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活力清水河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活力清水河”关注我们。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1)

文物“杂说”(二)

文/刘建国

三、石刻

石碑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且普通。但关于石碑的来历以及碑的种类,用途未必就知道的那么清楚了。

碑刻是立体的史书。最初的碑刻其形状为圆或方柱状,人们只是把它立于宫,庙,殿,堂前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用途简单。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那时的石碑上不书写文字,因而也不具有任何纪念意义。后来人死了,人们便在死者的墓坑周围竖立石柱(即碑),并凿上孔,系上绳子将棺木下葬。可见这时的石碑只是行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许多年后,立于墓旁的石碑有些未被拔掉,于是有人在上面刻写上纪念或说明的文字,为死者歌功颂德。这便是"树碑立传"的由来,也引导出今天的墓碑。

碑在秦时称刻石,汉代才称碑。以后碑被广泛地借用,如纪念碑,地界碑,里程碑等等,成为人类历史的各种标志。

我县石刻目前已知约有二十余通,年代为明清时期。2010年荣乌高速建设时在后大井村发现一通八棱状石幢经碑刻,因缺乏足够史料,目前对其用途所知甚少。明清碑刻具有代表性的有长城界址碑,清代四公主功德碑等。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2)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3)

(金代陀罗尼经幢碑拓片文)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4)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5)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6)

(发现金代石碑现场)

我国是石碑起源之国,由于碑的种类繁多,因此有许多奇特之碑流传下来。

无字碑:著名的有两通。一通在泰山极顶的玉皇殿门外,据说为汉武帝所立。汉武帝认为自己的丰功伟绩难以尽言,故己无字碑昭示天下。另一通在陕西的乾陵,为女皇武则天所立。其意与汉武帝差不多。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7)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8)

(太原龙泉寺的武则天无字碑)

戒贪碑:宋太宗登基后,为警戒为非作歹,贪脏受贿的官吏,下令在全国各街门前竖立一碑,碑上刻写他的圣旨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帝难欺"。朱元璋虽未立戒贪碑,但他扒皮已充草立于衙门旁,惩吏手段堪称古今一绝。

家训碑:北宋名臣包拯死后,其儿子遵父遗嘱,在家中堂屋立一石碑,上刻包拯训言:"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四、钱币传奇

中国古代的线币,不仅浩如烟海,而且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作家赵树理曾以钱币为题写过小说《罗汉钱》。罗汉钱是民间俗称,正名为康熙通宝。此钱为康熙年间所铸,与其它通宝钱不同的是将熙字写作"熙",通字写作"通"字。据说康熙在位时,西部发生了叛乱。康熙命大将年羹尧领兵平叛。不料途中军资耗尽,只好沿途收铜铸钱。此事被一位寺院喇嘛得知后主动献出寺内十八尊金罗汉让年将军铸钱。由于此钱用材为金铜合成,本值己超过面值,为便于日后回收,有意在熙字上减少一竖,在通字上减少一点,以示区别。结果秘密泄露,此钱再也无法收回。然而事实上康熙通宝是国家宝泉局所铸,传说只是民间演义而已,别无他意。康熙通宝钱色泽金黄,铸工也较考究,精美诱人,因与罗汉有缘,故有罗汉钱一说。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9)

(康熙通宝(罗汉钱))

我国南北朝时,国家曾颁布了一种精美的钱币叫"太货六铢"。由于钱文的篆法较新奇,民间便有"叉腰哭天子"的说法。公元579年,南朝陈宣帝于太建十一年铸造发行太货六铢钱。据《隋食货志》载:太货六铢始以一当五铢之十,与五铢并行,后改为以一当一,结果短短几年全国币制混乱。百姓形容"六铢有不利县官(皇帝)之象"。不久,宣帝死,后主陈叔宝继位,这位陈后主贪恋酒色,不思朝政,为了个人享乐,大修豪华宫殿,搞得民怨载道。老百姓又以太货六铢的"六"字好象一个人叉腰的样子,附会说这是"叉腰哭天子",寓意陈朝短寿。结果六铢钱在陈朝只发行十年便让隋所灭。有史载,钱行后,"人皆不便,乃相讹言曰:六铢钱有不利县官之象,末几而帝崩,遂废六铢而行五铢,以至陈亡"。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10)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11)

(太货六铢与五铢)

还有更为短命的钱币。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文宗奕詝在热河山庄病死,年仅六岁的载淳即位。肃顺,端华,载恒等八人组成顾命八大臣。七月二十六日改元祺祥。同时北京户部宝泉,工部宝源两局开铸"祺祥通宝,重宝"制钱。不料这年的七月二十九日,慈禧和慈安携载淳由热河回北京,与恭亲王奕诉秘密策划废除大臣辅政,遂后,奕訢控制京城军队,趁皇室回宫时机,将端华,载恒,肃顺杀死。慈禧宣布垂帘听政,十月五日将祺祥年号改为同治。祺祥年号仅存六十九天。因此,在京铸出的祺祥钱,未能流通便告废止。祺祥钱现世难得一见。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12)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13)

朝阳出土文物集锦(文史文物)(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