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个人的禁毒纪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人的禁毒纪实(626国际禁毒日前)

一个人的禁毒纪实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在吸毒人群中,女性吸毒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四川两所收治女性戒毒人员的专门场所。场所围绕近1200名女性戒毒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回访,用科学的方式和真情照亮女性戒毒人员“回归路”。

今年6月26日是第35个国际禁毒日。日前,川观新闻记者跟随戒毒民警,走进这群女性戒毒人员的戒治生活。

身陷泥潭

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好奇和交友不慎是吸毒诱因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女性戒毒人员的群像渐渐清晰——她们中有少女也有老人,有人家徒四壁也有人年薪百万。她们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初中文化占到了一半,半数女性戒毒人员曾生活在不稳定、冲突或冷漠家庭关系环境中,超九成人员首次吸毒年龄低于40岁,大部分有6年以上吸毒史,吸毒的主要原因有好奇和交友不慎。“其中好奇的占六成,交友不慎的占三成。”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民警蓝沁微介绍了两个案例。

戒毒人员小佳,父母都是“瘾君子”。小学三年级她就目睹父亲毒瘾发作的样子,也看见过母亲和朋友关在家里“吞云吐雾”。“就想知道吸毒后究竟是个什么感觉。”出于好奇,初中时小佳趁母亲出门,拿出工具学了起来。后来父母因贩毒被捕入狱,小佳更是沉迷毒海不可自拔。

“小佳仅19岁就因为吸毒出现了严重的幻听幻视、自伤自残,最后被强制隔离戒毒。但即便如此,在戒毒所她给父母写信时,依然不忘鼓励父母努力改造。这样的孩子真的非常令人心疼。”蓝沁微说。

戒毒民警与女性戒毒人员一起给年画上色。

戒毒人员瑶瑶在家人的关心呵护下长大,对社会阴暗面毫无辨别力。有一次,瑶瑶参加高中同学聚会,一个好姐妹端给她一杯“果汁”,请她尝一尝。当晚,瑶瑶失眠了,焦躁不安,这才意识到“果汁”另有玄机——原来果汁里掺杂了第三代新型毒品“蓝精灵”。从此,瑶瑶性情大变,整天跟好姐妹去酒吧玩乐,一次又一次找父母要钱。父母一番追问,才知道瑶瑶吸毒。父母震怒之下,将瑶瑶关进房间,希望她远离毒品和毒友圈,将毒瘾戒掉。可毒瘾发作的瑶瑶在房间里不停哭喊着告诉父母:“毒瘾是戒不掉的,如果不信,你就试试。不然,就别说风凉话!”

看着女儿这么难受,瑶瑶母亲心如刀割。听到女儿的话,她脑子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身试毒,然后戒掉,为女儿做示范。就这样,瑶瑶母亲瞒着丈夫,开始一点点吸毒,很快就染上了毒瘾。毒品的强大远远超出想象,瑶瑶母亲绝望地发现,自己的做法是无知和愚昧的。最终,瑶瑶母亲主动报警,举报自己和女儿吸食毒品成瘾,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蓝沁薇介绍:“母女俩被分在两个大队进行戒治康复,每天生活变得既规律又充实,民警还以亲情教育为突破口,定期安排两人见面相互鼓励,现在她们慢慢找回自我,逐渐戒掉了毒瘾。”

走出阴霾

普遍有童年期不良经历,亟需心理矫治

“研究中我们发现,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值得关注。”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熊玉竹告诉川观新闻记者,女性戒毒人员遭遇童年期不良经历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个人遭遇的童年期不良经历中,一半以上的女性戒毒人员早年曾生活在各种家庭功能失调的环境中,如遭到躯体虐待、情感忽视等。有一半的女性戒毒人员曾生活在不稳定、冲突或冷漠家庭关系环境中,其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占近24%。“这些导致女性戒毒人员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引发人际敏感、强迫症、睡眠障碍等。面对这样的戒毒人员,不仅要让她们脱离毒瘾,还要通过心理帮助,让她们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最终走向自愈。”

戒毒人员小郭今年33岁,吸食毒品9年。入所后小郭争强好胜、易怒且具有攻击性。2021年2月11日,她在寝室中与另一名戒毒人员发生争执。2021年4月11日晚,她再次因小事与其他戒毒人员产生冲突,并出现攻击倾向行为。普通的教育疏导对小郭用处不大,熊玉竹决定采取焦点短程、叙事等综合疗法,进行心理干预。

