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暑,热如煮物也”。这个解释很形象,所谓“暑”,就是在锅里被煮的感觉,而小暑就是由“烤”到“蒸”的转变。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古时候,消暑能力有限,面对酷热,古人似乎只有两个字,一个是“”,一个是“”。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偃仰茂林逃酷暑”。如何“”?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到林中、到水边……躲避烈日。

如何“”?熟睡。陆游有一首诗,题目就很有意思:《逃暑小饮熟睡至暮》,小饮然后熟睡,一直躲到梦里去。苏轼同样以酣醉和沉睡的方式避一时之暑:“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辛弃疾更是对于避暑方式做出全面概括:“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历史上,有很多诗人写了关于小暑的诗或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温习一下都有哪些诗词吧。

销暑

唐 ⋅ 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心静自然凉”一直都是对抗酷热最有利的方式,面对暑热,静坐也许是对抗暑热的最好办法,一直坐到“眼前无长物”,自然能感受到窗下吹来的凉风。白居易的方法太需要毅力,可能很多人都难以做到心静。

今日处暑暑渐退秋渐浓(何以消烦暑窗下有清风)(1)

咏廿四气诗 · 小暑六月节

唐 ⋅ 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这首节气诗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随着小暑的到来,热风扑面;大雨来临之际,竹子在风中喧闹,雷声中山色灰暗;一场场雨下来,门窗上有了潮湿的青霭,台阶上长有绿苔;鹰感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羽翼开始长成,居穴之壁。

苦热

宋 ⋅ 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屋瓦反射阳光,好像火龙飞舞;太阳静静地把汗水赶出来又消灭,遗憾没有翅膀可以飞出尘世之外,只能忍受坐在蒸笼里般的酷热。

今日处暑暑渐退秋渐浓(何以消烦暑窗下有清风)(2)

纳凉

宋 ⋅ 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这首诗的首句就点明题意:“携杖来追柳外凉。”人们着到的,是诗人携杖出户,来到柳外追寻清凉世界的情景。诗人携杖出户寻觅的纳凉胜地,画桥南畔,绿柳成行,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诗人心境悠然,气定神闲。

夏夜追凉

宋 ⋅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闷热,几乎同中午一样。开门稍稍站立在月光下,随即又往竹林树丛深处有草虫鸣唱的地方行去,却感到身上有些微微的凉意,但那不是因为吹到了清风。诗句写作者夏夜追凉,但一反常人诗篇中凉意由清风带来的描写,说成是因竹深、树密和虫鸣所致,这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写诗贵在创意,此作即为极好的一例。

今日处暑暑渐退秋渐浓(何以消烦暑窗下有清风)(3)

夜望

元 ⋅ 方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乾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小暑,很多地方都会下雨,雨水带来了清凉,但是真正的酷热潮湿才刚刚开始。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但写了天气,还写了人生的感慨。夕阳已落,月亮升起,夜晚的天空中南斗北斗的斗勺直指南北,方位清楚易辨。古人话语依然流传,世道仍然不平,感觉草虫也是多事,好像在用鸣叫应和我的凄楚。

今日处暑暑渐退秋渐浓(何以消烦暑窗下有清风)(4)

鹧鸪天 · 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

宋 ⋅ 晁补之

吉梦灵蛇朱夏宜。佳辰阿母会瑶池。竹风荷雨来消暑,玉李冰瓜可疗饥。

心悟了,道成时。不劳龙女骋威仪。僧祗世界共游戏,贤懿光阴比寿期。

鹧鸪天

宋 ⋅ 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