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南站、余家湖站、王树岗站、朱市站整合构想 助推“襄宜”同城

当前,襄阳正在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基础上建设骨干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而铁路是促使襄阳成就汉江生态经济带交通中心的“一等功臣”。自古以来,襄阳就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这是区位占优的缘故,襄阳的崛起与交通关联密切,从历史上的区域第一水道要塞向现代区域综合通道转变。

焦柳是襄阳的第一条纵向铁路,拥有客货两用功能,是它为襄阳奠定了铁路枢纽的基础。焦柳是一条南北向跨越大江大河的铁路,起点河南焦作,途径襄阳、荆门等地,止于广西柳州。

交通部门统计,在襄阳市“首善之区”襄城境内,焦柳铁路沿线能够承担货运发送业务的有襄阳南、余家湖、王树岗三座火车站,数量排列全市第一(并列);运能充沛。殊荣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层次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大中型货车进站装卸货带来安全、卫生、环境隐患,火车站场里的落后容貌影响乘客对襄阳的好感度。要知道,襄城是以文化旅游为主的中心城区,区内数量较多的货运火车站和招引的物流机构及从属,对襄城文明城区、优秀旅游城区、卫生城区、美丽魅力城区、宜居悠闲城区等事业。需要肯定的是,铁路是我襄勇掀“汉江潮”的基石,这一伟大事业为襄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作出巨大贡献,但也许“改革换代”,更新配套设施及资源响应。

襄阳新207改建经过马集吗(襄阳南站余家湖站)(1)

为全面支持襄阳复兴,进一步做大做强,建设骨干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巩固提升中国旅游名城影响力、发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良底蕴、推动襄阳古城整体申创世界文化遗产暨世界知名旅游目——襄城区全域旅游区,有效促进襄阳宜城同城化,鼓励位于襄城区的襄阳南站、余家湖站、王树岗站和宜城境内的朱市站“四合一”,撤销这四个距离较近且承接区域和货物重叠、承接区域过小的火车站,选择远离风景优美、远离闹市区的、具有战略发展空间的地方择址新建一处规模较大区域,建设建筑符合时代特征及汉江流域特色的地标性综合产业基地式特等站。据我所知,这四个火车站的货场面积处于100000-200000平方米区间,吸引最远的主要客源地是河南南阳、本省荆门,最近的余家湖、保康工业园等周边,主承运收粮农、矿物、化工等产品。

“四合一”为新的襄阳南站。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精简节约的要求,融入到湖北“两翼驱动”之以襄阳为中心的“北翼”、襄阳“襄宜南”一体化战略,立足“大襄南(余家湖 经开区 欧庙新城)”服务襄城“精致首善之区”、东津新区国际化都市、全市现代化乃至“襄十随神”和汉江流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整合资源建设与襄阳北、襄阳、襄阳东相匹配的高能级、高水平铁路中枢,搭建襄阳南站综合性交通物流园区(孵化、创新创业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

届时,襄阳南站不再“大材小用”,充分展现襄阳地域形象,为襄阳大都市营造靓丽风景线做出“铁路”贡献。而且,襄阳南站的迁移、调整、扩大可支撑建设骨干型全国交通枢纽,彰显襄城担当,助力襄阳实现7000亿地区生产总值暨进入全国城市40强。

襄阳南站综合性交通物流园区以新襄阳南站为基础,分三至四期建设。一期坚持物流第一的原则,借鉴并优化襄阳新港整合襄城余家湖、宜城小河港区经验,统筹以襄阳市区、宜城为主体的“大襄南”同城化共建型实验区;二期围绕整合而成的襄阳南站进一步做大,创新开通旅游客列,结合襄宜南一体化规划交通篇“举一反三”式试点襄阳南—宜城城际班列,逐步延申至隆中站(筹划旅游客运)、南漳、谷城、老河口、襄州站、襄阳东站,为襄阳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环线打好基础;三期利用襄阳南站客货两用交通网壮大襄城宜城组团,抢抓襄南板块(襄城经开区 欧庙镇)潜在的“襄南/襄京新区”机遇,参考石家庄、郑州等地铁路兴城模式,建设成襄南板块的产城融合区;四期则与襄阳、襄阳北、襄阳东等区域一流站点组建“襄十随神”城市群铁路集团,再进一步做大,筹挂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襄阳城市圈总部或中国铁路汉江局集团(争取鄂豫陕等省支持合资设立)。

襄阳新207改建经过马集吗(襄阳南站余家湖站)(2)

根据初步构思,襄阳南站选址位于襄城经济开发区南部,毗邻襄阳新港,建设焦柳、浩吉、西武、襄万、襄荆铁路连接线,打通襄阳南铁路交通网,沟通汉江水运通道。因原站址土地置换及升值等实际情况,预计襄阳南站枢纽工程一二三期总投资不超过20亿元,主要用于建设若干连接线、列车停靠线、服务中心、旅游观光站台及配套设施等。

统筹新建襄阳南站有助于襄城区按期或提前完成“三年再造一座城”的目标,大大提高企业家关注度,提振招才引资信心,优化产业园区格局,带动产业、商业、文旅等同步,促进城乡、产城融合,提高城市化率。襄阳南站向南迁移,有助于襄城、宜城相融,与此同时调整襄阳南汽车客运站地址,率先开通襄阳南站至宜城公交线路,加快襄宜一体化。另外,优先开发沿江区域,协同交通部门尽快落实绕城高速公路利民通行政策,促使襄城与东津也形成东西相望的“大城南”格局,注入国家级新区标准,中远期建成襄城、东津、宜城为骨干的汉江中游三角洲经济区,打造成“襄十随神”和汉江流域城市群名片。

构想来源:中部崛起、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宜城市等相关规划和襄城“精致首善之区”、“襄宜南”一体化、东津国际化都市区方案、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县域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战略。综上,可行之处可即行,不可之处应争取,梦和远方安在……

#21天图文打卡挑战(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