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语出《论语·里仁》,常被现代人当做安于现状的借口,失去了进取之心;更有甚者,将之看做自身碌碌无为的遮羞布,诡辩之为尽孝道,实在大谬。此语多被误解为:父母尚在,定要承欢膝下,使其尽享天伦;万不可肆意游玩,忘记奉养父母。

儒家文化和个人关系(被误解的儒家思想)(1)

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是人们长期以来断章取义的结果。这样一句常被挂在嘴边的话,只是原文中的前半句,完整的应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着重讲一下“游必有方”。

“方”作何解?翻遍各种资料,无外乎三种:

一是“方向、路线”。《礼记·玉藻》云“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朱熹注解此句时,称“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云西”。

二是“固定所在”,通“常”。东汉儒学经学大师郑玄注谓“方犹常也”;《礼记·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南朝儒学家黄侃便引用此句作为注解。

三是“方法”。此“方法”又作二解,其一,安身立命之法;其二,安顿父母之法。前者是牛泽群的看法,他认为孔子借此隐晦批评避世隐者,未免过于附会;后者是南怀瑾的意思,却又过于简单化。

关于这三种解法,个人偏向于第一种。字面上讲,“方”就是“方向路线”之意,父母尚在,若要远游,定要告知去向,免其挂心。引申开来讲,“方”实则是要明白自身的方向,如何“立身立命立德”。

曾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孔子,绝对不是迂腐之人,他反对的不是“远游”,而是“游而不告”。所以,父母绝对不是我们裹足不前的包袱,而是我们“远游”的动力和责任。

以一首诗个人很喜欢的游子诗作为结语。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