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有机会给张小龙提意见,那这需求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但有人想要给自己的微信加个已读功能吗?

没错,就是那个你在钉钉上一眼就能看出对方到底有没有看通知的已读;也是那个你在闲鱼、淘宝上和卖家交流 Battle 的已读;或者陌陌、探探、Soul 上心照不宣地暗示你,人家对我们不感兴趣的已读。

这个给别人发了消息,对方却迟迟没有回复,像救世主一样帮你了解对方心情的已读功能,你希望出现在微信上吗?

或许希望,或许不希望,但这个功能,早就是国外移动通讯 App 里的基本功能,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Snapchat、Telegram 等等全都支持。

一本正经的讲鬼故事 微信有消息已读(1)

作为在全球都有牌面的微信,为啥唯独微信怎么这么不懂事,偏偏落下了已读功能呢?或许我们还要从已读从哪来的说起。

1

已读功能的官方称呼,是「已读回执」。

一本正经的讲鬼故事 微信有消息已读(2)

这并不是属于即时通讯 App 的专有名词,在移动手机还没有成为贴身物件的年代,已读回执就已经出现在了电子邮件上,时至今日,你打开 QQ 邮箱,发邮件的时候还能找到「需要回执」的字眼。

一本正经的讲鬼故事 微信有消息已读(3)

这个功能最初的目的其实很单纯,就是想让你知道对方到底有没有成功收到邮件,要知道,在电脑时代,没有人会一直坐在电脑前。

我们又不能一直发邮件问对方到底在不在,一封回执的邮件就是彼此间的尊重。

至于它被应用到了手机上,前有 911 事件中因为「不断联」而出圈的黑莓手机,后来为自家用户提供的不依赖运营商的短信服务,就能联系到对方 BBM(BlackBerry Messenger),而已读回执就是黑莓 BBM 的一大亮点。

一本正经的讲鬼故事 微信有消息已读(4)

后有在日本地震发生后,专门用来确认安全的已读功能。

一本正经的讲鬼故事 微信有消息已读(5)

总而言之,这个在 2010 年前后继承自电子邮件的功能,就这样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了手机上,在沟通不便的特殊情况下,人们需要和他人保持联系。

换句话说,不想让你和家人、朋友等等失联,就是已读回执的初衷。

2

说到这,熟悉微信发展史的小伙伴们应该很纳闷,微信之父张小龙,人家可不是门外汉,而是地地道道的靠着电子邮件起家的。

17 年前,腾讯收购了专门提供电子邮件管理服务的 Foxmail,其创始人张小龙,被安排到了 QQ 邮箱的开发中。

5 年后,正在着手开发 QQ 邮箱移动版的张小龙,临危受命,选择尽可能地复用了原先 QQ 邮箱的后台协议和框架,攒出来了一个微信。

但奇怪的地方来了,国内同时间出现的即时通讯工具,都为自家 App 增添了「已读回执」的功能,比如比微信出道还早的米聊。

反倒是做邮箱出身的张小龙,在微信上选择了抛弃「已读回执」,什么原因呢?之前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曾聊过——

一本正经的讲鬼故事 微信有消息已读(6)

他希望微信给用户的感受是,你能立刻通过微信找到对方,微信不需要像过去的 QQ 一样,让用户判断对方是不是在线,因为微信就是全天候打开的,做到了这点,其实也无所谓有无已读回执,因为对方一定是收到了的。

没错,在张小龙 10 年前畅想里,微信就是个时时刻刻在线的工具,失联,这个曾经已读回执所解决的问题,在未来是不会发生的。

10 年后,微信已经成长为了月活 12 亿的庞然大物,未来已经照进现实,那微信还需要已读回执吗?

3

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一下需要「已读回执」功能的场景——

在工作的时候,相信大家都经历过「收到请回复」的折磨,但有了已读回执的功能,连 1 都不用扣了,你开心,通知你的人更开心。

在与陌生人交友的时候,「你好,认识一下」的开场白不再是你的独角戏,也不用在接下来漫长的时间里,去纠结于对方到底有没有看到自己的消息,不感兴趣的已读沉默,就是今晚不吭声的康桥。

你看,在这些场景里,已读回执都有自己的价值,不会让发信人不爽,也不会让收信人尴尬,但在最最日常的熟人社交里呢?

已读回执反而是一种负担。

发出信息的人看到「已读」,却迟迟没收到回复,会感觉自己被晾着了,甚至怀疑自身在对方心里的价值和存在感,既会让你陷入精神内耗,还不利于三胎政策。

那收信人这里呢,很遗憾,同样会产生「已读」焦虑——刚闲下来看个信息,立马就要去忙了,你说我到底要不要点进去,给个已读不回的反馈呢?

还有那种 N 年没联系的朋友,突然问你一句「在吗」,点进去画风就变成了被迫聊天,进退两难。

是的,社交也是需要距离的,通过书信交流的年代,泛黄的信封上,寄托有远方亲朋的情感;通过电子邮件交流的年代,已读回执的信件,是友好交流的基础。

而在远程沟通效率骤然提升的今天,一个囊括了工作、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的微信,如果有了「已读回执」,那将会是一场噩梦。

毕竟谁也不想生活在一个,说句「在吗」都成了打扰,说句「对不起,刚看到消息」都成了奢望的世界。

那可能你又会问,那既然都不喜欢已读功能,为何除了微信,国外的应用都有这个功能呢?

简单点说,如果有项标准是衡量社交 APP 绑定生活的程度,那么在微信面前,其他没有一个能打的。微信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存在,中国人生活的一切,几乎都被深度绑定之上,而这正是让国外社交平台流口水的地方。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娱乐是娱乐,但在中国,微信能搞定这一切。

也正是如此,面对如此复杂的各种场景,微信只能取一个最大公约数。

最后

10 多年前,手机通知声响起,我们会迫不及待的查看消息。

10 多年后,手机短信弹窗出现,只有在接收验证码的时候才能感到意义。

或许从一开始,微信就不该是个大杂烩,但当它已经是的时候,添加已读回执,就可能是这 10 年来,压死选择微信这群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过来想,不加已读回执,或许也是微信最后的温柔?

不管是不是,我都不希望微信添加已读回执,但假如有一天,微信把皮球重新踢给了用户,加了可开关的已读回执,而且是需要收费关闭的。

坐在屏幕前的你,又会愿意花多少钱关闭这个功能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网罗灯下黑(wldxh8),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如既往感谢各位小伙伴的支持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