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九子
龙,是中国的“图腾”,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长。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那么,这龙的九子都是什么样子呢?
第一子 囚牛
囚牛,音[ qiú niú ],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囚牛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祂不嗜杀不逞强,专好音律。
《治世余闻》有云:“囚牛,龙种,性好音乐”。明陈仁锡《潜确类书》记载:“囚牛好音,形琴瑟上。”
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有祂的雕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囚牛是所有演奏家、作曲家、歌唱家的好朋友,能给人们带来灵感,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妙音之声和艺术之美。
第二子 睚眦
睚眦,音[yá zì],在龙之九子中排行老二,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古代武器上的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祂的雕像。这些武器装饰了睚眦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睚眦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的武器上,从而更显威严庄重。
睚眦在古籍中常用作“忿恨”、“憎恶”之意,如《战国策 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汉书 孙宝传》:“我与穉季幸同土壤,素无睚眦”。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刘先主志》:“正既临郡,睚眦之怨,一餐之惠,无不报复”。清魏源《圣武记》卷七:“毋挟枪矛,寻睚眦以酿衅”。
睚眦虽说凶猛异常,但也属嫉恶如仇、重义轻生的瑞兽,祂并不滥杀无辜,自身的威势令一切邪魔都无法靠近,所以具有很强的辟邪、驱魔的作用。
睚眦是带有正义之师性质的军队、警察、武装团体的保护神,助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三子 嘲风
嘲风,音[ cháo fēng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龙生九子之第三子,常以其形状作为殿角的装饰。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常用来象征祥瑞,台角上的走兽是祂的形象。
嘲风在古籍中多有记载,李东阳《怀麓堂集》:“龙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坚瓠集》:“三曰嘲风。性好险。殿角走兽是”。《窦存》:“凡九种,皆一龙所生子也,三云嘲风,好险”。《明语林》:“三曰嘲风,好险,以置殿角”。《养生导引秘籍》:“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
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在宫殿安置嘲风,也会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祂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能起到祛邪、避灾的作用。
嘲风好险,能预知未来,趋吉避凶,是一切从事高危行业、极限运动,安全防护、战略规划、市场预测、风险防护等职业人士的守护神兽,能保平安、知趋势、避风险、获先机。
作为龙生九子之一的嘲风,还有另外一个称号:犼。祂和嘲风虽是同一种瑞兽,但寓意、用途却有所不同。犼,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位居北方的瑞兽,英武勇悍,强健威猛,战斗力爆表,有“一犼可斗三龙二蛟”之说。在外形上,犼四肢强健有力,弓腰挺臀,威武轩昂。前腿直立、后腿左右分开蹲坐,昂首怒吼,有随时腾跃奋起之势,浑身上下透出一股摄人心魄的英武和霸气。
犼的身形矫健,其头如龙,身如雄狮,足如豹,有火绕体,无翼而飞,踏水奔腾,蹄下不波,极其勇猛。犼有守望的习惯,常对天咆哮,所以取名“犼”,俗称“望天犼”、“朝天犼”。
传说中犼与女娲、昊天、伏羲一同被称作四大古神之一,据说犼极有灵性,祂每天蹲在宫殿外的华表上,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
面南而座的犼是专门守候皇帝出巡的,每当皇帝久出不归,荒淫作乐时,祂就会呼唤皇帝:“国君快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盼望你回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犼为“望君归”。
面北而座的犼则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举动,如果皇帝久居宫中,不理政事,祂们便会催促皇帝:“国君快出宫体察民情吧!不要总呆在宫中享乐,我们盼望你出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又称犼为“望君出”。
犼有强大的风水功能,能替供奉祂的主人避妖邪、挡煞气、驱除群凶、拔除不祥、聚财、守业、镇宅。正因有如此神力,望天吼才能高踞于有云朵及盘龙衬托的天安门华表上端,与天地神灵、列祖列宗一同享受人们世世代代的顶礼膜拜。
第四子 蒲牢
蒲牢,音[ pú láo ],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祂的形象。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祂就吓得大声吼叫,希望借此赶走鲸。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者”,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做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与蒲牢有关的文字,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东都赋》:“于是发鲸鱼,铿华钟”。三国时期薛淙在《西京赋 注》记载得更为详细:“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后人由此以蒲牢为钟的别名。
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寺钟暝》写道:“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而到了明代,文人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又将蒲牢明确为龙子:“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蒲牢性善、活泼、喜传佳音慧语,能令人美名远扬、名满天下,给人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福报,祂通过钟声为众生消减障碍、提升智慧,是一切从事播音、主持、声乐等行业人士的守护神兽。
