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族累世显贵,户列簪缨,在靖康之变后南渡钱塘;

他的行事不拘法度,率性而为,时人以其行为怪诞,呼其为“梁风子”;

他的画名享誉朝野,宁宗赐以金带,以彰其名,他却将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

他的画作淋漓飘逸,意笔了了,开创了大写意人物画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就是梁楷。

先来欣赏一下他最出名的两幅画《太白行吟图》和《泼墨仙人图》。

梁楷泽畔行吟图 梁楷泽畔行吟(1)

李白行吟图 南宋 梁楷

此图惜墨如金,用笔极粗减,衣纹以潦潦数笔迅捷刷染而成,只有头部使用细笔勾描,线条极为果断凌厉。 全幅虽然以淡墨为基调,却在须、鞋履与领口袖裾处略施浓墨,收紧画面的张力,在诗人吟诵步行的飘逸悠然中,掺入了些许萧然严肃的气息。

其实,“李白行吟图”这个画名是后人加上去的,我们可以把画中的行吟之人当作李太白,也可以是屈原、太史公、杜子美、李义山、苏子瞻、辛稼轩、陆放翁等等,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

梁楷泽畔行吟图 梁楷泽畔行吟(2)

泼墨仙人图 南宋 梁楷

画中这位仙人的整体几乎是以水墨泼写,写尽了仙人醉步的姿态,简单的笔触却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简单的笔触却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 不拘形似的画法,表露出了画者创意的奔放,也为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

我们现在欣赏梁楷的作品,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禅宗对他的影响。

禅宗分为南北二派。北宗尊神秀为领袖,强调“拂尘看净”,主张“渐悟”。南宗奉慧能为领袖,主张心性本净,强调“无念”、“无相”,“即心是佛”,“见性成佛”,被称为“顿悟”。

六祖惠能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梁楷泽畔行吟图 梁楷泽畔行吟(3)

六祖撕经图 南宋 梁楷

画家把六祖藐视佛教旧传统时那种玩世不恭的狂态,用干枯的焦墨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线条方折细劲,僧衣用线简括削劲,松针、树枝用笔爽利干净,眉眼五官和经卷则以淡墨略作勾画,六祖慧能撕经时狂颠和玩世不恭的神态已跃然纸上。

梁楷泽畔行吟图 梁楷泽畔行吟(4)

六祖截竹图 南宋 梁楷

此作的内容是表现禅宗六祖慧能在劈竹的瞬间顿悟禅机的景象。作者扼要精准地描写出六祖劈竹的动作,表现南宗禅强调从行住坐卧等日常生活中自然顿悟的道理。六祖的衣纹以所谓的“钉头鼠尾”描成,这种描法肇始于马远,梁楷将之援为己用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其特有的衣纹风格。图中的背景树石以乱柴般的粗笔擦染而出,反映了逸品山水中使用“蔗滓草结”之属作画的技法。

梁楷泽畔行吟图 梁楷泽畔行吟(5)

布袋和尚图 南宋 梁楷

梁楷在临安时,常常和灵隐寺一带的著名禅僧,如北硐居简、大川普济、虚堂智愚和偃溪广闻等等人相互交游。 因此,在他的绘画风格中,也就具有画院的工笔设色与禅宗的水墨逸品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

禅宗传到日本后,梁楷的作品大受推崇,被列为国宝级的文物,以至于他的作品大都收藏在日本。

梁楷泽畔行吟图 梁楷泽畔行吟(6)

仿梁楷黄初平图 日本 雪舟

这是日本画家雪舟模仿梁楷画作,所做的黄初平图,可见日本人对梁楷的尊崇程度。

梁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他不仅善画道释人物,其它诸如雪景山水,秋林寒鸦,渔隐观瀑等题材的作品也十分精绝。

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绘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把“逸格”置于其他三格之上,使“逸格”成为书画评品的最高境界,梁楷的诸多作品可以说是“逸格”的典范。

梁楷泽畔行吟图 梁楷泽畔行吟(7)

泽畔行吟图 南宋 梁楷

图中远处的山峰隐隐约约,后渲染的淡墨似云似雾绵延出了山石与彼岸,深秋芦苇业已枯黄,随风摇摆,右下角一岸斜坡上,一位高士手拄竹杖,迎着寒风,似行似吟,前方一片空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