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擒得方腊后,断臂的武松,跟随着宋江大军到达了杭州六和寺,听候圣旨,等待班师回京。

当夜,武松和鲁智深在禅房中休息。睡至半夜,二人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以为是战鼓响,贼人生发,便跳将起来。鲁智深更是拿起了禅杖,大喝着,冲出禅房。

二人出了禅房,经寺中僧众解释才知道,这好似战鼓的声响,原来是钱塘江的潮信。

武松听到不是战鼓,就准备回禅房休息。但就在他将转身回房时,听见鲁智深拍掌笑道:

“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

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

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

武松心说,大哥这真是胡闹了,人怎么会说死就死呢?

寺内众僧,也都以为他在胡闹,又见鲁智深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

鲁智深洗完,又换上了一身御赐的僧衣,吩咐部下,叫宋公明哥哥来看他。

部下去后,他又找来了纸笔,写了一篇颂子。而后,他焚好了一炉香,盘坐在禅椅上,闭起了双眼。

很快,宋江带着几个头领赶来,鲁智深已经坐在禅椅上一动不动了。

武松叫了他几声,无应,而后,他试了试鲁智深的鼻息发现,他真的圆寂了。

武松将鲁智深留下的纸墨递给宋江,宋江打开念道: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众人看了鲁智深的偈语,皆是嗟叹不已。

葬了鲁智深后,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日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

宋江见说:“任从你心!”

从此,武松就在六和寺中出了家,守在逝去的大哥鲁智深左右。

见证了鲁智深“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武松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宋江等人离开后,他一直在思索鲁智深的那偈语:

是啊,哥哥是个出家人,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武松又何尝不是呢?哥哥扯断了金绳玉锁后,功成圆满了。困住武松的金绳玉锁又是什么呢?它们又在哪里呢?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2)

往事并不能如烟,压在武松脑海深处的记忆,再一次浮现在他的眼前……

01

遥想那年,在景阳冈上,醉酒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头大虫,成为了阳谷县的打虎英雄,被阳谷县令抬举,做了都头。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3)

而后,武松又遇到了从清河县搬家到阳谷县的哥哥。这才知道,原来自己不在家的这半年来,哥哥已经成家,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嫂嫂。由于受不了清河县上奸诈浮浪子弟侵扰,武大举家搬到了阳谷县,每日挑卖炊饼为生。

武大一边说,一边拉着武松往家走。二人转弯抹角,一径望紫石街,来到一个茶坊间壁。只听武大叫一声:“大嫂开门。”

只听见一个妇人的声音,应道:“大哥,怎地半早便归?”

武大兴奋地回答道:“你的叔叔在这里,且来厮见。”

说完,武大郎紧忙地把挑炊饼的扁担放进了屋,而后,出来一边拉着武松进屋,一边道:“二哥,入屋里来,和你嫂嫂相见。”

武松这才揭起帘子,进到了屋里面,与嫂嫂相见。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4)

这是武松与潘金莲的第一次见面,二人的内心都被震撼到了。

在武松的视角下,潘金莲是:

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5)

武松看到的潘金莲,不仅如花似玉——“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在她的眉宇间,还隐藏着些许的恨意和不快乐——“常含着雨恨云愁”。不仅如此,她那宛如三月桃花的脸上,似乎还藏着一丝风情月意。

武松见了嫂嫂,回头又看看被人叫做“三寸丁谷树皮”的哥哥,哥嫂之间在相貌上的巨大的差距,再加上嫂嫂脸上隐隐浮现的愁云恨雨和风情月意,使得他不得不在心中早早就种下一颗警惕的种子。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6)

初次在哥哥家吃饭,武松发现,嫂嫂竟然坐在了主位陪酒,而哥哥呢,竟然如伙计一样,在一旁端菜满酒。

武松心说,这是一个多么没有规矩的嫂嫂啊!我那哥哥,也是忒没有主见了。

然而,他转念又一想,哎!也难怪,哥嫂之间的差距实在太悬殊了,嫂嫂也是凡人,不是菩萨,所以,也只能是这样的结果。想必哥哥对此也是心甘情愿,那别人又说得了什么呢?