“刚开始她表现得很抗拒,后来便是以沉默应对。”熊玉竹用了一个月时间才让小郭卸下了“盔甲”。原来小郭的父母是近亲结婚,这导致她脸部有畸形。由于父亲早逝,为减轻家庭负担,小郭早早就嫁了人。但婚姻生活却并不如意,3年前她与丈夫离婚,独自带着儿子生活。生活的经历令小郭内心异常敏感,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尊敬。

“虽然她外在表现得非常强势、偏执,但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深的自卑。对此,我们为她制定了心理矫治方案,近期目标是帮助她理性控制言行、情绪,重新建构自我沟通桥梁。远期目标是彻底改变其应对问题的反应方式。”为了更科学地帮助小郭,熊玉竹全面了解了小郭家庭情况,与其母亲取得联系并进行实地走访,寻找思想教育的突破点。

亲情帮教中女性戒毒人员正同家人进行视频

一次亲情帮教过程中,小郭聊到她儿子患有先天性癫痫并不定期发作,心理防线彻底瓦解,她哭着说:“希望我的儿子能成长为有责任心、聪明的、善于处理问题的孩子,这些都是我缺乏的品质。”经过一年的心理帮助,现在的小郭情绪得到了改善,矫治成效也在逐步显现。“下一步,针对女性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我们将努力完善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和心理矫治措施,构建多元立体的戒毒人员心理矫治工作体系,建立复合型心理矫治工作团队。”熊玉竹表示。

回归社会

戒治“向后延伸”帮扶“向前延伸”

“这里是产品展示区、这里是现场教学区、这里是休息区……”近日在成都彭州市“丽丽阳光工作室”内,40岁的丽丽神采奕奕,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工作室的区域规划。看着如今充满自信的她,很难相信她曾是一个有着18年吸毒史“瘾君子”。

2002年,20岁的丽丽因好奇染上毒瘾,戒治期间戒治情况良好。2021年5月,即将走出戒毒所时,她陷入了迷茫:“我能做什么工作,出所后真的能不再重蹈覆辙吗?”

为了帮助丽丽这样的回归人员,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了以“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互帮互助”为宗旨的回归人员“帮帮团”,在“帮帮团”里,大家分享着生活点滴,为工作出谋划策,民警则是“监督员”。“帮帮团”成员们讨论后决定成立一个电子原件加工工作室,民警又化身“工作员”,陪着考察市场、甄选项目、对接合作企业、把控生产成本,还积极联系当地政府为其争取扶持资金。目前,工作室已成为不少回归人员的“共济之舟”,出所就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帮助他们完成就业缓冲,更好地融入社会。

戒毒民警为女性戒毒人员开展美妆就业培训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戒毒人员小陈今年27岁,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因表现良好,2019年5月提前一个月解除强戒。出所时她却忐忑不安,担心父母不接纳,“父母有了弟弟后,应该再也不希望我回家了。”

了解到这种情况,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立的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迅速制定了衔接帮扶方案,提前介入小陈后续照管,数次走访小陈家人,帮助其修复家庭关系,并介绍小陈入职一家加工厂工作。目前她已升职产品质量主管,薪酬从3000元逐步上涨到8000元。

“工作之初,我害怕自己的吸毒经历被身边的同事知道,一次工作聚餐后我向同事坦诚过去,才知道同事们早已知晓并接受我的经历。”小陈说这更加坚定了自己重新生活的勇气。

如何巩固戒治成效,一直是戒毒工作的重点探索方向。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局长安家爱介绍,近年来,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主动融入地方治理,高度关注女性回归人员就业、生活情况,协调驻地民政局、街道办、社区、社工组织等部门机构,做实做细回归人员就业推荐,提高回归人员就业精准度,推动教育戒治工作“向后延伸”和地方帮扶工作“向前延伸”,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帮助女性回归人员积极转变为社区的建设者。

安家爱表示,下一步,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将紧紧围绕科学戒治中心任务探索“心瘾”治疗,积极推进女性戒毒人员心理健康项目研究,关注女性戒毒人员心理困境和回归困境,为其提供精、细、实的就业指导,完善帮扶救助措施,帮助女性戒毒人员重获健康人生。

(文中提及戒毒人员均为化名)(省戒毒管理局供图)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