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可以说是古代所有文体中传播最广的,创作诗歌的群体也极为广泛。古代但凡通写笔墨的百姓都能吟出一两句诗来,更别说才学颇佳、精通声律者了。而在古代诗歌创作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边是僧人。

有个和尚写了首情诗(这个和尚只留下一首无名诗)(1)

古代诗名颇著的僧人着实不少,唐代的王梵志、寒山、皎然、无可、齐己,宋代的参寥、志南,明代的苍雪、近代的李叔同、苏曼殊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诗僧。甚至中唐诗人贾岛都曾作过僧人!

僧人作诗在古代诗歌史上颇为特殊,只因僧人毕竟主修的是佛法禅学,故而所作之诗大多含世间哲理,感情表达上多显枯寂,境界风格颇为寒俭!后世诗坛评价此类僧人诗曰:“酸馅气”!也就是没有士大夫的审美境界,却偏效仿士大夫的超然自得!

纵观历代僧诗,确实如此,虽然僧人诗自成一格,但其寒俭之风也颇受士大夫文人诟病。当然僧人诗中也并非没有例外之作,譬如南宋一位僧人志南和尚留下了这么一首诗,没有起题目,后人称之为“绝句”,清新自然、意蕴丰富,更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然而就是这一首诗,才使后人知其名。

有个和尚写了首情诗(这个和尚只留下一首无名诗)(2)

绝句

南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有个和尚写了首情诗(这个和尚只留下一首无名诗)(3)

有个和尚写了首情诗(这个和尚只留下一首无名诗)(4)

这是首状景抒情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在古木的树荫下拴着一只小船,我拄着藜干制的拐杖过了桥东。春天的天气时雨时晴,杏花开时的蒙蒙细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柔和的杨柳春风吹在脸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整个场景春色缤纷宜人,惬意悠然,这是何等优美的意境,仿佛整个春天就是禅意一般!这首诗,是历史上有名的“禅诗”,体现了禅者的心境。

有个和尚写了首情诗(这个和尚只留下一首无名诗)(5)

志南的这首《绝句》受到不少人的热捧,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苏轼也在《赠诗僧道通诗》中称赞他:“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即便是到了现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还常常被人引用,可见其诗歌的生命力有多强大?

有个和尚写了首情诗(这个和尚只留下一首无名诗)(6)

虽然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史上没有留下他更的作品与传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生创作的诗文并不止《绝句》这一首,其他的作品是被时间的逝水给淹没了。正所谓:平庸并不代表碌碌无为,一个“亮点”即可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