在哥嫂的强烈要求下,从这天起,武松就住在了哥哥家。

那段时间,武松能明显地感觉到,嫂嫂似乎总是对他满脸堆笑、嘘寒问暖。

02

起初,面对潘金莲的照顾,武松只当她是爱屋及乌。但时间长了,他才回过味儿来,不是那么回事儿。

很显然,嫂嫂俨然已经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幻想成了她的丈夫,所以,跟自己单独相处时,她总是特别地温柔体贴。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7)

图 | 武松的出现,让潘金莲压抑、绝望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然而,一旦哥哥武大回家,嫂嫂总像是刚从梦境之中惊醒一样,马上变了性格,对哥哥呼来喝去,语气生硬。

武松能明显地感觉到嫂嫂对自己的爱意,而且越来越浓。而且嫂嫂越是陷入对自己的爱意中无法自拔,就愈发地恨哥哥,日益将对哥哥的不满和蔑视表现出来。

武松打听过,嫂嫂潘金莲原本是清河县的一个大户人家里的使女,因为颇有些颜色,就被那个大户缠着。尽管如此,潘金莲始终也不肯依从。

后来,潘金莲实在没办法,就告诉了女主人。这个大户是个妻管严,被老婆收拾以后,就记恨上了潘金莲,宁愿倒陪一些嫁妆,不要一文钱,也要把潘金莲白白地嫁给武大郎。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8)

武大郎是什么人呢?在《水浒传》中是这样被描述的:

身高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更愿意毁了她。将潘金莲嫁给这样一个和她的相貌反差极大的人,这可能是恶毒的大户能想到的,对潘金莲最严酷的惩罚。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9)

你想啊,潘金莲一个二十出头,既聪明伶俐又如花似玉的姑娘,从她坚决不屈从那个大户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她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要求的,也是有着美好的期待的。

潘金莲一定希望嫁给一个如意郎君,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她的命运却因为拒绝这个大户转变,进而遭受了不公的遭遇。

心思缜密的武松,岂能体会不到嫂嫂的痛苦呢?

哥哥的相貌丑陋,身材矮小,本来不是罪过。但是,这样一个被称为“三寸丁谷树皮”的人,既没有钱,又没有势,他偏偏却得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这就是他的罪过了。

落草多年,又经过了招安、随军出征,拥有了更多人生经历后,武松现再次回想起那段往事,慢慢能体会到,嫂嫂其实也是一个苦命人!

武松太了解人性了,哥哥娶了这样的嫂嫂,会让周围很多人的心理极其不平衡,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一个扭曲变态的舆论环境。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哥哥的缺点和嫂嫂的心中的压抑,会被无限放大,直到悲剧发生。

武松这么一想就发现,自己的出现,其实在间接上改变了哥嫂周围的舆论环境。从哥哥那看,他不再是一个啥也不是的“三寸丁”,而是“打虎英雄”、武都头的哥哥。从嫂嫂那看,他嫁的人也不再一无是处,至少还有一个英雄弟弟,甚至,还能用幻想的方式,弥补在武大身上缺失的遗憾。

过了数日,武松取出一匹彩色缎子与嫂嫂做衣裳。那妇人笑嘻嘻道:“叔叔,如何使得!既然叔叔把与奴家,不敢推辞,只得接了。”武松自此只在哥哥家里宿歇。武大依前上街挑卖炊饼。武松每日自去县里画卯,承应差使。不论归迟归早,那妇人顿羹顿饭,欢天喜地伏侍武松,武松倒过意不去。那妇人常把些言语来撩拨他,武松是个硬心直汉,却不见怪。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0)

那段时间,潘金莲恨不得将自己对武松的情愫写在了脸上。

武松是个精细人,岂能看不出来潘金莲的心思?但他是个直汉子,心中的道德不允许自己越过雷池半步,只能装糊涂,对嫂嫂用无比尊敬的态度,以提醒她别忘了他俩的叔嫂关系。

事后的武松回想起那段往事,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处理好他和潘金莲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啊,男人不能接受一个女人的爱情,又想和她保持比较好的关系,不愿意伤害她,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糊涂,而最坏的办法,却也是装糊涂。

武松装糊涂,是不想让潘金莲伤心,然而,潘金莲却将此理解成,你既然不拒绝,就是心里有我,是心里在犹豫,既然你不表态,那我就主动主动吧,金莲已经不是黄花闺女了,也就能豁得出去,更何况,这还是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1)

十一月的一天,朔风紧起,彤云密布,纷纷扬扬飞下了一天的大雪。

就在这冰寒刺骨的大雪天,潘金莲决定跟装糊涂的武松摊牌,为他俩的关系彻底做一个了断。

于是,她早早地就将武大赶出去卖炊饼,又请隔壁的王婆帮忙,置办了一些酒肉,烧了一盆炭火,决心把武松给“拿下”。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2)

图 | 等待武松时,潘金莲的内心在做最后的挣扎

潘金莲独自一个,冷冷清清立在帘儿下等着,只见武松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那妇人揭起帘子,陪着笑脸迎接道:“叔叔寒冷。”

武松道:“感谢嫂嫂忧念。”入得门来,便把毡笠儿除将下来。潘金莲双手去接,武松道:“不劳嫂嫂生受。”

叔叔回家,潘金莲对他以对丈夫的礼遇,第一回合,武松没有接招儿。

武松脱了靴子,换了袜子,在火盆边坐下后,潘金莲把前门上了拴,后门也关了,却搬些案酒、果品、菜蔬,入武松房里来,摆在桌子上。

武松问道:“哥哥哪里去未归?”

