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8期文化产业评论:作为我们熟知的童年动画,《多啦A梦》可以说是如同“巨人”的存在了但在近日播出的一集中,画面里出现了多啦A梦和大雄一起高声欢呼“日本战败了”的镜头,这一场景引起了各界的广泛热议许多日本网友还为其贴上“反日”标签如果留心观察的话,不难发现日本绝大部分重要的动漫作品都喜欢采用政治元素,并且企图去构筑一个虚拟的政治斗争世界高达系列、宫崎骏系列等诸多作品均是如此二次元也有残酷现实,《哆啦A梦》里的政治反思让我们明白,一部伟大的动画应该努力为社会发声,为了真正优秀和美好的东西发声反观国内,动漫行业要创作出富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成人向”动画,面对喧嚣复杂的资本环境,自我的坚守更为不易你看,哆啦A梦已经这么勇敢,我们起码不能让他们孤军奋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多啦a梦动漫实现的东西有哪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多啦a梦动漫实现的东西有哪些(看了这么多年多啦A梦日漫经典竟然是反日动画)

多啦a梦动漫实现的东西有哪些

第1718期文化产业评论:作为我们熟知的童年动画,《多啦A梦》可以说是如同“巨人”的存在了。但在近日播出的一集中,画面里出现了多啦A梦和大雄一起高声欢呼“日本战败了”的镜头,这一场景引起了各界的广泛热议。许多日本网友还为其贴上“反日”标签。如果留心观察的话,不难发现日本绝大部分重要的动漫作品都喜欢采用政治元素,并且企图去构筑一个虚拟的政治斗争世界。高达系列、宫崎骏系列等诸多作品均是如此。二次元也有残酷现实,《哆啦A梦》里的政治反思让我们明白,一部伟大的动画应该努力为社会发声,为了真正优秀和美好的东西发声。反观国内,动漫行业要创作出富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成人向”动画,面对喧嚣复杂的资本环境,自我的坚守更为不易。你看,哆啦A梦已经这么勇敢,我们起码不能让他们孤军奋战。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梁鑫

在最近播出的《哆啦A梦》新番特别篇《大象和叔叔》里,出现了一个桥段:

动画讲述的是大雄的叔叔野比四郎来到他们家,讲述在二战结束之前,儿时的动物园里有只大象被杀了。原因是在二战期间,因为人们无暇照顾动物,只能毒死它们。大雄和哆啦A梦听到这件事非常气愤,于是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想要去拯救那些动物。

这时候正好碰上饲养员要喂大象吃毒马铃薯。

大象发觉有毒而不肯吃。

军人却觉得杀死这些动物是逼不得已,毕竟已经战争时期,并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些动物。

这个时候,大雄和哆啦A梦欢呼雀跃着说:不用担心,反正战争很快就要结束,日本会战败啦!

这个桥段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有很多极端的日本人看了之后居然在社交网站上大骂动画这么做就是在洗脑,甚至盖上了“反日”、“侮辱日本”的标签。

很多日本人甚至问:“日本战败了是可以笑着说出来的台词吗?哆啦A梦作为一部动画给孩子们灌输这种观念好吗?”

扒下日本右翼的遮羞布三版动画里都出现:日本战败了

《大象和叔叔》这一篇是作者藤子·F·不二雄在漫画原作第五卷连载的故事。这个故事曾经两次被改编成动画,分别是大山版、水田版和这次的新番,算得上是整部蓝胖子里都数得上的名篇和经典。

在这里有一个小的细节:虽然在三版动画里,都出现“日本战败了”这句话,但前两个版本的动画,哆啦A梦和大雄仅仅是面带微笑,却没有欢呼雀跃。唯独在动画原作里和这次的新番中,大雄和哆啦A梦是欢呼雀跃地说这句话的。

(上、左、中、右:水田17版、水田07版、大山版、漫画版)

综上,不难得出两个结论:

1.这次新修版的动画更接近漫画作者藤子·F·不二雄的原意;

2.哆啦A梦和大雄脸上的笑容真正扒掉了日本右翼分子的遮羞布,并站到了他们的对面。

而另一点和之前版本不同的是,在新版本中,大象挽救了军官的生命,并且让军官重获良知。

完成了大象对于军官的救赎,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日本的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从而在更大的立意程度上否定了日本的二战。

优秀的创作者和伟大的创作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在藤本弘(笔名藤子·F·不二雄)所创作的哆啦A梦16部剧场版中,几乎涵盖了时下流行的所有元素,无论是机战、悬疑、虚拟现实还是魔法、穿越都有所体现。而且,在他的剧场版里,往往将五到六个元素进行拼接杂糅,堪称动画电影中想象力的巅峰。然而,这并不能满足藤本弘。仅仅拥有这些元素的哆啦A梦也只能仅仅说得上精彩和好看,可是离伟大,还有一段距离。

这些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才是藤本弘真正的雄心壮志所在,也是哆啦A梦堪称伟大的本因。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和一个伟大的创作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就在于,后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社会发声,为弱势群体发声,为了真正优秀和美好的东西发声。并不只是仅仅屈服于现实和商业利益为其设下的牢笼。

自由、平等与爱,这些已被说烂的字句,却依然在任何时刻都很动人。归根结底,只是因为这样的东西才是真正美好的。

当代日本的政治诉求与《哆啦A梦》里的政治反思

为什么在之前重播的情况下,《大象和叔叔》并没有引起日本大范围的热烈讨论,却在当下这个节点引起了争辩的热潮?

