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皇后的唯一的嫡子永琏去世后,迫于家族压力,她让太医帮自己催孕,终于又怀了一个嫡子,这个孩子来之不易,在母体中就虚弱,还偏偏是个早产儿,但这并不影响他受到关注和宠爱,甚至是寄托和期望。
由于来之不易,所以更加珍惜,加上他的出身又是嫡子,皇上对其非常重视,一出生便赐名永琮。琮,有为祭地的礼器,又有继承宗业的意思,明眼人一瞧都知道皇上这是有立太子的心思。
加上这孩子虽然早产,但可巧赶上了好契机。当时正是京中大旱,皇上没有办法,举行了大雩礼祈求降雨,就连太后都带领各嫔妃去安华殿祈雨,可就在这个时候,传来永琮降生的消息,天公打雷降雨,是为详兆,更赶巧的是,那天还是佛陀降生的日子。
如此这般,也难怪皇上高兴地不得了了。
与之对比的是嘉妃,在生产那天不仅难产还偏巧赶上了中元节,那日永琮啼哭,皇后自顾不暇,只派了接生姥姥去帮嘉妃,皇上更是忙于公务连瞧都没去瞧一眼。
而且孩子生出来后也只是在满月的时候让内务府拟了个名字叫永璇。嘉妃说“璇,美石次玉,便是连玉都不如!”更比不上永琮一出生便是皇上亲自给起的名字。
不光如此,因为永琮身体孱弱,皇上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看这可怜的小宝贝,心疼得紧,可却在永璇出生后一次也没有去看过。
而就是这般宠爱,才会在孩子出事后更加痛苦难耐。
那日皇上正要和如懿就寝,便传来消息,称七阿哥被乳母传染了痘疫。
皇后不让任何人带走永琮,但为了紫禁城众人性命着想,皇上只能劝解皇后,不过却下令不许让永琮出宫,只将他留在撷芳殿。
除夕前日,皇后担心七阿哥,不眠不休地守在撷芳殿门口,皇上也跪在佛堂前滴水未进,十分忧心。这时,七阿哥薨了的消息传来,皇后听后支撑不住,瘫坐在地上泣不成声。
但这件事却无人敢告诉皇上,所以只有太后去安华殿说有事情告诉皇上。皇上称自己心系永琮,无心顾及其他事,其实心里已经明白到底是什么事情,只是不愿意接受罢了。
待太后告诉他永琮去世的消息后,皇上久久回不过神来,皇上始终不愿相信永琮已经走了的事实。越是疼爱一个孩子,在失去他的时候,越是接受不了。
但他是皇上,是天下之主,必须担负起天下的责任。
这个年过得并不安稳,年后皇上又迎来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东巡。
太后说秦皇汉武就有东巡盛举,又以登泰山封禅最为隆重。
东巡的释义是古代谓天子巡视东方,出自《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昭告天下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儒生们对此议论纷纷,所以典礼难于施行。见此,秦始皇绌退了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辞称,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等等
总的来说都是在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四面环刻,颂辞刻了整整三面。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所以封禅的目的往往是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同时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秦二世胡亥嗣位后,于元年(前209年)也曾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也曾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
包括后期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举行过封禅仪式。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是从考古资料看来,它的起源又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
而它的起源多和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因为那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所以即便皇上沉浸在失去永琮的悲痛中,也只能打起精神来准备东巡,更何况这还是他登基后的第一次东巡。
END
本期看点:东巡 泰山封禅
欢迎关注我,从影视入手,聊些有趣的文化。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