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宝石的详细内容(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44章月亮宝石)(1)

第1页 作者简介

《月亮宝石》作者是:威尔基·柯林斯(1824年1月8日~1889年9月23日),英国侦探小说作家,1824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伦敦,父亲是个画家。柯林斯早年就读于海堡私立学校,12岁时随父母移居意大利,3年后又回国。曾从事茶叶经营,后改学法律,曾在伦敦林肯法学协会当过律师。

1847年,他的父亲去世,柯林斯为父亲写了传记——《威廉·柯林斯传》,在此期间里,他还进行绘画,考虑过以绘画为生,甚至参加过画展。1850年,他的小说《安东尼娜》发表。这是一部以6世纪罗马生活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虽未引起轰动,但却开启了柯林斯作为真正作家的创作生涯。

1851年,柯林斯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当时的文豪狄更斯。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和合作伙伴。与狄更斯的结识是柯林斯文学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成为狄更斯主编的《家常话》杂志的编辑,同时为狄更斯主办的周刊《一年四季》撰稿。这两本刊物在当时极为风行。柯林斯的多部长篇小说都先在狄更斯主办的周刊上以连载形式发表,然后再出单行本。从1851年至1859年,柯林斯陆续写出《铁道外的漫游》、《贝锡尔》《捉迷藏》、《天黑之后》、《一个流浪汉的一生》等多部小说。

威尔基·柯林斯的父亲威廉·柯林斯是当时的风景画家,柯林斯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长大。柯林斯终生未婚,但曾与不同女性交往,并生育了几个子女。他和加罗琳·格雷夫斯,自相遇后后者便成为柯林斯的终身伴侣。更奇特的是,柯林斯在与加罗琳同居的期间,同时还另有一个非正式家庭。玛莎·路德与柯林斯同居多年,并为他生了3个孩子。

在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这种关系不为社会所容,因此柯林斯自己实际上过着三重生活。一方面他是作家,与社会名流来往频繁,这是他的公开身份;另一方面他同时又分别跟两个情妇过着一种秘密生活。因此,“我是谁?”的自我确认问题始终伴随柯林斯,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影响。

月亮宝石的详细内容(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44章月亮宝石)(2)

第2页 内容概要

《月亮宝石》主要讲述了: 月亮宝石——印度世代相传的一颗钻石。一个英国军官从印度佛寺掠走了这颗宝石,于是,这颗价值连城的宝石便传到了英国。此后,这颗该诅咒的宝石夺走了许多它的拥有者的生命。令人生畏的印度人若隐若现的身影,紧追着这颗宝石。 

18世纪时英国⼀个贵族家庭遭遇的⽉亮宝⽯失窃案。⽉亮宝⽯是范林达夫⼈的哥哥,⼀名上校送雷切尔⼩姐的,由宝⽯的继承⼈弗兰克林先⽣送去的。没想到的是,第⼆天,这块稀世珍宝就不见了。

  

最后,从坎迪医⽣给弗兰克林先⽣在那⼀晚灌了药这⼀线索开始,这个谜团逐渐地揭开了,竟是⾼弗利艾伯怀特先⽣偷了⽉亮宝⽯!艾伯怀特先⽣表⾯上是⼀位热⼼肠的慈善家,其实是⼀个挥霍⽆度的⼈。他是⼀名少爷的暂时遗产管理⼈,临近期限就想将⽉亮宝⽯送到阿姆斯特丹切成六块卖掉。尽管最后⽉亮宝⽯⼜重回了印度,但这对雷切尔⼩姐来说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她认识到⼀些危险,并知道了道理。

“⽉亮宝⽯”是⼀颗黄钻⽯,是印度⼀颗著名的宝⽯。早在⼏百年前,这块宝⽯就镶嵌在⼀尊四只⼿的印度神——⽉亮神前额上。宝⽯的颜⾊像⽉亮,它有光泽是随着⽉⾊的变化⽽变化的。”⽉亮神被供奉在⼀座镶满奇珍异宝、由⾦柱⼦⽀撑着屋顶的神殿⾥,在⼀个新造的神龛中。就在新神龛落成的当晚,有⼀位神给那个婆罗门托梦。

 

