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原本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一个长假。然而,对于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既要管住脚、不走出“门关”,更要守住神、跨过“心理关”。

近日,黄埔区萝岗街集中发动街道团工委、妇联、关工委以及社工等群体,组建社区关怀服务队,开展专业化心理疏导、订制化减压引导、精细化生活辅导,为隔离人员送上一轮冬日暖阳。

义务理发助力抗疫人员(为隔离人员定制14天生活)(1)

隔离想不通?

专业疏导解忧愁

从湖北返穗复工的范女士一家四口,在返穗当晚就在街道的安排下,入住区内集中隔离的定点酒店,夫妻二人各带一个小孩分别住在两个房间。这头刚安置妥当,萝岗街的社区关怀服务队已经紧张忙碌起来,与社工一起召开线上会议,预估隔离人员可能出现的适应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商讨后续服务计划。

第二天一早,街道便安排社区三级心理咨询师唐社工与范女士线上沟通,“在酒店两个孩子是否适应呀?”了解到范女士一家面对突如起来的隔离措施难免倍感压力,唐社工进行贴心交流:“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点害怕是正常的,但是不要过度紧张,隔离点有严密的防交叉感染措施,您要多观察自身健康状况,有什么需求都可以第一时间向我们反馈。”专业的讲解很好地减缓了一家人的恐慌和压抑情绪。

在隔离期间,街道每天都会安排社工与隔离人员进行沟通交流。针对隔离人员的心理状况评估、因隔离所受影响等方面问题,还会进一步远程联系新加坡的资深社工,借助其丰富的服务经验、第三方视角等优势,提供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短期心理问题解决等服务建议,不断升级心理评估访问提纲、关爱服务方案。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一直以来是萝岗街加强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经验。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萝岗街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专业社工机构深度合作,为隔离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筑牢抗疫的心理防线。据了解,萝岗街还围绕提高技防水平,率先利用远程红外监测仪、无人机、物联网视频监控等新技术新设备,最大限度让防控工作润物无声,尽力做到为民靠民而不扰民。

14天如何过?

订制生活来加油

隔离期间,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酒店,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相对单调的环境。如何让隔离人员在这14天过得既安心,又顺心、开心,萝岗街社区关怀服务队花了不少心思,下足猛料,用正面引导驱散隔离的阴霾。

为了充实隔离期间的生活,街道与隔离人员商量后,根据隔离人员的具体情况,订制了一份《14日生活学习安排表》,相应设计了“防疫加油站”,以趣味打卡的方式,由家长和孩子一起,每天完成“三个1”:一天一运动、一游戏、一读本。在解除隔离后,就会收到街道的一份小礼物。

义务理发助力抗疫人员(为隔离人员定制14天生活)(2)

此外,街道还探索“点到点”兴趣培训,联动具有资质的机构,针对隔离人员的兴趣爱好,提供丰富的文娱兴趣培训,目前计划开展线上足球技能培训、线上钢琴指导、线上书法指导等,千方百计让隔离人员心理“不闷”、生活“有劲”。

老少怎么办?

绣花功夫做周到

对于隔离人员,除了青壮,还有未成年人、老年人等需要重点关怀的群体,萝岗街一手服务好“一老一少”这两头,一手对接好“复工复产”这一环,切实让隔离人员既解眼前之虑,又无后顾之忧。

比如,集中隔离的范女士一家四口,刚入住的时候就提出担忧,“大的孩子可以按照学校要求上网课,小的小孩有点待不住,没东西玩”。而且由于走得匆忙,孩子上网课的一些必备文具没来得及带上。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街道立即安排人员,第一时间购买了一些文具和玩具送上门。“今天街道团工委书记、妇联工作人员和社工都有来到你们所在的酒店,但由于我们不能进入隔离区域,所以唯有通过酒店工作人员送达你们手中。”“非常感谢你们,正好都是我们需要的。”

近段时间返穗人员,大多都是复工复产的企业员工,为了尽可能减少隔离对复工复产的影响,萝岗街当好复工复产的联络员,及时指导隔离人员将有关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公司,解除隔离后第一时间出具医学健康证明,确保复工复产“少耽误”。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何瑞琪 缪璟 通讯员 刘南、吴哲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何瑞琪 缪璟 通讯员 刘南、吴哲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