第五子 狻猊
狻猊,音[suān ní],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祂的形象。
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已经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祂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而坐或盘腿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祂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相传狻猊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狻猊也多出现在熏香炉上,随着淡淡青烟的升起,静观世间的浮华与起落。狻猊性沉稳,刚毅睿智,进退有度、动静有常,能给人带来智慧与平和,是修身养性、求佛问道之人的守护神兽。
狻猊是瑞兽天狮的别称,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所喜爱,若想了解更多关于狻猊的信息,请参见天狮的介绍文章。
天狮(点击打开天狮的链接)
第六子 赑屃
赑屃,音[ bì xì ],又名霸下,形似龟,龙之九子中排行第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形象。
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祂,祂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赑屃驮着。
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
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能给人们带来健康和福气,祂还能培养人的毅力,使人们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祂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在古籍中,赑屃出现的频率较多。《文选详注》:“赑屃,作力之貌也”。《胡子衡齐》:“假令龙如赑屃能负重,则技止龟趺而已”。《明语林》:“八曰赑屃,今以镂碑缘”。陆文量《菽园杂记》:“古诸器物异名,赑屃其形似龟,性好负重,故用载石碑”。
赑屃吃苦耐劳,性格沉稳,是所有职场人士、工薪阶层的守护神兽。
赑屃是瑞兽龙龟的别称,其力抗千斤的形象广为人知,若想了解更多关于赑屃的信息,请参见龙龟的介绍文章。
龙龟(点击打开龙龟的链接)
第七子 狴犴
狴犴,音[ bì àn ],又名宪章,龙之九子中排行第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形象。
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祂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祂的形象,祂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狴犴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
狴犴在古籍中的记载有,《天禄识余 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龙经》:“狴犴好讼,亦曰宪章”。清胡式钰《窦存》:“一狴犴,此兽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也”。
狴犴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是公正的化身,能助人明辨是非、消灾免难、冤情昭雪,是所有公检法人士、律师等的守护神兽。
第八子 负屃
负屃,音[ fù xì ],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龙生的第八个儿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边的文龙是其形象。
中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笔画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祂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祂们互相盘绕着,看上去似在来回游动,和底座的赑屃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负屃好文,能助人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是一切读书人、学子、作家、诗人的守护瑞兽。
第九子 螭吻
螭吻,音[ chī wěn ],又名鸱吻、鸱尾,为龙之第九子。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形象。螭吻外形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像这种吻兽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护宫殿。
早期螭吻是类似鱼尾巴的形式,那时祂的名称叫“鸱尾”。鸱尾是在晋代以后出现的。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佛经所称的两神的座物摩羯鱼传到了中国,便叫做鸱鱼。南北朝时的鸱尾形象在云冈龙门石刻中多见,许多文献资料上也有关于鸱尾的记载。晚唐以后,鸱尾由原来的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尾巴比较短,张大口,正吞着屋脊,尾部卷起上翘,因此这时的名称也由鸱尾改变为鸱吻或叫吻兽。
螭吻在佛家为护法,有驱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是所有消防人员、警卫等的守护神兽。人们常把祂用作建筑物的装饰,尤以作屋脊镇火的兽头为多,做张口吞脊状,并佩戴一宝剑。
螭吻是瑞兽鱼龙的别称,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若想了解更多关于螭吻的信息,请参见鱼龙的介绍文章。
鱼龙(点击打开鱼龙的链接)
龙之九子历史上并没有权威的定论,所以存在多个版本,其出处有《怀麓堂集》、《玉芝堂谈芸》、《戒庵老人漫笔》等。除了上述提到的九子外,历史上的龙子还有:饕餮、椒图、蚣蝮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并非特指龙仅有九子。我们也将其他历史上出现过的龙子略作介绍:
饕餮
饕餮,音 [ tāo tiè ],是传说中的龙子之一,形似狼,好饮食。饕餮是食量特大的神兽,人们将贪于饮食的人称为饕餮之徒。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
饕餮在文学作品里多作为神话形象出现,而除了书中记载,大量殷商青铜器的纹饰上也能找到饕餮的形象,人们把青铜器上睁着眼睛,张着嘴的纹饰名为饕餮。历史上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上都有饕餮纹饰。不过饕餮纹的样式并非一成不变,饕餮装饰纹样是兽面形象的总称,经过变形,有的分别以虎、牛、羊等几种动物为原型,主要截取其首足部分,经过夸大尖角、巨目、獠牙、利爪而成,更多时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的饕餮纹,最大特点是纹饰兽首有一对大大的眼睛。
