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陪伴开封人已逾千年西瓜之于开封,就如同一首传唱了千年的童谣,每到夏季,开封城树荫下、院落里无不弥漫着西瓜甜甜的味道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把在炎热的季节里吃上一口脆甜的沙瓤西瓜当成醉人心魄的享受,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碧漫凌霜卧软沙?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碧漫凌霜卧软沙
西瓜,陪伴开封人已逾千年。西瓜之于开封,就如同一首传唱了千年的童谣,每到夏季,开封城树荫下、院落里无不弥漫着西瓜甜甜的味道。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把在炎热的季节里吃上一口脆甜的沙瓤西瓜当成醉人心魄的享受。
“萧山石榴砀山梨,汴梁西瓜甜到皮。”这句夸赞汴梁西瓜的民谚已经流传了上百年。据记载,西瓜在开封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的宋代。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8月到达北宋旧京城开封时正值西瓜上市。在一片瓜田,范成大难却瓜农盛情,几块下肚,顿觉暑意全消,便欣然为瓜农赋诗《西瓜园》一首:“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前一句描述西瓜盘藤、喜沙土的生长特性,后一句反映出在宋时,起码在北宋东京城吃西瓜已属寻常之事。这也许是世上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为开封西瓜的题诗。
西瓜讨人喜爱缘于其消暑佳品的难以替代性。由于古代交通之不便,对于中原人、北方人来说,南方累累夏果只能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解渴之梅,西瓜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中原人、北方人盛夏解渴首选佳品。历代文人骚客以西瓜为题的吟咏就充分反映了人与西瓜的不解之缘。元人赵善庆在题为《西洋瓜》的诗中写道:“竟传异种远难详,且剖寒浆自在尝。因产西方皆白色,为来中土尽黄瓤。”看来这位诗人对西瓜的来历比较了解;明诗人李东阳在《如贤馈西瓜及槟榔》诗中写道:“汉使西还道路赊,至今中国有灵瓜。”这两句也写出了西瓜的来历,比赵善庆更进了一步,指出是汉朝使者从西域带回,西瓜称谓也就有了来历。有考据的,更多的是写吃西瓜的快感的。清初词人陈维崧有一首《洞仙歌·西瓜》词称得上是古代咏西瓜诗词中的精品:“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读后令人油然产生馋涎欲滴之感。元代诗人方夔的《食西瓜》一首更耐人寻味:“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向穷通。”诗中“缕缕”和“痕痕”两句描写了人们吃红瓤西瓜时的情景:“牙生水”和“骨有风”两句,更把酷暑吃西瓜时那种快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
长期的都城地位打造了开封引领风气之先的传统。开封地处中原腹地,气候温和,夏季雨水均匀,加上因黄河泛滥改道而沙土地日益增多,这是开封西瓜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对西瓜独钟千年的喜爱,又使开封人将西瓜视作天赐,精心培育,大力推广,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封人对西瓜投入更多的心血,开封西瓜的科研水平、品种资源优势均位于全国领先地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西瓜新品种中曾有60%以上是以开封西瓜为母本培育出来的。农用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使开封西瓜产量不断提高,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对西瓜品种的不断改良,终使开封西瓜形成“皮薄、沙瓤、汁多、爽甜”的地域特点,赢得“汴梁西瓜甲天下”的美誉。1980年,开封科技人员培育出的“汴梁一号”和“中汴一号”,在1981年全国西瓜评比中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五名。在1986年北京西瓜评比会上,开封西瓜一举夺得前三名。在1991年全国首届西瓜评比会上,“开杂二号”、“丰收二号”、“汴宝”、“汴梁7号”、“郑引301”等5个新品种分别被评为全国第十一名、第九名、第六名、第二名、第一名,获奖数目在参评者中名列榜首,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作为全国三大西瓜产地之一,开封西瓜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3.8万亩发展到目前的60万亩,单产由1500公斤提高到近3000公斤。1991年开封被原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西瓜良种繁育基地”,1992年开封西瓜被授予“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009年获得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开封西瓜这个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畅销北京、上海、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并出口苏联的地方特产,现在不仅畅销全国,而且已经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
本栏目稿件均选自河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成果汇编——《品味河南农产品背后的故事》
主 编:陈丛梅樊恒明副主编:叶新太黄继勇
崔 敏史俊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