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历史典故高山流水)(1)

【高山流水】最早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在句中一般充当宾语。

【历史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个著名的琴师叫伯牙,姓俞,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有一次伯牙回楚国探亲,中途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停下来休息。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面对清风明月,伯牙不由得思绪万千,于是独自在船舱中弹奏起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时,忽听得岸上有人叫好。伯牙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背着扁担,手拿板斧。伯牙暗自吃惊,不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声,便请他进船舱细谈。那樵夫也不推辞,只是脱掉身上蓑衣斗笠,露出里面的一身青衫,走上船来。

伯牙命人另取一张琴来,放在樵夫面前,开始和他探讨琴理。伯牙本意是要考考樵夫,想不到他竟然对答如流,不论是琴理还是乐理都十分精通。伯牙唯恐他只是装腔作势,就故意弹奏起赞美高山的曲调。一曲弹罢,樵夫赞叹说:“弹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凝神思索一阵,又换了一曲,这次是表现奔腾澎湃的流水。樵夫听后说:“真妙!我好像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河水!”只这两句,伯牙认定这个樵夫是自己千载难逢的知音。他激动地站起身来,说:“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还没问先生大名?”

樵夫也站起来,告诉伯牙他叫钟子期。当晚,二人喝酒抚琴,畅谈乐理,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亮了,船上的水手收拾停当准备开船,钟子期也起身告辞。二人挥别洒泪,心中不舍,于是约定第二年中秋夜再次重逢。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伯牙心中惦记着和钟子期的约定,早早向晋王告了假,来到去年二人相约的江边。中秋之夜,伯牙命人将船停在去年泊船之处,站在船头等待钟子期。可是等了一夜都没见钟子期的身影。伯牙心知有异,第二天一早就下船去,沿着岸边一路前行,想打听钟子期的住处。

走到一个山谷前,伯牙看到路边出现了一个衣衫整洁的老者,便上前询问附近是否有个钟家庄。谁知老者听了竟落下泪来,问他:“去钟家庄找谁?”伯牙如实相告,老者听了更是放声大哭,说子期已经在几个月前身亡了!老者还说:“想必先生就是晋国大夫俞伯牙吧?子期临死前,还说起和先生的约定呢!”

伯牙听到这个消息,伤心欲绝。他跟着老者来到钟子期坟前,拿出琴来就地坐下,流着泪弹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之后,伯牙伏在地上嚎啕大哭,说:“先生不在了,再也没人能听懂我的乐曲,我还弹琴干什么?”说完,竟然双手举琴狠狠摔在地上,将琴摔得粉碎。从此以后,伯牙果然再也不弹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