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炼字题答题方法: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必考题之炼字题(1)

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此话道出了诗歌炼字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特别讲究炼字,炼字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大传统。中国古代的诗论中,中国古代文人的逸事中,充斥着这方面的大量记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鉴赏诗歌中的炼字也就成了诗歌鉴赏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鉴赏诗歌中的炼字也就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有之意。

下边笔者从6个方面举例谈谈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炼字题的命题特点特点及其解答策略,供考生参考。

一、不同版本中不同用字的比较赏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辽宁卷)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解答指津】

一般来讲,这类题较为开放,答案也不唯一。考生在具体做答时,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既可以答“绕”字好,也可以答“晓”字好。只要言之成理,都算正确。这里的关键是考生在拿出自己的观点后,必须要依据原诗讲出自己的理由。如果只有观点而没有理由,也很难得分。

【参考答案】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二、不同理解中不同用字的比较赏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指津】

比之于不同版本中不同用字的比较赏析题来说,这种炼字题的开放程度更大。做答这类题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体会,既可以论述“敌”的好处,也可以论述“对”的好处,还可以论述自己确有体会的其他词语的好处。总之,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算正确。

【参考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不同诗歌中不同用字的比较赏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题指津】

从理论上讲,这类题的答案也是多样的。考生在做答时,可以赞同“应有”好,也可以肯定“犹有”好,甚至还可以提出其他的见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那一种见解,都要有切切实实的分析;缺少了分析,即使再好的见解,也很难得分。

【参考答案】

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诗歌炼字题答题方法: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必考题之炼字题(2)

四、不同诗歌中同一关键词语的比较赏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答题指津】

从题干对李诗之“望”的分析上来看,此题的答案应由两部分组成:一要点出“望”在诗中的位置,二要说出“望”在诗中的作用。答案的拟写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方能作到全面周到,条理清晰,要点齐全。

【参考答案】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五、找出关键词语赏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7年全国卷2)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题指津】表面看,这类题目给予考生自由驰骋的天地很广阔,但实际上,其限制性很强。因为就实际情况来看,一联之中作者炼得最精练传神的字往往是确定的,是不容许胡乱发挥的。命题人之所以这样来设题,其目的不外乎两个:考查考生的眼力(其实质是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考查考生的鉴赏分析能力。就这道题而言,第三联上下两句炼得最精练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明”和“出”具体做答时,考生可按以下顺序组织答案:指出这两个字,分别阐发这两个字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六、赏析给定的关键词语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题指津】

做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是: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出给定的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做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在解读诗歌时,考生一定要弄清诗歌的主题思想,只有把握住了诗歌的主题思想,方能把给定的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说清楚、讲明白、谈到位;否则,很难答到点子上。

【参考答案】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诗歌炼字题答题方法: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必考题之炼字题(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