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华民族武学的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

红拳是陕西关中、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但以关中红拳最为盛名。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

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

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3)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来提高技艺。

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ì)”,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

“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4)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bi)郡国豪杰及訾(zi)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

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并与当地武侠融合丰富了红拳内容。现今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陕西人称为“拳窝子”。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5)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

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6)

唐手

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

唐代红拳的拳法称谓为“唐手”、“角抵”,著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出自陕西的名将。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7)

唐手

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红拳是先存在,后有冠名。

据传,陈抟老祖当年在华山修道,当地一个樵夫向陈抟老祖传授了一套拳法,当陈抟问樵夫此为何拳法时,樵夫说:我们当地祖辈都习此拳法,没有名字。我看此拳既然是人间红尘中的拳法,就叫“红拳”吧。

民间还传说,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中拳在当时耍的红火,后被称为红拳。红拳也有艳美、吉祥之意。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8)

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长又称红拳,拳谱中可见到“裙拦”撑、补、揭、抹、捅、劈、斩等,红拳拳谱至今还在沿用,拳经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9)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西家拳”其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等。清代在《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出现过“大小红拳、关西拳”的称谓。民间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东查,西红”的说法。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0)

流传至今的关中红拳有一路叫“太祖红”,这路拳来历的渊源与陈抟老祖和赵匡胤的传说有关。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华山和陈抟老祖学习红拳,后人为避讳起见,把他随陈抟所学的三十六势的“关中红拳”美其名为“太祖红拳”。这路拳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今天的关中红拳中的“太祖红”。

南宋时红拳更有所发展。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一位武术大师周侗(约1040年—1119年)陕西华州潼关人: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精通陕西红拳技法,周侗出游于河南曾向抗金英雄,民族将领岳飞传授了“关中红拳”的招数武功。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1)

闯王拳传人

闯王李自成幼年酷嗜红拳,拜陕北罗拳师习练红拳。今天的“闯王拳”就是红拳的一种。

明末的孙守法,字绳武,陕西临潼人幼习红拳,原为明末曹文诏部下,任游击。据载曾杀死过农民军领袖“点灯子”,擒获过“不沾泥”和高迎祥。明亡后曾联合李自成余部贺珍等发动关中抗清起义。 孙守法骁勇善战,善用铁鞭,故史书上有“铁鞭孙守法”之号。顺治四年在兴安府药箭寨一战中,手持铁鞭打死10多名清兵,其亦战死于此,陕西总督孟乔芳在给清廷的奏议中,还特别提到缴获“铁鞭一条”。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2)

红拳

清代是陕西红拳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名家辈出。顺治时期长安梁化凤、康熙年间咸阳殷化行,乾隆年间千邑(千阳县)宋朝佐、凤翔师宝龙、耀州郭崇志、宝鸡张阳真等。

张阳真是红拳东传第一人,据中国武术史载:“在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在周至县传授于山西平遥人师来明,师来明又传授于山东冠县人张普光,张普光传张洛焦至使红拳传入山东。”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3)

到了道光、咸丰年间,陕西红拳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关中三三一四”。即:三原“鹞子高三”(高占魁最早师承耀州郭崇志)、临潼“黑虎”邢三(邢福科师承凤翔师宝龙)及潼关“饿虎”苏三、华阴“通背”李四。武林界称为“关中四杰”。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4)

高三

高三(1816年—1902年),原名高占魁,字鸿斋,别名高春鸣,陕西三原县马额镇高家堡村人,因排行为三亦称高三。

高三四岁从兄习武,由兄引见拜陕西耀州红拳名家郭崇志习练红拳,后又拜陕西三原清凉寺僧人园净长老学艺。

高三深得红拳技击精髓,即只身遍游,冀、鲁、豫、湘、鄂、苏、川、甘、晋等地传红拳十余省,以武会友,以艺求师,以技击轻功见长。鹞子高三在实战中讲究力圆功轻线为快,审势刁打交为先;形一实二手步连,贴身攒靠市真传;闪、绽、腾、挪、飞、步、刁、打8个字随机便用,制敌取胜。高三是红拳高派创始人。

高三高徒遍天下,胡景翼、井勿幕、井岳秀、杨虎城等民国枭雄均出自其门下,为其再传弟子。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5)

