清苦自慰。

“咸通十哲”,大都困于名场,或终生不举,或数十年方得一第,其中辛酸,自不待言。

他们的诗中,都有一种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元素——贾岛。

“咸通十哲”,是唐末文人生存状态的缩影。就如郑谷自己所言:“荆山归不得,归得亦无家。”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7)

他,师承广杂。

或涉猎晚唐姚贾、元白、温李三大诗风;或心仪陶渊明、李白、杜甫;或接受马戴、薛能、李频。

有时清新明快,有时沉郁苦闷,有时散淡轻松,有时日渐悲凉,有时端庄典丽,有时浅切清幽。

走进郑谷的诗,我们发现:

其咏物,独具深意,震撼人心;其写景,好用白描,空灵秀透;其咏怀,表达私密;其纪行,调以悲凉;其纪事,独具陶潜风味;其庚和,“归着其人”,以达真情;其赞美,干谒贺喜,以情取胜;其赠别,远游仕宦,语淡情深。即便是哭挽,亦令人恻然;而寄怀,更是凄婉低回。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8)

如果说,有人问我最喜欢哪一首?

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没有例外,只有唯一,那就是《海棠》: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诗中那名句:“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总是令我难以忘怀。只要一进入诗中,就无法挪步。

曼妙的是:

首句,拟人之法,下笔生辉。一“匀”字,见春风之温柔,海棠之可爱。“起句绝妙,便知是海棠。”次句,用字之妙,情不自禁。一“销”字,尽显情不自禁之态。颔联,流水出对,虚写揽胜。第四句,海棠之美,尽在其将开未开之时。颈联,展开想象,烘托风韵。尾联,间接抒情,首尾呼应。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9)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他的《淮上与友人别》,我会说,特别欣赏其倒句之妙。

你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堪称晚唐七绝名篇,后人赞不绝口。

清人宋宗元以为像李白诗:“笔意仿佛青莲,可谓晚唐中之空谷足音矣。”

清季黄叔灿以为像王昌龄、王维诗:“不用雕镂,自然意厚,此盛唐风格也。”

清代俞陛云以为其成就可承王维:“送别诗,惟‘西出阳关’久推绝唱。此诗情文并美,可称嗣响。凡长亭送客,已情所难堪,客中送客,倍觉销魂也。”

但,真正绝妙的是结句,“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茫茫别意,只在两‘向’中写出。”

正如清人贺贻孙一语中的:“诗极寻常语,作发句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怀上别友人》云……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回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10)

阅读郑谷之诗,给我们感觉最深的是,诗中好用“僧”字,高达40余次,那种惹僧境意,余味无穷。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惹僧心路。早年,是一种心中之物;得官之后,便成一种生存状态;退隐之前,却成了一种精神寄托;直到归隐之后,最终成了一种诗中风景。

他在诗中喊出“诗无僧字格还卑”,似乎喊出的是时代意蕴:安静、闲趣;期待、反省;哲理、思维。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11)

在他的诗中,有意植入了“春”的意象。

经常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成为一种抒发离愁别恨的意象,反映出的其实是唐末广阔的时空意识。有时表达的是思念之情,有时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意,有时透出浓浓的思乡之恋,有时暗示真挚回归之心。诗题点春,开门见山;诗中吟春,跃然纸上。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12)

徜徉在郑谷的诗中,流连而忘返,不愧是晚唐中的空谷足音。

他的诗,总是入微章句,纵横得意。那叠字长题,极尽其能;那色彩繁复,意象艳丽,独领风骚。

不愧是晚唐巨擘。

2022年10月2日于天沐温泉谷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13)

作者介绍:

郑谷石城赏析(宜春文学的天空之六)(14)

洞若,原名鄢文龙。教授,作家,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曾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

出版散文集《月在波心》《月点波心》、传记《周德清评传》《晚唐巨擘郑鹧鸪》《姚勉评传》、文学评论《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等著作18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