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AshuraSJ@bigfun社区
·爱丽丝梦游仙境爱丽丝梦游仙境
原型:《爱丽丝梦游仙境》
《爱丽丝梦游仙境》
《爱丽丝梦游仙境》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常简称为Alice in Wonderland)为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此为笔名,作者本名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森)创作于1862年的童话故事,后于1865年出版。这部童话故事最初叫做《爱丽丝地下奇遇记》(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起初是作者在一次郊游泛舟时给牛津基督堂学院院长的三个女儿讲的一个即兴故事——故事主角的名字“爱丽丝”,实际上就是直接用的三姐妹其中一人的名字。后来,故事主角名字的主人、三姐妹中的小爱丽丝提出希望能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作者遂将故事写在一个本子上,并自己绘制了插图、贴上7岁的爱丽丝的照片,将这个故事本作为当年的圣诞礼物送给了她。后来,在友人的鼓励下,作者以将这本书出版,并由当时著名的插画家约翰·坦尼尔爵士(Sir John Tenniel,1820-1914)为其绘制插图,一举成名。在这部作品大获成功的基础上,作者又在6年后继续创作出续作《爱丽丝镜中奇遇记》(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赢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并在后世不断出现各种续写、改编和影视作品翻拍。
刘易斯送给爱丽丝的故事最初手稿。上图1表明这本书是根据夏天时的回忆(那次泛舟郊游)写成的,是送给爱丽丝的圣诞礼物
刘易斯手稿中由其亲笔绘制的插图。这本手稿后来在1928年以15400英镑的价格在伦敦被拍卖
作为一个讲给小孩子听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位名叫爱丽丝(Alice)的英国小女孩目睹并跟随一只拿怀表、会说人话的兔子,结果不慎掉进兔子洞以后的一系列奇幻经历。兔子洞下的世界充满魔法,居民都是各种奇幻生物,行事举止荒唐离奇、与现实截然不同;爱丽丝在地下世界展开自己的探险,结识了许多外形奇特的同伴——比如疯疯癫癫却心地善良的疯帽匠(Mad Hatter),能随时随地消失无踪、总是带着夸张微笑的柴郡猫(Cheshire cat),只在三月发疯的三月兔(March Hare),等等。在探险中,爱丽丝不断追问自我,不断成长;当她成长为一个大姑娘时,突然发现地下世界的一切原来是一个幻象,如南槐一梦般虚幻而不实。
身为一部打破常规的“非常”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在很多方面都与以往的童话故事格格不入。传统的童话故事大多被视为是“教喻与娱乐、限制与自由、缺乏自信的道德主义与发自本能的快乐追求之间的冲突”,这种意识形态博弈下的童话往往具有特定的叙事结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和泾渭分明的善恶判断——但《爱丽丝梦游仙境》完全不符合这些特征。这部作品不同于以往的那些发生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开头就直截了当点明这是发生在“1862年7月4日,牛津附近一个兔子洞”的故事;此外,整部作品情节零碎散乱,以一种喝醉上头般的逻辑进行叙述,并不符合线性的行文规律;除了爱丽丝以外的其他角色几乎都不正常,整个故事也全然没有对小孩苦口婆心的说教,甚至还处处彰显了对“经典”和“权威”的对抗——这部作品最初的创作意图就是写给孩子、让孩子看着开心;它具备一定的深意,但完全不生涩,是一个纯粹的以幻想构筑成的“狂言”故事。正因如此,这部作品被视为荒诞文学的重要代表,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荒诞主义小说之一,被《大英百科全书》评价为“把荒诞文学提升到了最高水平”;后来诸如《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直译为“奥兹国的巫师”)、《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在内的很多异世界奇幻类作品,都深深受到《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语言上,刘易斯大量使用了19世纪英国社会常见的同音异义字、谚语和俚语,穿插了大量的胡话诗(也称“谐体史诗”,是对传统诗歌的戏谑性再创作)、无解的字谜以及意味深长的双关语,这使得作品在具备相当高文学语言价值(本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成为了俚语,比如柴郡猫“Cheshire cat”在英文中就有“咧嘴傻笑的人”的衍生义)的同时,也为翻译和本土化工作增加了许多难度(因为并非所有语言都具有英文中那么丰富的同音异义词,即使翻译出来也会不同程度地丧失英文原文中的语言效果)。举个例子:小说原著以及人们最熟知的2010蒂姆·波顿版电影中,都多次出现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乌鸦像写字台”( Raven like a writing-desk)。这句话是一句双关语,它的解读有很多,但必须根据英文的语言规律去进行解读(比如“英文中乌鸦的叫声是‘note’,而写字台上能够做笔记‘note’”、“乌鸦的颜色是纯黑色‘flat’,而写字台是平整的‘flat’”,等等)——不过这句话本身想要表达的含义是“没有理由”,在电影中与夏目漱石的名言“今夜月色真美”性质比较接近。
2010年蒂姆·波顿执导的改编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作品是在原著及续作《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很多方面都和原著存在较大的差别,电影的主题思想也与原著自由散漫的幻想相去甚远
