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泥土工—蚯蚓

如果到了乡下,当夕阳西下以后,庭园间就可以听得一种悠长的鸣声,相传下来,这叫作蚯蚓啼。其实那是蝼蛄的鸣声,却被蚯蚓冒充了,直到现代,多数人还没有把它分辨清楚。

我是一只倒霉的蚯蚓(还有千千万万个我)(1)

蝼蛄是一种昆虫,为麦类的害虫,能够像蟋蟀那样振翅发声。蚯蚓是一种环虫,为著名的益虫,不生发声器官,终身过着盲哑的生活。在乡下,这两种动物都是常见的动物,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人们辨不清它们谁哑谁响,这也可见我们相沿下来生活的糊涂了。

中国古代历史的蚯蚓文化

蚯蚓穴居地下,所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过的真是一种廉洁的生活。像战国时代陈仲子那样主张躬耕力行的人,也不足以比拟它的清高,所以孟老夫子说:"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在中国文化里,蚯蚓就是这样一直充当"正面角色"

我是一只倒霉的蚯蚓(还有千千万万个我)(2)

蚯蚓的洞穴

据著名动物学家达尔文观察,蚯蚓的穴通常垂直或带几分倾斜。穴的壁上涂有细泥,使坚固而且滑润,便于出入。穴的下端有一小室,是它居住的地方。穴中通常只住一条,在冬季多数群聚于一起,而且深入地下温度少变化的地方。蚯蚓掘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把身体的前端钻入泥土的间隙中,胀大起来,撑开泥土。用这个方法,在普通的地面上,经过15分钟,就可以隐身不见;在坚固的泥土中,要经过40分钟。

我是一只倒霉的蚯蚓(还有千千万万个我)(3)

另一种方法就是吞食泥土,用这个方法,依据它从肛门排出的的分量推算起来,在坚固的细砂土中,要经过25分钟,身体才能没入地下;通常向地下深处侵入,都用这个方法。泥土就是蚯蚓的食物,吞入体内,把有机物消化了以后,余下的泥变成粪,从肛门排出,堆积穴口,成功一个圆锥形的粪堆。这种粪堆都在夜间完成,在晴天的早晨,人们就能发现这种粪堆。

我是一只倒霉的蚯蚓(还有千千万万个我)(4)

强大的土壤更新能力

这种粪堆的大小,据达尔文的记载,能够达到4盎斯的重量,在非洲采集的某种蚯蚓的粪堆,状似红黏土的烟土,直立枯叶中。根据达尔文的计算,这种蚯蚓类平铺地面,1年可以厚6毫米,10年可以厚6厘米。结果把下层的泥翻到上层,上层的泥积压在下方,经过它的吞食,再翻到上层,循环不息而土质日趋细腻疏松,愈适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虽然只是一条盲哑污秽的蠕虫,但是它能引起地质上巨大的变化,推倒山丘,造成农地,真是人类的益友呢。

我是一只倒霉的蚯蚓(还有千千万万个我)(5)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身体柔软,皮肤外面分泌黏液,保持润湿,便于呼吸。平时避光趋暗,潜伏地下,就为避免体面干燥的缘故。夏季烈日下,常见有蚯蚓宛转于泥尘中,结果导致死亡,据达尔文观察这是蚯蚓受蝇类幼虫寄生的缘故。还有一些科学家则认为是神经机能的变化。原来蚯蚓的脑是避光的,腹髓是趋光的,如脑的机能衰退,就因了腹髓的作用,表现向光的动作。蚯蚓通常在地面上搜索食物或找寻配偶,并不全体离穴,总留身体的1/4在穴内。但夜间彷徨于地面也是常有的,达尔文认为这是探索新栖息处的举动。蚯蚓进行的速度,平时每1分钟可以走0.2米,快的时候可以增加2倍。地面上凡有泥土的地方都有蚯蚓栖息着,尤以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较为繁盛。

我是一只倒霉的蚯蚓(还有千千万万个我)(6)

广泛的分布和繁殖

据动物学家勃菜企尔的研究,每1平方米的森林地,可得蚯蚓90条,原野间可得140-160条。在高山上栖息着一种小型的蚯蚓,最高的记录达到2550米,即为植物生长最高的限度。高山的冰雪中另有一种小型的蚯蚓,它们吃雪中红色的单细胞藻类成长的在雨后的庭园间,积水中常有宛转延伸或死了的蚯蚓,这些蚯蚓多是淹死的,蚯蚓无法在水中生活。

我是一只倒霉的蚯蚓(还有千千万万个我)(7)

蚯蚓是雌雄同体的,但除极少数的种类,经过学者的研究,证明它能够自体受精的以外,通常都要异体交配,才能生殖。产下的卵包藏在卵囊内,这卵囊从环帯腺细胞分泌黏液凝固起来,身体向后退脱出而成。卵囊有种种形状,普遍都呈卵形或纺锤形:内含多数的卵,受自然的温热而孵化。

我是一只倒霉的蚯蚓(还有千千万万个我)(8)

蚯蚓的身体细长柔软,容易切断。例如田地中耕种的时候就会常被锄头所铡断。遇鹊等鸟类啄食时,幸而不被全体吞食,也往往受伤或只剩身体的一半。这种断了的身体,有强大的再生力;在身体前半部的切口,能够再生一个尾部;后半部的切口能够再生一个头部,这样一条蚯蚓就可以变成两条;假如再遇切断,仍旧可以再生。

我是一只倒霉的蚯蚓(还有千千万万个我)(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