潘金莲道:“你哥哥每日都出去做买卖,我和叔叔自饮三杯。”

武松道:“一发等哥哥家来吃。”

潘金莲道:“那里等的他来!等他不得!”说犹未了,早暖了一注子酒来。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3)

武松只能坐下,潘金莲也掇个杌子,近火边坐了。火头边桌儿上,摆着杯盘。那妇人拿盏酒,擎在手里,看着武松道:“叔叔满饮此杯。”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4)

武松接过手来,一饮而尽。

潘金莲又筛一杯酒来说道:“天色寒冷,叔叔饮个成双杯儿。”武松道:“嫂嫂自便。”接来又一饮而尽。武松却筛一杯酒,递与那妇人吃。

潘金莲安排武松来火堆旁吃酒,两杯酒下肚后,潘金莲将酥胸微露,云鬟半亸,脸上堆着笑容说道:

“我听得一个闲人说道:“叔叔在县前东街上,养着一个唱的,敢端的有这话么?”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5)

潘金莲又刻意营造暧昧的氛围,明着与武松扯闲话,其实是直接对他进行的第二次试探。

武松道:“嫂嫂休听外人胡说,武二从来不是这等人。”

第二回合,武松不能再装糊涂了,“武二不是这等人”,意思是,我武松是个有道德底线的人,既然外面不会养人,嫂嫂你也就不要痴心妄想了。

潘金莲道:“我不信,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

痴情的潘金莲仍不死心,咄咄逼人,“我不信,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这实际上已经是在向武松表白了。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6)

武松道:“嫂嫂不信时,只问哥哥。”

面对潘金莲凌厉的进攻,武松终于败下阵来,只好再次抬出哥哥,用伦理道德来抵挡。

潘金莲道:“他晓的甚么,晓的这等事时,不卖炊饼了。叔叔且请一杯。”

连筛了三四杯酒饮了。潘金莲也有三杯酒落肚,哄动了春心,哪里再按捺得住,只管把闲话来说。

武松也知了八九分,自家只把头来低了。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7)

不管武松说什么,潘金莲根本不吃他这一套,继续说闲话,武松无奈只能再次低头装糊涂。此时的武松,面对潘金莲的撩拨,实际上已经是方寸大乱。

这时候,潘金莲起身再温了一壶酒,来到房里,顺便在武松的肩胛上捏一捏,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

如果说,前面的言语撩拨还是试探,那么这在武松肩上的温柔一捏,那就是直接的火力侦察,这是一个非常轻佻的举动。这一捏,在武松的心里,潘金莲就彻底坐实了荡妇的形象。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8)

潘金莲只知道男人爱美人,但是她却不知道,武松这样的英雄,最憎恨轻佻的女子了,女人纵有万般好,一旦轻佻,形象就全都毁了。

武松的心中已经有六七分的不快意,不知道如何处理。所以,只能不回应她,低头用火箸在火盆里面簇火。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19)

潘金莲见他装聋作哑,劈手便来夺火箸,口里道:“叔叔不会簇火,我与叔叔拨火,只要一似火盆常热便好。”

这劈手夺火箸发嗲的行为还是轻佻。

“只要一似火盆常热便好。”,潘金莲这是要开始挑明了。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20)

武松虽然心里有八九焦躁,却还只是不做声。武松可以单独对付一只老虎,却在这个温柔的尤物面前,那么的无能。他不知道如何运用语言,既能让嫂嫂知难而退,又能维持这个家庭的关系。

面对武松的沉默,潘金莲再斟了一盏酒,自呷了一口,剩下了大半盏,她看着武松,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潘金莲说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21)

这是潘金莲逼宫,此前潘金莲称呼武松一口一声“叔叔”,现在呢,突然变成了“你”。这个变化表明什么?表明潘金莲在试图打破叔嫂伦理,试图改变两人既定的社会关系。一个多月我对比超越叔嫂关系的照顾,暗送了无数秋波,说了无数的情话,你一边接受,一边装糊涂,你武松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今天你必须给我说一个明白。

这时候,皮球又被踢到了武松的面前,解决它其实并不难,一口回绝罢了,这非常简单。但是,回绝之后呢?