总而言之,在各方面都独树一帜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这使得这部作品老少咸宜、受众范围极广,连同时代的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和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都是它的忠实粉丝;同时,书中大量的巧妙语言运用和情节设定,使得这本书常常被后人引用,成为了除《圣经》外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英文著作。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国作家,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莎乐美》、《夜莺与玫瑰》、《深渊书简》等。王尔德在后世以其独特的生平经历和毒舌的性格而闻名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
作者介绍:
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1832-1898),本名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英国童话作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摄影师,代表作《爱丽丝梦游仙境》(1865)、《爱丽丝镜中奇遇记》(1871)、《蛇鲨之猎》(The Hunting of the Snark,1876)等。
刘易斯·卡罗尔
刘易斯出生于英国柴郡的一个庞大的牧师家庭,是家中的长子和第三个孩子,他还有7个姐妹和3个兄弟——或许是因为和众多兄弟姐妹长期生活的影响,使得刘易斯后来的文学创作很能抓住孩子的心理。他生性腼腆羞涩,一只耳有听力障碍,还有点口吃的毛病,但却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从小成绩优异,对写作、逻辑学、绘画、摄影都颇有心得。1851年,刘易斯考入牛津基督堂学院研修数学,并在毕业后留在母校任教,发表了一些与行列式和平行原理有关的基础性著作,但鲜有人问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给文章起的名字总是很古怪)。
在牛津基督堂学院担任数学讲师期间,刘易斯与学院院长亨利·利德尔(Henry Liddell)一家关系良好。这家人有三个女儿,分别是洛瑞娜(Lorina)、爱丽丝(Alice)和伊迪丝(Edith),其中爱丽丝就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主角的原型;但是在来往7年后,两方突然断绝了一切来往,并销毁了往来所有日记书信,使得双方关系破裂的真实原因扑朔迷离。由于刘易斯孤僻的性格和对孩子超出常人的喜爱,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他在爱丽丝11岁时向她求婚,遭到了爱丽丝父亲的断然拒绝,并禁止爱丽丝再见刘易斯;甚至还有爱丽丝28岁结婚时给刘易斯寄去了婚礼的请帖,但刘易斯拒绝出席的说法——不过这些说法都没有言之确凿的证据,因此终究只能算是流言和妄测。
刘易斯为6岁的爱丽丝拍摄的照片
刘易斯十分喜欢照相,购买了整套的摄影设备,曾经为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等名人拍过照;但他最喜欢的还是为孩子拍摄照片,他曾说“儿童是我四分之三的生命,我不敢相信有谁会觉得小孩子无趣”,而他流传于世的大部分摄影作品,都是以纯真的孩子作为主角。1867年起,刘易斯在征得孩子父母亲同意的前提下,尝试拍摄了30幅左右的孩童裸体艺术照,这自然在牛津基督堂学院里引起了不少的流言蜚语;不过对于一个性格略有些古怪的单身者来说,这些风言风语似乎也并非其需要考虑的事——他的全身心都被投入到了与纯真孩童的相处中去。尽管《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和声望,但刘易斯在人们印象中仍然是个口吃、内向的人;只有在纯真可爱的少女面前,他才能真正放下一切的心理障碍。在于1898年去世前,刘易斯将拍摄的所有孩童照片都寄给了那些模特的父母,没寄出去的那些则被他销毁,以免为这些女孩未来的人生带来不良影响。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Lord Tennyson,1809-1892),英国诗人,代表作《悼念》、 《亚瑟王之死》等。他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因提出了电磁感应学说奠定电磁学基础,而被称为“ 电学之父”、“交流电之父”
在刘易斯死后,人们生前对他的怀疑和恶意猛地迸溢出来,出现了许多怀疑其具有恋童倾向和药物滥用的谣言——前者自然是因为刘易斯生前常与孩童为伴,而后者的依据居然是刘易斯两部童话中的情节“与人嗑药后的幻觉相似”。尽管他的传记作者坚定地认为“他(刘易斯)不可能有可耻的秘密”,但人们似乎始终不相信一个能写出如此天马行空故事的人是个普通人。1955年,《加拿大医学会会刊》中将一种精神障碍命名为“爱丽丝梦游仙境综合征”,其病症为患者感觉身体视觉扭曲变形、看到的东西忽大忽小,并伴有偏头痛的症状——这样一来,刘易斯又被冠上了“精神病患者”的嫌疑。但是,一个对孩童抱有纯粹的关爱与向往之情、能够写出具有如此高超文学价值作品的人,不可能是个精神错乱的疯子;即使是,也应该是个伟大的疯子。
设定要素: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初始立绘中,她身着带有兔子风格的服装,并在一只兔子玩偶的陪伴下喝茶。这一要素在原著中对应了爱丽丝去寻找三月兔的情节。
2010年改编版电影中的三月兔
描绘爱丽丝、三月兔和疯帽匠一同举办茶会的插画
