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张逸菲/文 见习记者 宋若旻 图/视频

1966年,随着作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父亲的离世,安阳市西洪沟村村民赵中福接下了爱党拥军的接力棒。这份诺言通过他与父亲的身体力行,已经传承了近七十年。

如今86岁的他,自2008年不能干农活开始,就与妻子张娥梅一起,将织围巾作为专职工作,他们织的几万条围巾陆续被运往祖国的边关,围系在边防士兵们的脖子上。

一台织布机一天能织多少斤布(80多岁河南老夫妻织数万条围巾送给边防战士)(1)

“你要把爱党拥军的精神,向孩子们传递下去”

1943年,年仅8岁的河南省安阳市西洪沟村小村民赵中福,怀揣着一封封重要信件,冒着阵阵枪林弹雨,穿梭于相邻两个根据地之间。

彼时的赵中福,还不知道这一张张小纸条意味着什么。他只知道,母亲在他贴身的小衣上,结结实实缝了个布兜,父亲扶着他的肩、看着他的眼睛庄重地说,“把信送过去,碰到危险,就把纸咽进肚子里。”

于是,1943年到解放前的无数个黑夜里,不时能看见赵中福小小的身影,他熟练地穿梭于两根据地之间。一次突然的两军交火,让他险些送命---他踉跄地躲进封锁线旁的小水沟,待周围安静后探出头去,发现原来站立的地方,赫然被炸出了一个深坑。

童年记忆的碎片,在1966年,才被即将离世的父亲赵临年在病床前一一拼凑起。

父亲告诉赵中福,自己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代号“顶针”,1941年春,共产党员郝生辉通过组织读书会的形式,联络进步知识分子,于当年秋天发展其与另一位青年入党,成立了当时龙泉一带第一个党小组。

“父亲告诉我,之所以选择我来运送信件,是因为大人送信目标太大,送信时必经日军炮台,极易被日军盘查,”赵中福回忆,“而当时党小组的三人中,只有父亲一人有孩子。”

解放后,家里越来越好的生活,让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赵临年,越来越感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为人民带来的好处。

在抗美援朝期间,他还带领全家,为从安阳出发的士兵们纳鞋底、缝制棉鞋……他更是在临终前,用尽全力紧握儿子赵中福的手,“在危险面前,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士兵们冲到最前面……你要把爱党、拥军的精神传递下去,让孩子们都知道,是谁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几十年间,为边防士兵送温暖

早在1954年,赵中福就入了党,如今86岁高龄的他,已经是安阳市龙安区西洪沟村党龄最长的党员了。

他从没忘记父亲的嘱托。但在改革开放前,家中条件不好,他所在的西洪沟村,虽与隔壁东洪沟村相邻,但恰恰处于丘陵和平原的交界处,庄稼地是旱地,收成不好。年轻时,他们经常需要到邻村水浇地旁,捡别人不要的玉米、棉花,满足家用后,赵中福和妻子张娥梅将省下的材料,制成棉布,找机会送给有需要的士兵。

改革开放后,家里的条件慢慢好了起来。赵家人丁兴旺,老两口有五个孩子。附近的王家岭煤矿赫赫有名,赵中福琢磨着做起运输生意,从最初的拖拉机,再到后来的四轮车,他一步步操持着家里的生意,将煤炭运往鹤壁、以及安阳市的发电厂、燃料公司。

张娥梅在家负责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也与村里其他农妇一样,在农忙时侍候家里的田地。即使这样,两口子拥军的心还没停歇,只要有空,摆放织布机和纺车的堂屋里,总能响起吱嘎吱嘎的声音,这是伴随小儿子赵红亮幼年成长的“交响乐”。

赵红亮忆起,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逐渐成型的粗布上,棉线的纤维和空气中的灰尘彼此交织着,仿佛在跳一曲和谐的圆舞曲,他看着母亲娴熟地在织布机前推拉,情不自禁地问,为何她总坐在织布机前,家里的布明明够用。

“在给解放军做啊。”母亲听到小儿子提问,暂停了手中的工作,她双眼含笑,“红亮,以后你也要同哥哥姐姐一样,像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新中国来之不易,很多士兵们守卫祖国,那里天寒地冻,我们要给他们送去温暖。”

“多织一条,就能多给一个人”

2008年,70多岁的老两口身体逐渐出现问题,赵中福血压高、张娥梅的腰也不好,农活做不了了,两人一合计,专职给边关战士织围巾,“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赵中福对河南商报记者说。

迄今为止,赵中福夫妇织好并送出几万条围巾,几十年间,家里共用坏6台织布机,这些织好的围巾,都被送到祖国的边关,或者偏远山区气候环境不好的学校。

10月12日,河南商报记者一行来到西洪沟村赵中福的家中,只见东边的堂屋南侧,摆放着一台老旧的织布机和纺车;堂屋东侧,则是一面不计其数、五颜六色的毛线墙;北侧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边防线上,密密麻麻被画上了鲜艳的五角星,这是赵中福两口的爱心围巾去过的地方。