那时候武松面对的是一个即将决定哥哥、嫂嫂、和自己命运的难题,如何完美地解决它,非常考验人的智慧。很可惜,那时候的武松,还不具备解决这个难题的智慧。

说这个问题难,它难在武松既要坚持自己心中的伦理道德,又要考虑到潘金莲的脸面,最好还能给她以安慰,至少不至于激化矛盾。因此,潘金莲的摊牌,是对武松的双重考验:道德考验和智慧考验。

对于当时的武松来说,拒绝潘金莲的爱情,需要道德。而如何让潘金莲把对自己的爱情,转化为亲情,而不是转化为仇恨,则需要非常大的智慧。

断臂后在六和寺出家的武松具备这样的智慧,但那时候血气方刚的武松,只有胸中的一腔热血。

面对潘金莲递过来的这半盏残酒,武松劈手夺过酒杯,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说完,还把手一推,差点儿把潘金莲推一跤。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22)

武松睁起眼睛来道:

“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23)

刹那之间,风雨突变,潘金莲万万想不到,原先的彬彬有礼,接受自己用心伺候的小叔子,突然变得面目狰狞,她几乎连一点调整自己姿态的时间也没有。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24)

武松心想,那时候如果拒绝潘金莲的时候,能给她预备好台阶,让她能从想象的云端上比较安全地爬下来,就不至于发生后面的悲剧。他当时不应该那么决绝,那么义正言辞。他应该也必须处理好这件事,这不仅是智慧,还是善良。更何况,潘金莲之所以爬到这么高的云端上,我自己也给搭了梯子啊。

我不仅抽空了潘金莲的梯子,还高举着道德的大棒,对她肆意地羞辱:我是顶天立地,噙齿戴发(光明磊落)的男子汉,你就是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不知羞耻。你要再敢干这样的事,我就用拳头揍你。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25)

给了她台阶上去,却不给她台阶下来,武松这么做,不是让潘金莲颜面扫地吗?以后在一个屋檐下,她又如何能与我面对面相处呢?我武松不仅将她对生活仅存的幻想给打破了,还将她在这个家的形象和自尊一并给打碎了。所以,后来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了。

03

回想一下,武松觉得潘金莲一生的不幸,其实都是拜所谓的规矩所赐。

因为规矩,她只能听命于主人,被强嫁给武大郎。而后,她又成为了破坏规矩的罪恶之人。

规矩、道德,从来没有保护过潘金莲,反而总是与她为敌。既然如此,从她的立场上看,为什么还要恪守道德呢?

从这个角度看,潘金莲的所作所为也就可以理解了。她不是什么天生的淫妇,她是一个不幸的可怜人。

道德、规矩从来没有保护过她。所以,她不会在武松的道德大棒下屈服,正相反,武松不断用道德大棒鞭笞她,反倒会把她推得越来越远,推离武大郎。

武松又何尝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的结果呢?他的初衷绝非是想骂潘金莲,更不是想打她,甚至到后来的杀她。他本想要哥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过平静的生活。

然而,当他挥舞着道德的大棒猛锤潘金莲的那一刻起,潘金莲对生活仅存的希望被击碎了,武大的家庭也就被他给打碎了。

归根结底,这一切,其实还是哥哥和嫂嫂的这一场不般配的婚姻给闹的。

这场差距悬殊的婚姻,在哥嫂周围制造了扭曲的舆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浪荡的男人们恨武大,诋毁武大,又像苍蝇闻见肉香一样,对潘金莲垂涎三尺。王婆们更是摩拳擦掌,迫切地想拉潘金莲堕落,她们好从中得利。

而潘金莲呢,她心中的委屈会被无限放大,于是,她开始破罐子破摔,偷汉子。

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场不般配的婚姻,对于男女双方都是一种拖累。潘金莲自不必说了,对于武大来说,娶了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娇妻,你说是他的运气,还是晦气呢?

虽然,武大长得不好,但他的心里也应该知道。所以,潘金莲在清河县红杏出墙,他选择了装糊涂,以维持与潘金莲的婚姻关系。对那时的武大来说,装糊涂又何尝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呢?

然而,武松的出现,打破了武大与潘金莲之间维持的这种平衡。

多年后,武松心想,如果当时自己再理智一些,情绪上再克制一些,用更智慧的方法,既拒绝了潘金莲,又能给她留几分面子,或许潘金莲也就不会堕落至谋杀亲夫,毫不知情的哥哥也不至于因此丢掉性命。

世人都骂潘金莲不守妇道,但谁又曾将自己置在她的立场,思考过这件事儿呢?

武松亲手杀死潘金莲的真正原因(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26)

后来,潘金莲的所作所为,确实是不道德的,谋杀亲夫,天理难容,也确实应该付出代价。但是,事情因何会走到这一步?嫂嫂的堕落,哥哥的惨死,我武松是不是也要为此结果担责呢?

人性是极其复杂的,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评潘金莲撩拨自己的小叔子很容易,但是,如果将其他人、或者我武松自己,置于她的处境,面对她那样的日子,别人会如何选择?我武松会如何选择呢?会不会像她一样犯错呢?

武松自觉无法给出答案,他也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无法给出答案。想到此处,武松终于释怀了,困住他的“金绳玉锁”,也就不存在了。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