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坑娃的生活小妙招(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1)

昨天上去去参加工作坊。我们先从李少成老师讲的九型人格之5号人格说起,院老师让我讲讲5号的人格特征。我讲了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点,其中提到一点:5号人格非常害怕被打扰,喜欢一个人安静的独处,而且行动力一般都不太好。讲到这的时候,我简单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

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明,比如说孩子往前走的时候家长发现前面有一个坑,害怕孩子掉进去,于是在孩子还没有开始行动前,就不断的唠叨:前面有个坑,前面有个坑,前面有个坑。这样会造成一个结果:孩子在还没走之前就先产生恐惧,因为家长不断提示前方有危险。这种恐惧,会使孩子探索着往前走时产生畏缩心理,迟疑不定。然后,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往前走时,如果一不小心崴了脚,真的掉进坑里了。家长可能会恨铁不成钢的喊叫:我说吧!我就知道前面有坑!怎么样,掉进去了吧!如果家长采用这样的教养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害怕打扰”、“行动困难”的结果。——不做,就不会挨骂;被叨扰的多了,就会泛化,对所有的“噪音”都很反感,只喜欢一个人清净。

当我讲完后,有一个家长提出了问题,她接着我刚才的话题,提出了她的一个困惑:当孩子往前走的时候,作为家长,确实因为人生经验和阅历更丰富,会看见前面的坑,而这个坑,很可能是孩子看不见的。难道我们都不能提醒吗?提醒了,就变成了诅咒,就成了干扰吗?最终结果,就会反而使孩子丧失行动力吗?

这个家长的提问很有代表性,也问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我谈谈我的看法。

坑娃的生活小妙招(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2)

一,并不是所有的提醒都不可以,所有的提示都是打扰。应该这样说比较准确:不恰当的提示才是打扰,才会造成与自己期望不符的结果。

这个不恰当,包括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强度以及不恰当的方式。

举个例子,还说前面有坑这件事。首先,家长看见孩子往前走的路上有可能有坑,这个坑是有可能会发生的,但同样,还有可能不发生。所以,这时候父母的担心,其实是来源于自己的焦虑,换句话说,父母的提醒,可能是因为自己不能承担孩子掉进坑里的结果(比如说孩子掉进去父母会心疼)。

发心,就错了。

带着自己的焦虑情绪,父母在孩子还未动身之前,就火急火燎的提醒,提示。这个提示的时间点,是错误的,是可能会造成孩子因为对行动恐惧,从而行动困难,裹足不前的结果的。(更何况,如果没发生,那这个提醒难道不更是多余的打扰吗?)

所以,提示的时间,不应该发生在孩子行动之前。孩子的行动,往往是对世界的探索,无论结果如何,在不造成大的人身危险和错误面前,父母应该首先看到的是ta的探索精神。这个探索精神在成人后很多都被阉割了,很多人成年后都变成了循规蹈矩,畏首畏尾的人。而之所以被阉割,恰恰是因为父母当初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在孩子行动之前,父母更多的应该给予孩子鼓励、支持。

孩子在行进过程中,当父母看到孩子的方向已经发生错误,越来越靠近前方的坑洞,这时候,可以做出适当的提醒。这里面涉及提醒强度和提醒方式的问题。

例如,如果只是简单禁止,不断呐喊:前方有坑,前方有坑,前方有坑。这种高频度的提醒,更像是一种噪音,极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和被打扰情绪。如果在告知前方有坑的过程中,再加上恐吓,对坑洞可怖性的渲染等等不良的方式,就会使正在行进中的孩子感觉前方危险,裹足不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关键的词,叫引领。我们不是简单的告诉ta前方有坑,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帮ta看见前方的坑。

引领和提醒最大的区别在于,引领是启发孩子的自主能力,启发ta自己开动脑筋,家长在一旁做一些提问,让孩子自己思考,从而注意到前方的坑洞。而提醒,则简单粗暴,是一种“省事”的教育方法,家长省事,孩子也省事。家长直接包办替代孩子思考的过程,直接给出答案,当然,这个答案能否进入到孩子的脑子里,内化成为ta自己的东西,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由此可见,引领,是一门高超的技术。既不引发孩子的反感,又能达到提示作用。只是能让家长做到引领孩子,本身也是需要家长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的,家长只有先做到高屋建瓴,才有可能引领孩子。

如果暂时做不到引领,那至少可以做到在提醒时语气不要那么生硬,频度不要那么密集,在“度”上掌握,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

坑娃的生活小妙招(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3)

二,可以允许孩子掉进坑洞吗?

我想很多家长都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出于本能,没有任何一个家长愿意让孩子掉进坑洞。

但是,人生在世,谁能保证一辈子一个坑也不掉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跌倒本身,才是生命的常态。

小孩学习走路,跌倒过多少次?可曾有过一个孩子,因为跌倒一次,就再也不肯学习走路了?小孩都是跌倒了,哭一下,家长抱一下,再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走路才是他们的本能,摔倒带来的恐惧和疼痛,对他们来说,转瞬即逝。

所以,又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到底是孩子摔不得?还是家长受不了孩子摔?