饕餮纹不仅出现在青铜器上,还大量出现在贵族的生活中,用于房梁上、皮革上和帐篷上,甚至是在丝袍上。饕餮纹在古代的普及,象征“民以食为天”,这种夸张的面具常常出现在扉棱两侧,或者在器物腹部展开,是古人装饰的主导元素,饕餮是远古传说中最具视觉冲击力和神秘色彩的动物。
饕餮好饮喜食,是美食家,对从事餐饮、食品、农业行业的人情有独钟,是他们的守护神兽,要想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一定不要忘了祈求瑞兽饕餮的多多加持。
椒图
椒图,音[ jiāo tú ],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子之一。其身形像螺蚌,性保守,最反感别人进入祂的巢穴,瞪眼衔环为其形象。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辅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
椒图的举止和性情也和螺蚌非常类似,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闭紧,人们于是将祂供在门上,取“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另外椒图还因其面目狰狞、警觉性高以负责看守宅第,能辟除邪妖、镇宅守门。而且椒图沉稳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门上的铁环图案或挡门的石鼓浮雕,让其照顾该户人家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谨慎”的龙子。
椒图明清以前叫“铺首衔环”,具体浮雕形象是龙狮嘴里含一个圆环,访客可通过敲打圆环叩问主人是否在家。
椒图是所有警察、保安、安全、防卫工作者的守护神,主守卫一方的平安与和谐,给人们带来安全、幸福与康宁。
蚣蝮
蚣蝮,音[gōng fù],是传说中的龙子之一。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
蚣蝮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能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因此倍受百姓崇敬。古人多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一千年。千年后,蚣蝮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按其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以期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减少天灾损失。
蚣蝮也因其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亦多用于建筑物的排水口。在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宫殿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
蚣蝮是所有从事水利、桥梁、道路等工程人士的守护神兽,是传统瑞兽里的水利专家,能给人们带来安居乐业、海清河晏、交通顺畅。
貔貅
貔貅别称“辟邪”、“天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威猛的神兽,貔貅具有龙头、龙尾、马身、虎爪,形似狮子,行动如虎豹,形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其头生角并后仰。貔貅勇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汉书西域传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禄,两角者称为辟邪。”在古时貔貅是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现在比较统一,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突眼、长獠牙。
貔貅为古代五大祥瑞动物之一(龙、凤、龟、麒麟、貔貅),曾因做为远古氏族的图腾而被封为“天禄兽”。貔貅专为皇帝守护财宝,也是皇室的象征,称为“帝宝”。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又因貔貅专食各种恶兽、邪灵,故又名“辟邪”,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倾泻,只进不出,故可招财聚宝,神通特异。
相传貔貅喜爱金银财宝的味道,常咬回宝贝来讨主人的欢心,因而貔貅神兽有旺财的功用,还可用来驱邪、挡煞、镇宅。
而在传说中,貔貅是很久以前生活在西藏、四川康定一带的西域猛兽,具有极强的搏击能力。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它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当时姜子牙发现貔貅每天食量惊人,却从不大小便。而它唯一的排泄系统就是从其全身的毛皮里分泌出一点点奇香无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动物闻到这种奇香后无不争先恐后,不由自主跑来争食,结果反被貔貅吃掉。
又有传说,貔貅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据说貔貅的主食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珠光宝气,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到屁股,屁屁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所以貔貅能纳食四方之财,肚子就像个聚宝盆,同时还可催升官运。
传统文化对风水应用的传说
貔貅是财富、忠诚、勇猛的象征。自古人们都喜欢摆放或供奉貔貅,希望借此获得招财和辟邪的效用。
1、貔貅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将已开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运转好,驱逐邪气,有镇宅之功效。
2、貔貅有趋财旺财的作用。除助偏财之外,对正财也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3、貔貅有化解五黄煞的作用。五黄煞在风水上被称为是可怕的杀星,它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令人衰损,好运停滞。在五黄煞所到之处摆放貔貅,能够将其凶性化解,保佑人们身体康健、运势好转。
4、貔貅不要对着从外面进来的门,也不应该直冲着厕所。
5、貔貅的摆放不要对着镜子,因为镜子会产生光煞,这是貔貅的忌讳。
6、貔貅的摆放不要对着床,如果对着床的话会对自己不利。
7、貔貅不适宜摆放在露天、阳台、厕所、厨房、野外等空间当中。
8、貔貅不要摆在磁场大的环境中。磁场变换会影响到祂的气场,例如电风扇、磁铁旁都不适宜摆放貔貅。
9、清洁貔貅的时间宜为一年四次,在农历二月六日、六月二日、七月十四日和九月十二日。
10、貔貅一旦放好最好不要搬动,清洁时如需搬动貔貅,需用红布包起头部搬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