这就要说到日本的当下国情。在战后的一段时间,日本的反战情绪大多数可以分析归纳成两种:

1.反思日本在二战时为什么会战败?

2.旗帜鲜明地反对所有战争。

在这两种思维中,缺少的其实是另一种旗帜鲜明的观点:日本在二战时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这个行为本身的错误导致了日本的战败。

随着上世纪的日本经济泡沫崩溃,日本面临的许多问题逐渐浮上水面,其老龄化、阶级固化程度都处于世界前列。同时,由于长期附庸于美国,使得日本的自制力大大下滑。

这些问题,又随着中韩两国的崛起,变得更加尖锐。以上种种导致的结果就是日本右翼势力再次抬头。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了日本政府在钓鱼岛事件上的恶劣态度,日本APA酒店里公然陈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书籍,等等……

所以,不免下一个结论:当下日本的右翼势力可能比过去的几十年都要强大。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蓝胖子的制作组,继承了原作者,“共产主义者”(这个理解可能是基于观众对作品的解读,然后臆测,有人说哆啦A梦的世界就是共产主义实现的世界)藤子·F·不二雄的政治理想与历史观,利用一部动画之口,毫不避讳地告诉日本的孩子们战争是错的,是无良的,日本战败是应该庆幸的。

非常勇敢,也非常伟大。

早在去年,《大雄与新日本的诞生》就借着上映契机告诉了所有观影人:

伪造出来的历史,绝对不可能战胜真正的历史。

在日本动画制作公司活多钱少压力大的现状下,许多动画组都偃旗息鼓,为了讨好观众而一再突破底线,蓝胖子动画组作为子供向动画(面向青少年儿童,没有基漫倾向,适合粑粑麻麻一起看的)原本可以唱唱歌卖卖萌,就能糊弄过去,却要冒着压力站出来传达“反战思想”。

哆啦A梦已经这么勇敢,我们起码不能让他们孤军奋战

像宫崎骏系列、高达系列这样的动画杰作早已证明,动画这种媒介载体可以承载严肃的主题与复杂的内容,可以传达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深邃的哲学思考。毋庸讳言,国内许多动漫作品的质量与上述杰作之间存在着无法否认的巨大差距,但像近年来的《大圣归来》、《大护法》等动画所展露出的才气、胆识与诚意依然值得嘉许,尤其考虑到这是在热钱涌流却又保守庸碌的投资环境下展开的拓荒行动,电影主创的艺术探索就更加令人心生敬意。

当下,是票房的胜利,而非动画的胜利

2010年之后,中国电影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而且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惊叫和欲望。被电视媒体抛弃的中国动画,也开始寻找新的生路。更多的动画人,试图在电影领域寻找机遇,有喜羊羊作为成功案例,票房收入,成为动画最直接的变现通道。

显然,中国的动画产业虽然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产值上确实连创新高,在数据统计的意义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在年产量上已经超越日本的动画产业;但另一方面,“国产动画”在青少年观众及成人观众当中的口碑却普遍不佳,在国内市场的实际占有率也是相当有限,至今仍未能像日本动画那样,在其本土占据商业和文化的主流,更不用说在全球范围展开跨语际、跨文化的国际传播。

敢于打破“低幼向”“合家欢”的业界格局,拓展国产动画的可能性边界

在“低幼向”“合家欢”动画称霸银幕的业界格局的背景下,“全龄向”甚至“成人向”动画的创作产出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即便外界对此瑕瑜互见、褒贬不一,但类似作品仍在努力拓展着国产动画的可能性边界。

此前,具有极强的文本开放性的《大护法》动画中,隐婆这个角色所展现出的双向拒绝的立场令人折服:既拒绝“吉安大神仙”的统治秩序,也拒绝“花生人革命军”的站队逻辑。无论是对前者那种极权主义的拒绝,还是对后者那种民粹主义的拒绝,都蕴含着主创对于万马齐喑或众口一词的“同质化社会”的警惕与批判,进而是对于“少数派”、“异数”所标识出的“社会多样性”的支持与捍卫。我们真正能从中感受到电影自身的力量,那种文化裹挟着商业,通过精彩的动画语言而迸发出来的力量。

唯有包容共生的文化氛围方能防止我们的社会陷入固化的境地。而具体到动画行业,为了营造并维护这种良性的文化生态,我们既需要技艺水准的提升,需要从业者反复锤炼的创作,同时也需要真知者的坚守,需要先锋派的勇敢探索,此外还需要相关的文化管理部门、发行放映机构为所谓“另类分子”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结语

中国动画如果有黄金时代,那应该是这样一种情形:

让每一个真正娱乐大众的动画获得公平的收入和回报,让每一个真正创新实验的动画获得尊重和支持,让每一次创作因自发而自由,让每一次创作都反思并寻找自己。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还在征途。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7759813

邮箱:whcypl@126

报名•在职研究生

2017北京大学 文化产业专业

点我查看

有偿约稿/招聘•求才若渴(主编/编辑/记者)

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