这位神嘱咐他们说,从那时起,⽉亮宝⽯必须由三个伴侣⽇夜轮流守护,直到⼈类末⽇。那个神还预⾔说,谁要是拿⾛这颗宝⽯,灾祸就必将落到他头上。然⽽这颗宝⽯落到了⼀个狠⼼的上校⼿⾥,他在临死前,让⼈把⽉亮宝⽯送给他的外甥⼥雷茜尔⼩姐。本来是⼀个完整的家庭,却被这颗钻⽯弄得鸡飞狗跳,很不安宁,让⼀些⽆辜的⼈死于⾮命,案件⾮常扑朔迷离,就是因为这颗宝⽯突然失踪。

  

世界上越好的东西就越有惊险的故事,⽽拥有那件东西的⼈也不会太安宁。⽣活中的细节都要留⼼观察,对于困难也要乐观地去⾯对,不能退缩,这就是你的财富,要保持⼀颗这样的⼼,胜利就属于你了。

  

这本书就是由很多⼈讲述的种种事件组成的,这样似乎更有说服⼒,⼈物的形象都以故事的⽅式体现出来,⼜⽣动⼜真实,⼏乎每个情节都是精彩的,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真实内容的。事实并不是因为⽉亮宝⽯会给⼈带来灾难,⽽是它太珍贵了,吸引了很多贪⼼⼈的⽬光,这样的⼈最终也不会有好结果。 

月亮宝石的详细内容(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44章月亮宝石)(3)

第3页 写作背景

《月亮宝石》写于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通常指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的文学,时间是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英国国力昌盛,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当时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正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英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空前繁荣,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达到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是当时社会和平与昌盛的象征。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殖民地急速扩张的时代,英国殖民者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这对大英帝国来说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一部分,而殖民意识也成为了许多维多利亚文学作品的背景。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个好时机,一个有着很多的发展的机会、可以实现人们的梦想、展现年轻人自信的一面的好时机。维多利亚的中后期,无论是社会道德瓦解,还是殖民地的掠夺,又或是工商业文明的毁灭,在《月亮宝石》一书中柯林斯都用幽默的手法对其进行了有效的讽刺与批判。

人物介绍

高弗利:中产阶级高弗利出身高贵,是英国资产阶级的上层绅士,定期做礼拜,学识渊博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还有令人尊敬的职业而且很有爱心,总是做慈善事业。因为他非常有本事,在他慈善演讲完以后总能让参加者既流泪又捐饯,妇女协会的人们特别喜欢他,都在千方百计讨他的欢心。可这么一个让人追捧喜爱而且还有体面工作的绅士,当盗取宝石的谜底揭晓时,读者无不惊讶地看到,他竟然是个言行不一、生活放荡、卑鄙无耻的盗贼。

雷切尔:《月亮宝石》中的女主人公雷切尔出身高贵,但并不十分漂亮,女仆罗珊娜也曾对雷切尔的容貌评价过,认为雷切尔的漂亮只是依靠华贵的衣服打扮。雷切尔的感情细腻,而且是个执着倔强的姑娘,她认定的事情其他人都无法左右,她愿意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付出一切,甚至付出生命也可以,即使被人误解,承受巨大的压力,她都从未跟别人提起。雷切尔思想前卫,虽然是基督徒,但是并不顾忌自己的名誉,和富兰克林一起晚上刷油漆甚至约会,她大胆而可爱,天真而又独立,充满了力量,所有男人都围绕着她一个人转,她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

弗兰克林:作者为读者们塑造的弗兰克林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有时忙忙碌碌,有时懒懒散散,有时当机立断,有时一筹莫展。他有法国式的性格,有德国式的性格,也有意大利式的性格。此外,他原本那种英国式的性格,也不时流露出来。”弗兰克林经常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下,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状态,他才在鸦片的作用下,把月亮宝石给偷了出来,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还带头追查偷盗宝石的凶手。弗兰克林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具有典型的哥特人物特征脸色苍白。弗兰克林本性善良,对爱情很专一,因为和雷切尔情投意合,所以一直为爱情努力。但是却对另一个姑娘罗珊娜有歧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地位高贵,所以并不把罗珊娜看在眼里,以至于促成了罗珊娜的自杀。

罗珊娜:是具有哥特文学特征的女性人物。罗珊娜不但体型上有明显缺陷肩膀不一边高,而且相貌丑陋,再加上身份卑微,所以从未受到过他人的重视,一直备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而且可以从文中很多处描写都可以看出罗珊娜性格非常孤傲,喜欢一个人呆着,不合群。即使如此,她却有着一颗炙热的心,这份感情就是针对弗兰克林先生。尽管罗珊娜知道弗兰克林并不喜欢她,爱的是小姐雷切尔,但是她仍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弗兰克林的爱,罗珊娜也是一个自尊心十分强的姑娘,她没有直接告诉弗兰克林自己对他的帮助,被弗兰克林挖苦讽刺后也是选择默默承受,因为她对弗兰克林爱的太深,甚至不愿意去埋怨他的不理解。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自己孤独的去死,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因为结束生命对她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罗珊娜是英国底层人民的代表,她对弗兰克林的爱也暗示着英国底层人民对资产阶级发出的呐喊,开始追求平等。