邢三,生卒年不详,原名邢福科,临潼武家屯(今属阎良)人。邢福科自幼习武,得红拳真传,后经黄龙道人指点,学得黄龙棍五花神棍真法。练就一身软硬功夫。尤以铁沙掌著称。他曾在西安集市为救一母子,一掌击毙一头惊牛。从此名声大震。

他与潼关红拳高手饿虎苏三、三原鹞子高三义结金兰,常在一起切磋武艺。他后来从咸阳渭城九莲寺武僧刘禅处习得十二连环通臂拳和风魔三棍。其秘传二十四母子双头棍法乃驰名武林的西棍四大名棍之一。

他还西走凤翔访教红拳神手师宝龙,以武会友,以“五花神棍”换艺,习得师宝龙拳法和八卦步法,使得此拳法得以流传今世,功不可没。

邢福科不但武功高强,而且略通文墨,他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吸收各家之长,将平、子、醉拳三者精华合为一体,创立红拳邢派。他还留下了手写拳谱,流传至今。

邢三的传人有李邦彦、张汉鼎、李万福、魏尚文、钱承德、杨宝生等人。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6)

苏派伍红权

潼关“饿虎”苏三,生卒年不详,原名苏海潮,因其行招刁猛,故人称“饿虎”苏三。苏三精通红拳、炮捶。但传人甚少。现今潼关地区或存在苏三先生的传承。

华阴“通背”李四,则留下了通背十四手,是红拳里非亲不传的绝密。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7)

四人皆精于红拳,为使红拳不向表演套路形式上发展,并在原红拳技法的基础上,共同研究了体现红拳技法的“四究拳”。使红拳形成了以盘、法、势、理俱全的红拳体系。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陕西关中地区习练红拳较多,为了相互切磋技艺和促进陕西红拳的发展,在渭北各县的红拳拳师倡导下,在1826年前后,成立了以武会友的“群英会”,每隔三年举办一次。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8)

最后一次群英会约在1841年举办,由于当时“鸦片战争”已经开始,民心不安,所以此次群英会是最后一次举办。

会址设在浦城县城,该县一位姓何的举人主持。被邀请来的有三原高三、临潼邢三、潼关苏三,和咸阳张大脚等等有名气的拳师。在会期中,安排先表演单人武术,最后进行实战“跑拳搭手比赛。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19)

继清末的渭北“群英会”之后,在关中武林界影响较大的红拳盛会就是1928年-1936年在西安举办的名师荟萃。红拳的名师高手汇聚西安,大家打破门户之见,互通有无,相互切磋交流,盛况空前。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0)

当时参会的知名拳师有三原高三的外甥姜保、高派门人年老三、年老五、马耀武,高派再传弟子富平杨杰(杨汉三)、高陵的肖金城、卢风机、西安的袁七、袁八(袁祯祥)、西安灞桥的赵彦标以及其弟子杨天成、程振荣、王江海、王福庆、郑兆麟、焦倌等;邢三再传门人咸阳张汉鼎、李万福及其门人冯建勋、王金声、王惠民、魏尚文、宁志俊等;西安大雁塔马武、西大街三义庙翟和尚、德福巷的铁胳膊张四、东关朱耀亭、药王洞张鸣岐等。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1)

红拳六合枪

在此次的交流大会期间,邢派红拳宗师张汉鼎传六合枪、十路端打于高派红拳大师赵彦标的弟子郑兆麟、程振荣、焦倌;翟和尚传四把捶于李万福门人宁志俊;肖金城传六趟燕青于李仕功;姜保传红拳于郭叔藩;原西安八旗兵教习宋结子传阴手于王惠民。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2)

1928年,为了弘扬民族尚武精神,继承文化遗产,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通令各省成立武术馆。

当时杨虎城主政陕西,积极支持并举荐高三再传弟子胡景翼的战将杨瑞轩(1893-1953)为陕西省国术馆馆长。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3)

杨瑞轩先生

杨瑞轩自幼跟随高三弟子魏金仲、王振西习武,精通红拳“虎翻身”势法,任职期间,团结西安各个武术流派、名家人士,聘请富平的杨杰、长安的杨天成、西安市的姚德元为国术馆教练。对红拳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解放后杨瑞轩出任陕西省监察委员会委员和西安国术辅导站站长。1953年,病逝于西安市革命公园紫香阁。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4)

