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连长”探亲记

“这都快中午了,怎么还没到?”新疆克孜勒苏军分区迈丹边防连副连长欧阳华毅显得有些着急。

欧阳华毅在门口等的人叫王凤书,是新疆克孜勒苏军分区原迈丹边防连第十任连长。时隔30年,老连长要“回家”探亲了。

老排长儿女和退伍老兵共忆父亲(时隔30年黑连长)(1)

讲述哨所发展变化。孙家奇 摄

1976年,19岁的王凤书响应国家号召从河北邯郸入伍,下连后被分配到迈丹边防连,成为一名戍边战士。

迈丹边防连位于祖国西部边陲,30年前,这里到处都是荒山戈壁,贫穷落后,几户村民零零散散居住在山脚下,几乎看不到绿色。一起入伍的29名同年兵,先后复员返乡,只有王凤书扎根山沟,在这里一干就是10余年。从农村走出来的他能吃苦、甘奉献,很快便在连队崭露头角,成长为一名军事训练尖子。

由于军事成绩优异,王凤书先后在迈丹边防连当上了战斗班的副班长和班长。1978年提干,1980年他再次申请回到了这里,先后担任迈丹边防连排长、副连长、连长,期间多次带领连队完成了边境重大演习和抢险救灾任务,个人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还被原兰州军区授予“老边防老高原老基层”荣誉称号。

老排长儿女和退伍老兵共忆父亲(时隔30年黑连长)(2)

扎根树前讲戍边故事。

王凤书不但带出了优秀连队,还与驻地牧民群众建立了深厚友谊。这个皮肤黑瘦,身体敦实的王凤书,被高原上的紫外线格外照顾,时间一长,他的皮肤更黑了,以至于他骑马巡逻都不愿骑黑色马。

驻地牧民私底下给他起了个“黑连长”的绰号,“黑连长”在边防线上越叫越响亮,王凤书也慢慢地习惯并喜欢上了这个绰号。

后来,王凤书身体出现问题,不得不向组织递交了转业报告。

离队的前一天,从未在困难面前落过泪的王凤书,站在扎根树前哭得像个孩子。当时他与连队的几名老兵立下约定,返乡后,每隔10年回来探亲一次。前两次他都因身体原因“失约”了,这次他主动联系老战友一同前往迈丹边防连“探亲”。

老排长儿女和退伍老兵共忆父亲(时隔30年黑连长)(3)

走上戍边楼。

当汽车拐进迈丹村的柏油路上,王凤书和几名老兵看到,当年那个贫穷落后的贫困牧民村,如今已变成美丽富裕的致富村。看到牧民在村头田地忙碌的身影,王凤书的心里更高兴了。

“找到了!找到了……”四级军士长徐海涛急匆匆地跑回来向副连长报告,“老连长被牧民‘抢’走了!”原来,车辆刚一入村,“黑连长”就被村口忙碌的牧民群众给接家里去了。

走出牧民家,从迈丹村到迈丹边防连,王凤书走得很慢,生怕步子快了来不及拾起当年那一段段回忆。走过感恩碑、穿过戍边林、沿着爱民渠,他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慨。

站在连队大门口,王凤书和几名老兵情不自禁地说道:“我们对这条柏油路很陌生,但对旁边的山很熟悉;我们对这个村子变化很陌生,但对这里的村民很熟悉;我们对这里的官兵感到陌生,但对迈丹边防连的精神很熟悉!”

老排长儿女和退伍老兵共忆父亲(时隔30年黑连长)(4)

戍边石前话传统。

进了荣誉室,王凤书和几名老兵在一张“黑白”照片前停住了脚步。他的思绪回到从前,和村民一起向官兵讲述了那场多年不遇的雪灾。

那天,迈丹村一位村民冒着大雪急匆匆地跑到连队寻求帮助。当时接连几天的大雪把整个迈丹村地区几乎埋了起来,由于屋顶的积雪清理不及时,很多村民房屋都被压塌了。旁边山体已经发生多次雪崩,山脚下的村民和牲畜需要进行紧急转移。

得知情况后,王凤书立刻和连队官兵投入到了抢险工作中,全力抢救当地的村民和牲畜,工作持续了三天三夜。后来,王凤书由于体力透支晕倒了,醒来后,得知老乡们全部安全转移了,他才安心,继续休息。

回忆时,王凤书几度落泪,抢险救灾的感人事迹让官兵备受感动。

夕阳西下,站在哨楼上,年过花甲的王凤书眺望着远方的巡逻路,回想起当年那个曾经骑在马背上的“黑连长”,一股戍边守防的热情又一次在心头激荡……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刘慎 周超

编辑:胡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