婆罗门教徒:作者还用对比的手法,把外表丑陋却内心磊落的婆罗门教徒与外表光鲜却内心卑鄙的英国人进行对比,突出婆罗门教徒的道德高尚。婆罗门教徒虽然皮肤很黑而且长得特别难看,让人看了就产生歧视,但是这三个人却有着坚定的信仰,愿意为信仰付出生命,他们三个人对月亮神的忠诚令人敬佩。三个婆罗门教徒的毅力十分坚定,而且非常聪明,从不轻举妄动,最后在适当的时机中夺回宝石惩罚凶手,大快人心。但是三个人在追寻宝石的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苦难。钻石刚被偷,三个人就被没有理由的抓进了监狱,一呆就是一个星期,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们是盗贼,他们甚至像胎儿一样纯洁无辜,但即便是这样却被英国警察没有任何缘由给抓起来了。

因为人类的一切制度,包括司法制度,都有点伸缩性,只要处理得当就是了。由此可见,英国公务部门的腐败。婆罗门教徒因为体貌特征,不仅倍受歧视,还在守护宝石的征途中面临很多困难,他们不能光明正大的去追回宝石,而需要乔装打扮成变戏法的,这是对自尊的站污。可是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他们选择牺牲了自己种姓利益来到英国,目的就是为了夺回镶嵌在印度神前额上的月亮宝石,让月亮宝石在印度重现光明。可见他们对信仰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

月亮宝石的详细内容(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44章月亮宝石)(4)

第4页 读者评论

作为身处殖民时代顶峰的大英帝国作家,柯林斯浸润于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对东方人形象的呈现不可避免地带有宗主国臣民的优越感和对殖民地人民明显的种族主义态度。但是,《月亮宝石》的许多因素,如时间背景的选定、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也可做出完全相反的解读:柯林斯对殖民心态提出了一定的质疑和挑战。

柯林斯之所以选择以印度为故事的背景与1857年印度的雇佣兵暴乱关系密切。暴乱的起因是英国当局用牛油和猪油做子弹夹的润滑剂,这种弹夹需要用嘴来咬开,而雇佣兵大多是印度教徒或伊斯兰教徒,对他们而言,接触这些弹夹上的油意味着亵渎宗教。愤怒的士兵暴动了,不仅杀死英国上司还殃及无辜。英国媒体的报道大多颠倒黑白,扭曲事件真相,一时间,“嗜血的印度人”的称呼不绝于耳。柯林斯和狄更斯合作发表文章“英国囚徒的险事”,对有色人种的阴险、狡诈与伪善大加揭露,对英国军人的品质大加赞扬。

《月亮宝石》的写作正值暴乱十周年,报纸杂志充满对此事件的回忆、纪念或反思。这时,许多英国人逐渐了解了真相,深感英国当局漠视印度士兵宗教信仰的做法不妥,柯林斯的观点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在小说中,他对英印关系的看法绝不再是对大英帝国的单纯赞颂,而是间接地表达他的深刻反省。

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也流露出柯林斯对殖民者所谓的高尚道德的质疑和批评。与宝石有牵连的几个英国人都出身中上阶层,但最初抢得宝石的赫恩卡索中校的残忍和贪婪毋庸赘言,宝石失窃疑案的真正黑手亚伯怀特的形象,具有讽刺意义。案件的最终告破暴露了亚伯怀特的伪善英国绅士的真面目。他是女主人公雷切尔的追求者,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拥有高尚的律师职业;他定期去教堂做礼拜,热心组织和参加各种慈善活动。

他是一个相貌不凡、人见人夸的好青年:“一张光洁的圆脸,白哲的肤色透着红润,一头可爱的亚麻色头发”。可是,谜案揭开后,他的双重身份被曝光:表面的光鲜掩盖了内心的阴暗,他不仅生活放荡,而且贪污委托人的资金。出现财务危机后,为了避免身败名裂,他铤而走险盗窃宝石。柯林斯为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人物取名为亚伯怀特,可谓耐人寻味。

(未完待续)

月亮宝石的详细内容(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44章月亮宝石)(5)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