这个问题,耐人寻味。

家长如果不能真正修通自己对孩子摔坑里的恐惧和焦虑,就一定会将这种焦虑传染给孩子。哪怕你已经用尽洪荒之力闭紧嘴巴,但是,你惊恐的眼神里,严肃的神情里,你从毛孔中透露出来的焦虑,都会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孩子。

Ta会百分之百接收到你的焦虑和恐惧,从而开始迟疑脚下的步伐。

孩子摔坑,真的那么可怕吗?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吃糖,从天性上来讲,没有一个小孩不爱吃糖。为什么?因为糖是甜的。没有人不爱甜食。

但甜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苦,何来甜?如果没有平淡的白开水,怎么知道甜蜜的蜂蜜水好喝?

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五种味,酸甜苦辣咸,哪一种,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孩子能完全避开?

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对一个人的成长同样重要。有些弯路,孩子必须得走;有些跤,孩子必须得摔;有些痛,孩子必须体验。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甚至,越早体验这些错误,痛苦,越好。因为ta越小,修复能力越强,改正错误的能量越大。只要能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将来的人生之路,可能会更加平坦。

就像李少成老师说的那样:哭过,痛过,生活还得过。

允许孩子在人生的探索路上犯错、摔跤,是一个家长的成长必修课。

坑娃的生活小妙招(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4)

三,如果孩子真的掉进坑里,家长怎么做?

显然,以一副先知状在一旁或幸灾乐祸或痛心疾首,都是不恰当的做法。

首先是共情,谁摔了不疼?谁愿意主动摔跤?想想自己摔跤时的感受,也就不难理解孩子摔跤后的感受。

感同身受,才谈得上真正的理解和接纳。

其次,是帮助孩子一起汲取教训。

我们常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的每一步路都不白走。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能真正看懂每一步路背后的深意,才不算白走。摔了跤,如果不从中汲取教训,体验摔跤后的疼痛,分析摔跤的原因,那么这个跤就摔得没什么意义。

作为一个成人,我们有比孩子更强大的认知和更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认知和经验不是用来和孩子比较,证明自己是“先知”的。而是运用这些认知和经验,帮助孩子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启发孩子思考自己是在哪一步出了偏差,对这个类似的结果下次怎么做可以避免。

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启发孩子自主思索,这样的过程,比家长告诉孩子哪错了要有效的多。

人生之意在于过程,大概如此。

人生确实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或者说,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这一步走完,会产生一个相应的结果。如果我们对这个结果不太满意,那就需要思考一下怎么走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固然可以是一个试错和体验的过程,但是,如果每走一步都是在试错,那一定会影响我们行走的距离,这个“试错成本”又未免太高。所以人生既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尽可能寻找正确路线的过程。在行走的过程中,家长高效的引领能够帮助孩子少掉坑洞,但如果掉进坑洞,及时汲取教训,这样人生之路,显然更加高效。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效能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所以,探索和试错不矛盾,提醒和汲取教训也不冲突。

坑娃的生活小妙招(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5)

四,引领孩子时需要注意的“具体化”。

昨天在工作坊讨论的时候,我讲到昨天鸡毛蒜皮26里写到的那个孩子过马路的案例。同学柯楠给我看了一个图片,这个图片就是她给上初一的女儿讲述应该怎么骑车子过红绿灯时用的一个道具。

坑娃的生活小妙招(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6)

以过马路为例,家长真的给到了孩子过马路的具体技术吗?

好多家长都觉得嗤之以鼻,过马路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可讲的。红灯停,绿灯行,一看二慢三通过,这有什么好说的?

家长天天过马路,接送孩子,自然觉得过马路没什么好说的,但是真相真的如此吗?

你面对一个未知领域,能做到一下子就得心应手,立马把理论变成实际吗?我想你大概已经忘了自己小时候过马路诚惶诚恐的样子,也忘了你小时候路上还跑着马车,汽车罕见,而现在路上的车水马龙,跟你那个年代根本不是一个场景。

具体化,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技能。

家长在教育中往往采取的是禁止的方式。例如,你不要怎么做。过马路,你不要乱跑,你不要东张西望,你不要脱离大人等等。但很少有人耐心和细致的讲过,你要怎样,遇到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为什么红灯停,绿灯行?红灯是什么意思,绿灯和黄灯又是什么意思?三个交通信号灯,左拐、右拐、直行,分别代表什么?在马路的靠近哪一侧走相对安全?遇到红绿灯的时候,什么情况最易发生事故?(例如抢灯)想左拐的时候,在哪个区域等待是最安全的?……..

你对一个没独立走过马路的小孩讲的越详细,ta在实际应对时就越有把握。详细讲解完之后,带着孩子走在路上,应用实践,观察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过马路的本领。

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确定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技能。

家长的“你不应该”后面如果没有具体化的方法(在引入方法时同样最好以引领方式)作支撑,孩子就会陷入蒙圈状态——我不应该那样做,但是,我应该怎样做?

总是陷在“我以为”的怪圈里,以为一切都很简单,以为什么都是理所当然,以为说过一次就应该一劳永逸…….所有的这些“以为”,都是父母偷的懒。

早说过父母是个技术活,得考牌照才能上岗,现实往往是不加培训,0门槛入职,然后又对自己的“废品”无能为力。

于是,人生变成了一个桌子,放满了杯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