在小说原著第六章“小猪和胡椒”和第七章“发疯的茶会”中,爱丽丝在笑嘻嘻的柴郡猫的陪伴下离开了丑陋的公爵夫人家中、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柴郡猫告诉她一条路指向疯帽匠家,一条则通往三月兔的住处。两人都是疯子,爱丽丝心想“帽匠那里我也要去的……不过三月兔一定非常有趣。现在是五月,也许它不至于太疯——至少不会比三月份更疯吧”,前往了三月兔家,却在那碰到了前来拜访三月兔的疯帽匠,在那里与三月兔、疯帽匠和睡鼠一同举办了一次疯言疯语的茶会。
-初始立绘中,爱丽丝梦游仙境腿上的白色兔子玩偶一脸人畜无害,但到了第二立绘中,兔子玩偶变成了黑色,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夸张恐怖了起来——虽然笑容看起来有点像2010年电影版中的柴郡猫,但这里应该体现的是刘易斯·卡罗尔在原著中想要表达的“事物的复杂多变和相对性”。
2010年电影版《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柴郡猫
原著第五章“毛毛虫的建议”中,毛毛虫提到一种“一边会使你长高,另一边会让你变矮”的巨大蘑菇,爱丽丝吃下从左边掰下的蘑菇后,立刻就长到了二英尺高;第六章“小猪和胡椒”中,柴郡猫就说“狗生气时叫,高兴时摇尾巴;但我生气时摇尾巴,高兴时叫。所以我是疯子”,它消失时也是身体先消失、笑脸却还留在原地。诸如此类具有矛盾性的事物在地下世界并不少见,刘易斯通过这种荒唐的两种截然相反特质的对比,体现了世间万物的变化多端,以及许多事物都具有的两面性特点。
-第二立绘中,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服装一改初始立绘的素雅白色色调,转而以浓艳的红黑为主。这与其服装上的扑克牌四花色一样,都是原著中红心王后(The Red Queen)的特征。
2010年电影版《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由海伦娜·伯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饰演的红心王后
虽然红心王后在2010版电影中是一个单独出场的主要角色,但在原著中,红心王后往往是和红心国王一同登场——所以应该是“王后”而不是“女王”。红心王后性格如同烈酒一般,最喜欢的就是让别人提头来见——“砍掉他们的头!”,最后当女王要判决爱丽丝死刑时,爱丽丝喊着“你们不过是一副纸牌”,从梦中醒来,结束了这场漫长而荒唐的地下历险;
而如果从两张立绘的前后服装差异来看,第二立绘的服装设计一定程度上可能参考了原著续作《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的内容。在续作中,爱丽丝在梦中来到了一个镜子里的世界,并成为了一个巨大棋盘上的一枚士兵棋子;在这里,她同样遇到了一位红王后*(象棋红方的“王后”棋。这个角色在2010年的改编电影中被设计为“白皇后”——The White Queen,也就是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角色)。通过一番国际象棋的博弈,爱丽丝从一个“士兵”(Pawn)成功晋升为白棋的“王后”(Queen),坐到了与红王后对等的位置——这可能也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前后两张立绘想要表达的一些有关“成长”的内容。
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扮演的白王后,原型为《爱丽丝镜中奇遇记》里的红王后
*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红棋王后对爱丽丝说了一句经典台词“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这句话后来被美国进化生物学家利·范·瓦伦(Leigh Maiorana Van Valen,1935-2010)引用,于1973年提出了“红皇后假说”(Red Queen hypothesis,按照原著来看“皇后”这个翻译是不准确的)。这一假说描绘了物种之间持续的演化竞争,认为通常环境下物种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物种间存在的牵制关系导致各物种的显著进化变得极为困难,其生存期间灭绝的风险是相对恒定的,“一个分类群的对数形式的生存曲线是线性的,绝灭概率是相对恒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物种必须要不断的进化,才能抵消其他相关物种带来的竞争压力;但这种进化本身并不能给物种带来显著的变化,往往只能勉强维持现状。
利·范·瓦伦
-第二立绘中,爱丽丝梦游仙境王座后的两个马头,应该对应了国际象棋中“骑士”(Knight)的棋子。
国际象棋中的“骑士”
事实上,《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并没有出现和国际象棋有关的要素,反倒是《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包含了相当认真的象棋规则。在《镜中奇遇记》中,爱丽丝进入镜中世界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与红棋王后对弈;由于作者刘易斯本身就是一位逻辑学家和数学家,这使得他笔下的描述都非常符合现实中的游戏规则。如果读者按照书中的情节将棋局摆好,那么从第六步“将军”(Check)白王开始,第七步吃掉红方骑士,第八步“将死”(Checkmate)红王,这一过程是完全符合国际象棋规则的;也正因为这种严谨的数理逻辑性,后来的很多数学家和逻辑学家都会在自己的著作中直接引用《镜中奇遇记》中的原文作为例子。
作为童话史上最具幻想、最为奇特的作品,毫无疑问,《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刘易斯·卡罗尔献给他亲爱的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曾经的童话书也迟早会被埋没或遗忘在尘埃里;但是,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应该被永远铭记——谨以此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祝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