前排左二为杨瑞轩先生

一代红拳宗师张汉鼎(1866年-1936年),字九山,咸阳市马庄镇克寺村人,红拳得其父张国栋承传,后跟随同乡神枪赵武,得其六合枪真传。赵武因自己年迈,便推荐张汉鼎给邢派传人李邦彦,精技九拳六合枪法、十路端打等。

1929年张汉鼎编著出版《九山拳术诀要》一书。此书始记录了练习红拳的基本功,包括桩功、步型、手型、腿功、步法等,并配合运气运力于练筋十法(即十大盘筋),书后还附有红拳拳械棍、鞭、锏、刀和六合枪法套路、口诀。对整理研究红拳历史拳法多有参考价值。

张汉鼎的门人有冯建勋、宁志俊、王惠民、王金声、魏尚文、刘侠僧(刘树全)、范振恒、杨拯民等。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5)

红拳名家王来潮(1883-1943),字东海,陕西富平人,自幼跟随同乡高三弟子魏金仲和安伯陇学红拳,并得其诀要。

青壮年从军刘连山部,任国术教官,驻河南多年。在洛阳上清宫与武林名家砀山胡敬璋、河南金石生(丽贵)、张桐相交甚好,经常一起切磋武艺,取长补短。曾一起参加河南省国术运动会比赛,王以红拳精彩表演名列前茅。

王来潮在河南传授十大盘功、大小红拳、炮捶、七星、鸳鸯八挂腿、醉八仙、子棍、八仙棍、四门双刀、单刀进枪。并汲取“苌家拳”(苌乃周所创)的伸缩吞吐、仰俯高下、陡然折返的身法,改编了红拳六合刀、枪、剑、棍、拳系列,在正统红拳风格基础上锦上添花。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6)

武术家张桐

著名武术家张桐在王来潮红拳六合刀套路的基础上,以正、侧、勾、挂、撩、抹、翻身压刀为主干组合,编制成套,以国家武术表演队的名义,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央领导人表演此刀法,赢得赞誉。

六十年代,刀家上海邵善康、山东徐学义、辽宁徐其成等向张桐先生学得此刀法,广为传播。后人曾赞颂:六合刀法世无双,精妙绝伦气昂昂,怀仁堂中曾惊起,至今武林赞诗张。王来潮的入室弟子有洛阳卢少青、王鹤同、杨凤中等。1943年王来潮殁于宝鸡。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7)

红拳宗师杨杰

民国时期,西安红拳影响较大的高派名家赵彦标,主要传人有王江海、程振荣(庆娃)、王振海、王福庆(东娃)、魏龙秀、郑兆麟、焦倌、铁彦标、“老户”等。

这个时期,西安的高派名家还有大雁塔的马武,主要传人小寨卜忠信;德福巷张四(铁胳膊),主要传人其子张伯平(阔娃)和姚振乾;药王洞张鸣岐(张老四),其主要弟子有张悦侠;长安杨天成、高桥李万;香园老四,其弟子程建荣(六平)。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8)

红拳传人胡景翼

民国时期,在陕西各地区的红拳名家还有凤翔的杨岳彪、王占元,周至的杜绍棠,兴平的郭天福,三原刘志和、秦存煕,蒲城的全松山,渭南陶志录、顾万德,彬县狄汉印等。另外还有邢派名家咸阳两渡寺的冯老五。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29)

建国后红拳代表人物有,西安地区任茂春、刘志海,长安的曹彦武、阮洪勋,蓝田的王东曹、王国栋、户县张金仲、郭虎臣,榆林苏德贵、绥德的刘兴汉、宝鸡的董青山、凤翔的李金山、咸阳的冯志勤、泾阳蔡定辉、魏龙秀、兴平杨善山、三原向彭宗、耀县王希真、安康瓮同翔、镇安程礼门等。

西北的武术拳种(起源于关中的中华武术)(30)

唐亡以后,文化中心东迁,关中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红拳,外地拳种进入陕西很快就会被红拳化,失去本来的面目,如陕西红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只是套路的名而已。

红拳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的热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陕西城乡习拳者几乎全练红拳,可以说当时每个村都有习练红拳者,练红拳的拳师,把红拳和农村的过会、玩社火、秦腔融为一体,已成为陕西城乡主要的健身娱乐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