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家长值得一看(一年级家长老师必看)(1)

梅花香自苦寒来

最难忘的日子是刚上小学的时候,怀着好奇和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小学之旅。老师怎么样适应,同学好不好相处,课程难不难,学校的玩伴好不好玩……

这些,都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成长,而且对孩子们来说是成长的关键。所以如下几点:必须引起家长、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可以使孩子受益终身.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从早上开始,几点起床,几点上学,每天放学回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什么时间跳绳,什么时间大声朗读,什么时间读课外书,每天几点睡觉等等,然后督促孩子每天按这个作息时间表去完成该做的事情。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我认为家长们应该做到:

1.要督促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培养孩子做事专一,抓紧时间的习惯。

2 .注意让孩子早睡早起,让孩子有充分的睡眠,保证孩子的身体发育良好,让孩子能精力充沛地学习,保证孩子的学习效果。

3.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安排好孩子的业余生活,保证孩子心情舒畅。

4.要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学习做人,家有家法,校有校规,班级有班级的纪律,这些规定和纪律,是同学们提高成绩的保证,学生只有好好的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懂得规矩,并且自觉遵守规矩的人,才能按照规矩办事才能使自己进步。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从入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和家长就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1. 重视语文的预习和复习。一年级一定要开始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语文预习要求是:①大声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认识。②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圈出来。③拼读会认字3遍,口头组1-2个词语。④预习会写字,给生字注音,写出字的音序、结构、部首,说说每个字的笔顺,再口头组两个词。⑤说一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提出通过预习后还不懂的问题。

在一篇课文学完后,要背熟课文,及时复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课文中的多音字、近反义词、重点句式等内容。语文的知识点非常琐碎,重在积累,因此在一年级就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2. 培养孩子专心做作业、看书的习惯。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要求孩子做作业时不讲话、不吃东西、不看电视。家长要抽时间检查孩子是否专心,姿势是否正确,书写是否工整。老师批改后的作业或者练习题,要及时订正错题。错题的出现,说明孩子对某些题型掌握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纠正错题,把不会的题型弄懂。

3.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阅读是最好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鼓励孩子学儿歌、听广播、看课外书等,为孩子准备几本有益的课外书籍并督促他每天定量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对孩子的书写要求一定要规范,注意生字占格和笔顺,要注意孩子在家的写字姿势(如坐姿、握笔、距离等)。教育孩子作业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不仅要“会写字”,还要“写好字”,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养成认真书写、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做到“姿势不对不动笔”,“提笔即是练字时”。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思维

1.数学作业书写要求和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方面,比如字迹清楚,书写时尺不离手,笔算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解决问题时,要读题,审题,写算式,写单位名称。

2.独立思考,父母对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一道题怎样解决,而是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不要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不要把自己看来很简单的题目,认定孩子一定会做,他会出错有多方面的因素,善于发现孩子勤思的优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并能及时更正孩子的错误的想法。

二、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帮助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幸福的孩子都是“伴”出来的。父母的爱心、细心、耐心、精心陪伴,是孩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养料和精神慰籍。陪伴讲究的不是时间而是质量,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亲子共读,阅读陪伴。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让孩子多接触书籍。在孩子小的时候,陪孩子阅读,梳理内容,分享心得,这也是一种教育。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爱上读书,从阅读中收获无穷的知识和心灵的滋养。

2.亲子锻炼,运动陪伴。不管是孩子的生长发育,还是家长的工作节奏,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心。家长要给孩子增加体育活动、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增强体质。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协调能力的同时,又能增进亲子关系,一举两得。

3.亲子家务,劳动陪伴。生活的能力要在生活中培养,家务劳动是孩子参与家庭生活很好的方式。在劳动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责任感。

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最后对家长们提几点建议:

1.加强安全教育。要多留意孩子的行动,注意防水、防火、防电等。

2. 请您抽时间检查孩子的背诵作业,孩子背熟了再签上“已背熟”,方便第二天检查。多翻翻孩子的课本,看看孩子的课堂笔记写好没有(如每课的一字组3词),书写是否工整等等。

3.让孩子养成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的好习惯。

4.每个孩子上学后都要带好纸巾和水杯。另外,不要让孩子把玩具、小刀、零食等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带到学校,也不要让孩子带钱到学校。

5.孩子着装要干净整洁。每天上学都要穿好校服。

6.每天晚上要按照课程表准备好第二天所需的课本和学习用品(如用卷笔刀卷好3—5支铅笔等)。

7.针对孩子的薄弱点来辅导孩子。孩子哪方面弱,就有目的性地辅导。例如:生字词不扎实就可以多听写默写,有目的性地做题。

8.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对孩子的优点、不好的习惯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可以经常与孩子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

相信有大家的努力,你的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