“哪里都不能少。”赵中福用手轻轻摩挲着地图,“边防冷啊,战士们年纪都不大,为祖国人民守着边关,有家也暂时不能回,真辛苦,多织一条,就能多给一个人。”

一台织布机一天能织多少斤布(80多岁河南老夫妻织数万条围巾送给边防战士)(2)

紧挨着北墙,还有一个放满毛线和纸箱的小屋,快垒到屋子一大半高的纸箱里,都是老两口已经织好,但还未寄出的围巾,它们被整齐叠放好,每条毛巾上都有小卡片,上面写着,“致:最可爱的人”。

箱子外侧还贴有已经打印好的收件地址,遍布祖国西北、西南、东北各地。

“这些边防哨所,都是我们在电视上看的。”赵中福向河南商报记者解释,“后来还让孩子们帮我们找地址,找到一个,我们就寄一个。现在不像原来,越来越多人收到围巾,还给我们寄来东西。”

赵中福指向堂屋一角,木架上整齐摆放着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纪念品,有西藏的哈达、新疆的花帽、某驻地的一块石头以及各种感谢信,“我不求回报,他们不用给我寄东西,只要给我说一声,围巾收到了,我们就满足了。”赵中福咧嘴笑着说。

一台织布机一天能织多少斤布(80多岁河南老夫妻织数万条围巾送给边防战士)(3)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二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从父亲赵临年手中,将爱党拥军的接力棒传递给了子女。

小儿子赵红亮,自2006年从海南大学毕业后,就放弃回河南老家做公务员的工作,选择国家级贫困县,白沙黎族苗族自治县南开乡,开始了他的志愿服务生涯。

早在2002年初,他就将课余时间都用在公益事业上,主动到儋州市偏远的敬老院做义工。

“那时候还叫收容所,不止老人,还有不少弃婴和身体患有残疾的儿童。”赵红亮对河南商报记者说,他不仅自费购买儿童图书、玩具,还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为学校周边的贫困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家教。2012年,他留在海南大学任教后,更同学长成立爱心社团,将自爷爷辈拥军的经历,传播到学生之间。

不仅如此,织围巾已经成为赵家大家庭聚会时必有的活动之一。赵红亮说,每次回家,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每人手中一个工具,边聊天,边织着围巾。

赵中福家西边的堂屋墙壁上,挂满了各边防哨所的回信,赵中福将信件裱在相框里,没事就看看。“眼睛不好了、耳朵也背,”一段话说多了些,赵中福有点喘,“看着战士们写的话,我就高兴。”

一台织布机一天能织多少斤布(80多岁河南老夫妻织数万条围巾送给边防战士)(4)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其中一名亚热边境派出所民警在信中如是写道,“对一名戍边人来说,我们平凡的工作能够得到远在几千公里外二老的肯定,即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经过商量决定,我们把这些围巾送给连队有小孩的官兵。”北霜岛全体官兵写道,“把您的温暖传递给大家,也作为一种传承,您和张奶奶利用大量时间一针一线编织成充满温度的围巾,寄托着对我们的无限希望和重托,也彰显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请您放心,有了您的支持,我们一定会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用实际行动守好祖国的万里海疆,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十一国庆假期前,央视新闻来到了赵中福家,他们带来边关士兵们为老人录制的视频。

视频中,身着迷彩棉服的年轻士兵们,头戴毛帽,正中是擦得闪亮的国徽;他们的脖间,围绕着赵中福、张娥梅老人精心织就的围巾,围巾多是极正的中国红,士兵们列队、站得笔直,身后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广袤的祖国母亲和她的子民环绕着他们,他们庄严喊出,“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不仅如此,央视的记者们也记录着二老将围巾和一些体育用品,寄给了远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小学。

当几箱载满二老暖意的围巾、体育用品跨越祖国四千里,顺利抵达玉麦乡小学,校长格桑朗杰将一箱箱物品搬进了学校,小朋友们顿时像小家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围绕了过来。他们争先恐后的给周围小朋友传递箱子里的礼物,眼里、脸上都是毫不吝啬、快要溢满的欢喜。

格桑朗杰想送给赵中福、张娥梅老人一份特殊的回礼。周一一大早,他带领着玉麦小学的小豆丁们,站在西藏广阔的天地间,通过手机视频,连线赵中福夫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朝气蓬勃的小学生们站在带有玉麦乡标志的山坡上,四周丛林环绕;不远处,巍峨的山脉像坚不可摧的卫士,安静挺拔地注视、守卫这片土地。

“我特别开心。”10月12日,在西洪沟村的家中,赵中福回忆起那次特殊的升旗,眼眶湿润、漾起皱纹、岁月的沟壑中,都表达出老党员内心的妥帖和满足。

国歌声回荡在广阔的山地和湛蓝的天际间,孩子们稚嫩又洪亮的声音,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包括了手机这头的赵中福、张娥梅夫妇。

只见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站得板正,他们庄严地向远方致意,跟随旋律清唱——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编辑:吕瑞天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