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风筝节(让廊坊风筝在全国叫得更响)(1)

风筝“南有潍坊,北有廊坊”。眼下,春风习习,杨柳青青,正是踏春放风筝的好时节。说到风筝,大家无不想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什里风筝。第什里风筝小镇位于安次区调河头乡,调河头乡也因此被誉为“河北风筝之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第什里风筝小镇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观光旅游,体验并传承风筝文化。

4月24日,今年首期“书香廊坊”读书会历史文化沙龙,邀请第什里风筝传承人、廊坊市风筝协会副会长赵艳芳,以“第什里沙燕风筝寓意及制作”为题,与现场50名读者分享了这一项目的历史背景、制作技艺以及传承和发展,带领读者现场体验传统沙燕风筝制作技艺。

风筝历史悠久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风筝是不容忽视的文化符号。早在2000多年前,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风筝的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演变成今天的多线风筝,曾放在空中,三月不下。到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唐代以后,木鸢逐渐被纸鸢所代替。五代时期,李邺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竹笛或弦子,有人还用风筝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到了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赵艳芳介绍,第什里风筝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形成了集北京、天津流派于一身,独具特色的宫廷风筝。第什里作为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拥有200多种宫廷风筝画谱和几十种风筝口诀,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2009年,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介绍风筝历史背景时,赵艳芳为现场小读者解读了描写放风筝的传世之作——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历代风筝诗中,写得最为精彩、也最有名的,就是这首诗了,朗诵中诗情画意跃然眼前。”她说。

“据说,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古人认为放风筝不只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放走晦气,消灾解难。许多人清明节放风筝时,会将自己的灾病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飞到高空时把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让风筝带走了。”文化沙龙现场气氛热烈,热心读者纷纷发言,分享自己对风筝的了解。

风筝寓意丰富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巨著《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乃至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对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工艺美术有着深入的研究,《红楼梦》中也曾提到风筝这一工艺。

提到风筝背后的故事,赵艳芳介绍,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记述了曹雪芹放风筝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曹雪芹不但放风筝神乎其技,还会扎风筝、画风筝、设计风筝。他曾为帮助贫困的友人,将自己扎、绘风筝的心得,编成歌谣,画成图谱,写成《南鹞北鸢考工志》,使借以谋生的人,很容易学会技艺。

沙龙现场,读者们听得认真,记得详细,对风筝文化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就听老一辈人说过曹氏风筝……”读者惠兰表示,她曾查阅很多资料,曹雪芹扎的风筝造型独特,飞得很高,被人们称曹氏风筝。乾隆年间,曹氏风筝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他对宫廷风筝的发展影响深远,第什里的沙燕风筝便属曹氏风筝一脉。

赵艳芳随即拿起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风筝标本以及风筝实物向读者介绍,沙燕风筝根据不同的比例结构分为“胖沙燕”“瘦沙燕”和“娃娃燕”,分别象征体魄粗犷的男性、纤细窈窕的女性和天真活泼的儿童。雌雄两只燕子合在一起称为比翼双飞燕,寓意夫妻和睦相处。其中,蓝色肥燕代表成年男子,是仿成年男子的身型制作;紫色瘦燕代表女性,仿照汉朝宠妃赵飞燕的体态,纤细高挑、身型轻盈;比翼双飞燕有三道腰栓,头形是左顾右盼的侧脸姿态,通常只画七分脸,留出后脑勺 ,眼睛部位相望相对,情义互通。

风筝制作考究

吉祥文化是人类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的反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沙燕风筝的名称多选用福寿双全、福到眼前、耄耋富贵、鹤鹿同春、屏开雀选、四世同堂等四字吉祥成语,为了祝福、祝寿或寓意欣欣向荣,多是按照成语的谐音。”赵艳芳说,做沙燕风筝工序十分考究,主要包括扎、糊、绘、放四个步骤。

“风筝面有绢布、尼龙绸、杜邦纸等材质之分,金鱼和蜻蜓风筝飘逸轻盈,要用绢布;老鹰风筝雄浑刚劲,要用无纺布;蝴蝶风筝着色艳丽,尼龙绸最合适。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为竹篾,竹篾要削到两头薄中间粗,薄厚过渡要均匀。制作一个小的沙燕风筝需要5根竹篾,大家首先找到两根长度一样的竹篾……”了解了风筝背后的故事,赵艳芳为每位读者分发了沙燕风筝制作材料包,一边讲解风筝制作要领,一边指导读者制作风筝骨架,给风筝上色。

“扎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糊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绘从画笔的拿捏到勾画,从颜料的选择到搭配都有讲究;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赵艳芳说,风筝制作是个巧活、技术活,不仅包括了美学,还包括力学。做出来的风筝不但要样子好看,还要能飞起来。体验中,读者一边聆听老师的讲解指导,一边动手制作自己的风筝,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制作风筝非常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放风筝对孩子的平衡调解也很有帮助。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想在学校的文化墙上做一期第什里风筝文化展示,可以邀请您去给孩子们上课吗?”现场读者与赵艳芳交流后,表示将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实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什里风筝的传承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