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为人和蔼可亲,人们都愿意亲近他;又很有能力,能办成大事,政绩突出,大家交口称赞他。在人们看来,这样的管理者就是最好的,老子却说这样的管理者只能算是达到了管理的第二境界,不算是最优秀的。
老子把管理分成4 种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管理的境界不同,管理的效果也不同。
01 最高境界:不知有之
老子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是最高、最好的意思。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被管理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到他的存在。
为什么感觉不到管理者的存在呢?老子在这段话的后边说明的原因:“悠兮其贵言。功成身退,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高明的管理者慎言谨行,不是把自己看作是民众的救世主,动不动就发号施令,而是顺应规律,不干涉民众的生活,尽量减少自己对民众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事情办好了,悄悄退到幕后。为民服务成为常态,因而民众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民众都说本来就应该如此,也习以为常。
尧管理天下的时候,让百姓非常有序地生产、生活,不会经常干扰百姓,百姓只知道有尧这个人。有人看到一个老人在玩掷石子的游戏,玩得很开心,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老人说:“粮食种得好,吃得上饭,空闲时间还可以玩玩游戏,为什么不开心呢?”这人就说:“你之所以能这么快乐,是因为尧帝管理有方,应该感谢尧帝是圣君。”老人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饭吃,有玩的,这跟尧帝有什么关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好的管理者应该为民尽心尽力做事,这也是管理者应尽的责任,是自然而然的事。管理者既不能无端发号施令,让民众俯首听命;也不能因为对民众有功而居功自傲,要求民众记住他,感恩戴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2 章就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管理者遵循社会规律,顺应民意,不强加于人,不折腾,不蛮干,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以正确的行为来引导民众,让他们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所,各得其安,管理者在不在都一样。
现实生活中,有些管理者喜欢宏大场面,动不动来个惊世骇俗的“壮举”,要让人们感到非常之人必做非常之事的震撼,因而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造一些让人看得见的“显象”工程。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为民办实事,其实是做表面文章,为自己树立虚假的“高大形象”。
这种张扬的做法,显示出了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就是让们为他歌功颂德,记住他的恩情。
02 第二境界:亲而誉之老子认为管理的第二境界是“亲之誉之”,民众亲近他,赞誉他。
这种管理者勤政爱民,事必躬亲,能给民众带来恩惠,但又不高高在上,民众对管理者心怀敬意,对他亲爱有加,对于他的政绩交口称赞。
这种管理方法,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以德治国,管理者以自己的德行感化民众,教化民众,民众能感受到管理者的所作所为,从而感念他的恩德。
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婴出行,正赶上发大水,把一条河上的小桥冲垮了,影响了两岸百姓的出行,晏婴就把自己的马车搭在河上,百姓都赞扬晏婴太爱民了。
齐国有一高人就批评晏婴,说他工作失职。作为齐国的国相,应该提高做好防范,就不会出现洪水能冲断小桥的事情,也就不用事后补救,有沽名钓誉之嫌。
以德治国,管理者虽然做得很好,老子认为,这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因为管理者所做所为就是想让民众感激他。
这是老子与孔子的不同之处,二者都提倡“无为而治”,孔子认为“以德治国”就能达到“无为而治”;而老子认为,单纯靠管理者的德行来影响民众,达到国家大治还不够,如果管理者不在了,就会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只有按规律治理国家,管理者在与不在一个样,所以,他认为民众不知道管理者的存在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03 第三境界:畏之
老子认为,管理的第三境界是“畏之”,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让人们畏惧他。
让人们感到畏惧的管理方式有两种:
一种单纯地用法律制度去管理,按制度办事。就是孔子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用政令来引导民众,用刑法来治理民众,结果是“民免且无耻”,民众为了免于处罚而不犯罪,却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行为。为了逃避了法律的惩罚,就千方百计钻法律的空子。
用法律治理,可以使国家秩序运行井然。泰国采用商鞅变法,施行法治,很快就兴起强大,统一了六国。
秦朝是中国古代法律最为严酷的时代之一,稍微犯罪,惩罚无比严酷,满大街都是被砍断手脚的人,百姓的怨气积累日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就是因为害怕受到严厉的刑罚,秦朝仅仅二代就灭亡了。
另一种是实行严厉管理,制定出苛刻的管理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力和威慑力,一味地高压,让人从心里畏惧管理者。
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天子,当政时增加赋税,民众多有怨言,大臣也议论纷纷。周厉王就下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派出了大量人员到各地进行监视,一旦发现有口出怨言者,立即杀掉。民众十分害怕,在路上遇见都不敢说话,只能用眼睛相互示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厉王被迫逃出镐京,最后死在边鄙之地。
管理采用单纯的高压政策,虽然短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只讲理,不讲情,长期下去就会出问题。
孔子就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义来约束民众的社会行为,这样民众就知道什么是坏的、什么行为是可耻的,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因而他反对单纯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来治理国家。
04 最差境界:侮之
最糟糕的管理就是“侮之”,就是民众轻侮管理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管理者不讲信用,民众就不相信他。
孔子认为,管理国家要做到“足兵、足食、民信之”3条,而这3条中“民信之”最重要,“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民众不相信管理者,领导基础就动摇了,这个国家就难以长久了。
如果管理者专横跋扈,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胡作非为,没有好的作为,民众就会在背后咒骂他,讥讽他,侮辱其人格,恼怒至极,就会揭竿而起推翻他。
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在他统治时期,民众指着太阳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灭亡啊,我宁愿和你一同死掉。民众用太阳比作夏桀,宁愿与他同归于尽,这是何等深刻的仇恨啊!而夏桀最后成了亡国之君,结束了一个朝代。
结束语老子把管理分为4种境界,从高往低排列,最高的管理境界用大道治国,人们不知道管理者的存在;大道缺失了,用德治国,人们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恩惠而赞美他;道德缺失了,用法制治国,因为严厉管理,让人畏惧;法制也缺失了,管理者胡作非为,民众不但不尊重他,还会蔑视他。
管理的境界不同,管理的效果也不同,老子通过管理境界的对比,告诉管理者,最好的管理者是遵循社会运行规律进行管理,对民众因势利导,不强加干预,为民做事不是为了刷存在感让民众感恩于自己,应该是民众得到了实惠而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