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许多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秘闻,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总体而言,唐太宗的一生功绩无数,用“英明神武”来形容绝不为过。然而令很多人纳闷的是,如此雄才大略的君主,晚年为何会将皇位传给最软弱的儿子李治呢?要知道,正是因为李治懦弱无能,武则天才得以篡唐建周,登基称帝。

唐太宗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唐太宗有14个儿子)(1)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共有14个儿子,其中嫡子有三人,分别为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其余皇子中也不乏人中龙凤,三子吴王李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一众皇子之中,最受唐太宗青睐的是嫡次子魏王李泰,他曾在朝臣面前夸耀此子最像自己,那为什么唐太宗没有立李泰为储,反而是选择了嫡子中最为软弱的李治呢?难道是太宗不清楚李治的性格吗?

唐太宗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唐太宗有14个儿子)(2)

▲玄武门数字复原

其实李世民很清楚李治的懦弱性格,之所以选择李治也正是这一原因。晚年时,唐太宗身体不好,而且经常做噩梦,时常梦到大哥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前来向其索命,加上心底对当年杀兄囚父一事颇为内疚,因此对兄弟阋墙、手足相残之类的行为很是厌恶。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唐太宗想尽一切办法来杜绝——对于那些争强好胜又有能力的皇子,他一向采取打击态度,因为这些人继位以后必然会通过打击异己的方式稳固统治,很有可能对昔日兄弟痛下杀手。思来想去,李世民不打算让有能力又有心机的皇子继承皇位。

唐太宗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唐太宗有14个儿子)(3)

▲魏王李泰剧照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储君之位出现空缺。或许是因为父皇宠爱,魏王李泰逐渐生出了谋储之心,为争夺太子之位,他不断示意身边的官员为其上表进书。然而李世民似乎并没有立李泰为储君的意思,他不仅将百官诏书驳回,还将李泰王爵降封,转而立九子李治为储。对于晚年的李世民而言,嫡次子李泰的野心太大,要是他当上了皇帝,指不定李家又会上演“玄武门之变”,所以他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

唐太宗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唐太宗有14个儿子)(4)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无忌

为了不让儿子们自相残杀,他最终决定将最软弱胆怯的李治立为太子。由于李治乃是长孙皇后嫡出,即使他只是九皇子,也不违反“立嫡”的传统,而李泰得知是同胞兄弟抢了自己的储君之位后也不便发怒,朝中大臣对此决议的阻力也比较小。为了让身体不好、能力较差的李治顺利继承皇位,李世民临终前特意委派了赵国公长孙无忌等人为托孤大臣。

唐太宗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唐太宗有14个儿子)(5)

▲唐高宗李治晚年剧照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果然对自己的兄弟们很是照顾,不仅加封他们,而且从来没有对以前参与夺嫡的兄弟们进行清算,护住了李氏皇族的安全。李治晚年时,身体虚弱还患有眼疾,根本无力处理国政,所以只能将大唐帝国的所有政事交于武则天处理,这为其日后篡唐称帝奠定了基础,武则天称帝后,李氏皇族纷纷起兵反抗,为巩固自己得之不易的皇位,武则天对他们痛下杀手,李氏皇族凋零殆尽。这一结果,想必是唐太宗当初所没有料到的。

参考文献:

《旧唐书》《资治通鉴·唐纪》

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